马建新:撒拉族服饰要传承也要创新

佚名 89 2024-09-16

青海新闻网讯 八月中旬,在循化县清水乡塔沙坡村,一座传统的撒拉族建筑正在建设,虽然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但却十分精致。原来,这座建筑的主人是撒拉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马建新。“个人筹集资金修建这座撒拉族传统建筑,目的就是为了用于撒拉族服饰的传承。”马建新告诉记者,今年六月他从以前的撒拉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升级”为国家级传承人。在马建新看来,这不单是身份上的一种变化,同时也意味着自己传承撒拉族服饰的责任将更大。

其实,在早年间,马建新就已经在从事着撒拉族服饰资料的整理和传承工作,只是还没有让自己达到满意。“今年,对我来说是传承撒拉族服饰全新的一年,修建传习所只是其中的一件事,之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去做。”马建新信心满满地说。

解放后的撒拉族服饰

据马建新介绍,全国解放后,尤其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撒拉族妇女仍沿用“盖头”外,服装也有所变化。冬季服装有棉袍,羔皮坎肩儿,棉布和棉布鞋;春夏季服装有各色的汗褡儿、单层坎肩儿、单裤、单鞋、腰间挂针线包。撒拉族男子秋冬季服装有毡帽、毛线帽、火车头帽、耳套、皮袄、棉袍、棉衣、棉坎肩儿、棉裤、“劳特”鞋、棉线头巾、皮袜子等。春夏季服装有大襟衫、大襟汗褡儿、黑色坎肩儿、大裆单裤、白顶帽、遮额帽(俗称罩遮帽)、鸭舌帽、草帽、单布鞋、腰系红棱布带。

妇女讲究戴耳环、戴手镯、盘发髭,不编发,盘后扎“头簪”(用金属等所做成的头饰),缠包头,戴花线帽。未出嫁的姑娘留辫子,不戴帽。戴头巾撒拉族服饰,喜欢穿宽袖花边对襟的各色衬衫,胸前佩带绣花“荷包”,老年人穿大裆裤,戴白顶帽,系白腰带。若逢冬季,穿皮袜子。由于撒拉族男子比较器重面饰,为此,人到中年,便开始留胡须,有的只留嘴唇上的一条“黑线”,有的把胡须剪短,有的留“山羊胡须”。

改革开放至今,撒拉族服饰有了质的变化,随时代的发展,服装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过去的皮袄棉袍早已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皮夹克撒拉族服饰,羽绒服、西服、羊毛衫等,皮鞋代取了“劳特”鞋和绣花鞋,中年男子一律是西服或休闲服,只是每逢宗教节日或礼拜时戴白顶帽外,平时穿的服装与汉族服装相相似,只能从语言上分辨而已,女子的服装花色品种更趋之于多样化,款式时髦,紧跟时代潮流,除“盖头”仍沿用之外,其它时装均穿流行装,戴金银项链、宝石耳环、钻石手表,身穿透明丝绸衫和紧身健美裤,脚穿高跟尖头皮鞋,黛眉画容,展示靓丽风姿。

从未停止探索

2004年,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马建新文学作品《我的撒拉乡》,其中就有关于撒拉族服饰艺术的文章。2006年9月他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论撒拉族服饰的演变与美学功能》的报告。

2008年12月,马建新被列为撒拉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以来,他更加用心专攻撒拉族服饰文化,经常下基层搜集第一手资料,同年他撰写的文章《漫谈撒拉族服饰》发表于《青海文化》杂志,被推选为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在此期间,协助湖北卫视拍摄制作了电视专题片《神奇的撒拉族》,其中就有撒拉族服饰方面的画面。2009年,他应邀出席了“撒拉族文学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撒拉族服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201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撒拉族文化概论》,书中他对撒拉族服饰文化艺术作了精辟的阐述。

2011年,马建新调入循化县职业技术学校以来,学校就开设撒拉族刺绣学习班,为幼儿师范班的同学们穿插讲授撒拉族刺绣技艺,为即将成为幼儿教育的师范生们精心设计图样,传授撒拉族服饰的裁剪、缝纫技巧和方法,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们在学习书法绘画的同时,学会了一技之长,了解了撒拉族服饰制作的工艺流程,加深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2013年6月,其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撒拉族服饰》获得海东市首届河湟文艺民间文学类铜奖。他还抽时间深入撒拉族服饰厂家进行培训工作,亲历亲为尝试多种裁剪缝纫的方法,融会贯通的把撒拉族服饰及刺绣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

2016年5月,马建新参加了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的全国民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这次的培训对于马建新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改变,他意识到,民族服饰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传承任重道远

近几年,马建新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走进民间,走门串户收购了不少撒拉族原生态的服装,包括头饰、手饰和足饰等,而这些,即将陈列在他的撒拉族服饰传习所中。

他在悉心传承撒拉族服饰制作技艺的同时,把授徒传艺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他先后举办撒拉族传统服饰技艺培训班,使60多名青少年初步掌握了撒拉族传统技艺的制作技艺。与此同时,他与圣驼工艺品厂联合举办撒拉族民间刺绣培训班,对每位学员进行一对一的传授,经过强化性的训练,一件件精美的绣花袜子、绣花荷包、绣花鞋垫、绣花枕头一一亮相,使人觉得远古的撒拉族服装饰品又复活了,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如今,批量生产的撒拉族民间刺绣已成为民族工艺品,形成规模,走向市场,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

如何把撒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根”系留住,并发扬光大?这几年马建新一直没有停止对撒拉族服饰传承的思考。他认为,全面系统地普查、挖掘整理出最具民族特性和传承性的原生态服饰,建立档案,用图片、实物仿真、录相等手段切实保护起来,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婚俗服饰并加以推广宣传,增加旅游含金量;开设服饰展厅,让外界以小见大,通过服饰了解循化、了解撒拉族、了解撒拉族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利用重大活动,如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中国撒拉族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推介撒拉族时装秀,打造民族品牌;举办传统服饰技艺培训班,聘请老艺人进行操作传授,带动更多的学徒学之有用;动员现有的撒拉人家,风情院、宾馆以及旅游景点等服务行业的服务员要穿民族服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撒拉族服饰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撒拉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做好撒拉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负‘国家级传承人’这个头衔。”马建新告诉记者。 (下)

上一篇: 马建新:撒拉族服饰要传承也要创新
下一篇: 森马2023业绩恢复增长,距2019的高光仍有较大差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