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新:撒拉族服饰要传承也要创新

佚名 94 2024-09-16

八月中旬,在循化县清水乡塔沙坡村,一座传统的撒拉族建筑正在建设,虽然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但却十分精致。原来,这座建筑的主人是撒拉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新。“个人筹集资金修建这座撒拉族传统建筑,目的就是为了用于撒拉族服饰的传承。”马建新告诉记者,今年六月他从以前的撒拉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升级”为国家级传承人。在马建新看来,这不单是身份上的一种变化,同时也意味着自己传承撒拉族服饰的责任将更大。

其实,在早年间,马建新就已经在从事着撒拉族服饰资料的整理和传承工作,只是还没有让自己达到满意。“今年,对我来说是传承撒拉族服饰全新的一年,修建传习所只是其中的一件事,之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去做。”马建新信心满满地说。

从小学做针线活

时间追朔到1963年。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积石峡谷深处的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塔沙坡村,一个男婴诞生了,他就是马建新。

马建新的父亲是一位人民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家中的劳务工作全由母亲承担,因此,在童年时期马建新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或许是孩提的马建新太调皮,或许是当时的衣服质量不太好,在马建新的记忆中,那时的衣服总会被刮破,奶奶总会第一时间将破洞打上补丁。虽然有补丁,但由于补丁制作细致,图案鲜明,总会得到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奶奶是村中有名的裁缝,村中一些婚礼上的服饰都是她帮忙作的。”马建新回忆说,那时候,奶奶一边缝衣服,一边告诉我怎么能让衣服美观。

在本村上完小学后,马建新开了到30公里外的原清水中学就读初中。“那时我是住校生,周一早上去学校,周五晚上回家。”马建新回忆,周一凌晨三点从家中出发,一路从山上的羊肠小道到达学校时就已经是早晨八点半了;周五放学回家时也大多到了凌晨。

由于当时信息不通畅,加之山路难走,马建新都没有见奶奶最后一面。一次周五回家后才知道,原来奶奶已经在周二时去世了。说到这里,马建新眼中充满泪花,由此不难看出奶奶在马建新心中的位置。“虽然,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自己做衣服了,但当时奶奶给自己缝补衣服的场景至今难忘。”此时马建新已泪流满面。

从此,衣服脏了自己洗,破了自己补,有时他也会模仿奶奶,在补丁处做上刺绣增加美感。

1981年,高中毕业后的马建新,回家乡任教。在教书的日子里,除了上好课以外,他喜欢跟父辈们一起谈论有关服饰的制作方法及社会功能。从1987年开始撒拉族服饰,马建新关注起撒拉族传统服饰,利用业余时间向民间裁缝艺人求教,搜集整理有关撒拉族服饰的实物及文字资料。

2003年仲夏的一天,当他得知民间艺人马阿布都身体欠恙时,就立即前往孟达乡木场村马阿布都家,记录了不少原生态的撒拉族歌谣及传统服饰等。据马阿布都口述:早年,撒拉族中年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腰系布带,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六牙帽,脚穿平底布鞋或牛皮靴,老年人则穿白色或黑色的对门襟长衫,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新娘穿绣有花卉的红色棉旗袍,脚穿绣花鞋,头戴“银制头圭”,上面装饰多个银制的簪草头花,胸前佩带“胸护”,走起路来,凤冠闪闪发亮,“胸护”叮咚叮咚,使宴席场上的每个人由不得伫足观看新娘。

解放前的撒拉族服饰

之后,马建新对撒拉族服饰的喜爱越发不可收拾,从民间传说到民间歌谣撒拉族服饰,只要涉及到撒拉族服饰的,他都会去做详细的了解。

马建新介绍,元代时期,撒拉族先民初居循化时,其服饰仍保留着中亚风格和蒙古族服饰成分。男子戴卷沿羔皮帽或“达斯达尔”,脚穿半腰皮靴,身穿“袷木夹”、白长袍或白汗褂,腰系红棱布。妇女头戴赤青的缲丝头巾,身穿缝花纹贴边的蒙式长袍,其上穿长坎肩儿。

撒拉族早期的服饰为何有蒙古族服饰的元素呢?马建新认为:元初,撒拉族先民迫使离开中亚,跟随蒙古军一路走来,同餐共宿,形影不离。到达循化街子定居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与当地的蒙古族相处交往。据民间传说,撒拉族先民迁徙循化街子之前,这里已经有“马祖乎”(蒙古人),为和硕特部亲王领地,而且在县域范围内的夕昌沟口、果什滩沟口、以及崖曼、赞布乎等处,有元时屯兵的六个城堡。当时,街子地区既是蒙古人的屯兵之地,又是他们的放牧之地。因此,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对初来乍到的撒拉族影响较大,服饰也不例外。

明代,撒拉族人口渐多,服饰艺术有所改进。当时,撒拉族被征调的军事活动达19次之多,而且征战有功。因此,这时的撒拉族服饰有汉族传统服饰遗风。与此同时,也吸收了本地藏族服饰的元素。

出征守边塞的撒拉族将士穿明代战服,撒拉族的土司、嘎最及富人穿绸缎的长袍马褂。穷人穿皮褂、马甲、长裤等,头戴裹洁、包巾等。不过,穿戴比藏族的略显短窄而做工精细。

清朝,撒拉族的服饰趋之于汉式化。不论从面料、款式、色彩等方面都比以前丰富。18世纪中叶,撒拉族妇女的衣着为蓝色长裤,上套绿色长裙,长至脚踝,上衣则是粉红色大襟衣服,上套黑色大领宽袖长衫,上衣没膝。男子服饰为头戴花翎帽,上身内衣为白汗褡,外衣则为大领大襟长衫,两边不开衩,腰间以红布束之,系结之处在右胯,下身穿黑色裤子,脚穿黑布鞋,鞋尖上翘。

到民国年间,伊赫瓦尼教派在循化撒拉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们提出的“遵经革俗”的主张中,其中包括革除不符合伊斯兰教规的服饰的内容,随之,在撒拉族中汉式的丧服被摒弃,“包头”改成了“盖头”。男子衣装主色调为黑、灰、蓝等冷颜色。一般情况下,妇女们的盖头有三种颜色,青年妇女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夹夹”(指坎肩儿)有长短之分,一般老年妇女穿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蓝色或灰色坎肩儿,年轻妇女穿红色或几种颜色搭配的坎肩儿,尤其是花色坎肩儿,使人眼花缭乱,感叹不已。 (上)(记者祁国忠)

上一篇: 土族美女的服饰和人都是这样的美,不得不看
下一篇: 马建新:撒拉族服饰要传承也要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