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耳目一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

佚名 52 2022-11-29

服饰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封建割据加剧、战争连绵不断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十分激烈,使得包括衣冠服饰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此影响,玄学兴起、佛教传入、道教勃兴。从魏至隋的360余年间,有30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可以说这一时 期是古代中国的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

秦汉以来北方经济强于南方。由于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较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而得到开发,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城为中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总体看,魏晋时期的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早期的服装多为汉代遗俗。

魏晋女子服饰画像

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发展、道教的勃兴以及来自萨珊波斯文化的影响。从魏至隋的大小王朝交替兴灭的过程中,诸多新的文化互相产生影响。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兴起与发展。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尽管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始终也没有彻底沉寂和中断。尽管出现了佛、儒、道三教合流的迹象,但是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后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当时社会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着儒家精神。

东晋古刹

孝文改制与服装变革,魏晋初期的法定服饰仍用秦汉旧制,经过北魏孝文帝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包括服饰在内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所实行的改制包括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等。

特别是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进行改革。这种汉化政策的改革,对当时服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改变了鲜卑人的衣着状态和风俗习惯,主要表现在禁止鲜卑族男子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一律改穿汉装:官吏服饰要仿效汉族制定,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话、改汉姓,这些改革内容,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北魏敦煌壁画

在民族融合中,汉族因人口众多,社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后人称之为“汉化”现象。这种汉化变革包括了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制度、服饰、语言、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汉族同时也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胡舞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使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形成了汉、胡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

男子服装

男子首服,魏晋时期,帝王百官除了重大仪式需要戴冕冠外,首服主要是漆纱笼冠、小冠、帽和巾。一般来说,冠是尊贵者所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帽子是实用性的,为平时所戴,巾是起到压发、包头的作用,兼有装饰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巾很有特色。《竹林七贤图》、《北齐书图》及《高逸图》等传世绘画作品中有比较细致的描绘。

隋书卷十三节选

《隋书礼仪志六》,“武冠, 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可见该冠来源于战国惠文王所戴之冠,并由汉朝的武冠发展而来。

白高帽,也叫白纱高顶帽、白帽、白冠等,是南朝以后帝王们喜欢戴的礼帽,多为参加私宴等场合时戴用。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陈文帝图》中,描绘了头戴白高帽的形象,其形状犹如菱角形,以后又出现了菱角头巾。恰是魏晋以来土人所戴的流行便帽。合手形状,用缣帛缝制,分单、夹两种,是明清时期“瓜皮帽”的前身。传说由曹操创制,这是因为他不满当时人们普遍戴幅巾的现象,认为不庄重,故力图恢复古皮弁制度。

诸葛亮剧照

羽扇纶巾,纶巾,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冠名,指用青色丝带做的巾冠:另-说是指配有青色丝带的头巾。相传三国蜀诸葛亮在军中服用,故又称诸葛巾。纶巾在三国时期流行于儒生的首服。头戴青丝带的头巾常常被形容为闲雅的态度。礼服与朝服,魏晋初期帝王百官的礼服沿袭汉朝的式样,到魏文帝曹丕时,制定了“以紫、 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的官位制度后,帝王百官服装等级有所变革。礼服君臣最大的礼服是祭服, 形制与汉朝基本相同,唯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女子发式、 首饰

发式,魏晋南北朝期间,女子发式非常丰富,蝉鬓、灵蛇髻、飞天醫、 盘桓髻、十字醫流行在贵妇、侍女中间,追求危、邪、偏、侧等造型,以体现妩媚的风姿。发髻上再饰以步摇簪、花钿、钗或插以鲜花,少女则梳双醫或以发复额,还流行戴巾子。劳动妇女一般将头发挽成高醫或歪在一侧,醫式较松散,也有戴假醫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不复杂,时称“缓鬓倾髻“。

剧中发饰为魏晋南北朝女子发髻

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醫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鬢或螺醫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医鬟,“谓盘鬟如环”,做成.上竖的环式,称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而后在民间流行一时。“蔽髻” 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假发,其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

指环,今称戒指,以金属或宝石制成的小环,约于指上,作为饰物或信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戴指环已较普遍。戴指环还兼有缝补衣服时当顶针使用。这样的指环一头狭一头宽,在环面上凿出点纹,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在江苏宜兴晋墓、广州西郊墓、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和辽宁北票晋墓都有这样的指环出土。材料有金银和其他金属,有的外廓作相呼应,达到统一的和谐美 。

参考资料《中国服装史》

上一篇: 2017杭产女装·意法城市探亲第二站—武汉汉正广场,魅力来袭
下一篇: 魏晋南北朝服饰: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