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五的女人别穿得太职业,试试这几种高级感穿搭,时尚优雅又减龄
73 2024-12-23
沈嘉禄
虽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就被称为“时尚之都”,但如果没有上海女性,上海还能时尚得起来吗?
一百多年来,上海经济繁荣、文化包容、社会开放,这使得上海女性眼界广阔、观念前卫、思想活跃。她们从电影戏曲、报纸杂志、爱情小说、流行歌曲等处汲取精神力量,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女性的主体意识获得了觉醒,进而得到了彻底的人性解放。
最能展现上海女性时尚风采的,莫过于旗袍了。旗袍不单单是为了遮体保暖,更在于从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提升中国女性的审美意识、开放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意识。
考虑到一百年前的中国处于翻天覆地的巨变之中,那么旗袍的诞生,或许也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人对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袍进行了多次改良——袖子剪短,领口拔高,腰身收窄,开叉向上,使形体曲线毕露,娇媚动人。上海纺织业的发展,对旗袍的新生及普及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欧美生产的羽纱、呢绒、蕾丝等面料大量涌入,使旗袍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尤其是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及丝绸出现后,“透、露、瘦”的旗袍也登堂入室。旗袍既合乎人体美学,又展现了东方美学,加之有高跟皮鞋塑身,想不妖娆都难!
旗袍令上海女性清新、摩登、性感、自信。当我们看那个时期老照片上的上海女性,无论是盈盈伫立还是疾步生风,无论是居家独坐还是外出交游,无论是在麻将台上还是在歌舞场中,多身着裁剪合体的旗袍。得益于摄影师在构图与光影上的艺术化处理,那线条、那姿态、那风情,比月份牌上的“画中人”还端庄、还时尚。
甚至可以这么说,作为一种世纪图像,上海的名媛淑女若以上海为背景出镜的话,一定要借助旗袍——胡蝶如此,周璇如此,阮玲玉如此,宋氏三姐妹也如此;丁玲如此,史良如此,张爱玲与苏青也如此。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尽管一部分上海女性的服饰已相当欧化(这是上海女性开放、包容、自信的另一重维度),时装每年也会发生变化,但旗袍始终维护着超稳定的审美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以列宁装、布拉吉为标志的服装体系使得女性服饰大幅度地向男性世界靠拢,逐渐消解了女性的性别特征。即便如此,上海女性也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总在幽暗处伺机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光亮。改革开放后,上海人对时代进步的感受,首先是从物质方面获得的,即加班加点有奖金,米面肉鱼油白糖等物资敞开供应,还有烫发、口红、高跟皮鞋、牛仔裤等一并重返女性世界。在一些窗口单位,领导鼓励女劳模和女先进工作者带头烫发、抹口红、穿高跟皮鞋,榜样的力量立竿见影,姐妹们激情燃烧,拥抱时尚。
与此同时,旗袍也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花样年华》《一世情缘》《金粉世家》等影视作品放映后,女主角的旗袍走马灯般替换,大大撩拨了女观众的心。如今,上海拥有几十个旗袍协会,各有各的圈子唐装服饰,圈子之间偶有重叠,她们还组团去米兰世博会走秀唐装服饰,为上海争光!
更能传递新时代气息的,是时装。不过在三十多年前,当世界名牌一拨拨涌入上海时,因为非一般收入者所能拥有,华亭路服装市场成了上海女性的“淘宝”圣地;与世界名牌在外观上有极高相似度的冒牌货,抚慰了一颗颗脆弱的心。没过多久,她们便意气风发地奔向美美百货、恒隆广场、嘉里中心、环贸广场……时至今日,七浦路服装市场和董家渡路面料市场仍然是涓涓细流,汇作江河。
至于旗袍的礼仪性特点,已获得全社会的首肯,即使是唐装、汉服也不能动摇它的“C位”。上海女性之于上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道看不够的风景、一个猜不透的谜语,旗袍或时装不过是一两种道具而已,它们塑造了上海女性,上海女性又塑造了上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