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机场穿米奇装卖断货,唐老鸭感觉很嫉妒求包养
61 2025-01-11
服饰一开始的功能是蔽体御寒,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渐渐被赋予了其他含义,成为区分三六九等的阶级体现。在封建社会,服饰制度就一直是君王施政的一个重要制度,不同阶级、不同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不能僭越。而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其服饰文化在沿袭唐朝、五代的服饰制度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盛唐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在这样的社会的背景下,形成了大气磅礴、开放瑰丽的服饰特色,而宋代有别于盛唐的武力强盛,其重文轻武、崇尚理学的社会思潮,使得宋朝服饰一改前朝的瑰丽大气,变得质朴儒雅、保守内敛。
盛唐服饰
一、宋代服饰文化形成的背景
不同于盛唐时期服饰的开放瑰丽、大气磅礴,宋朝服饰推崇质朴简练、保守内敛。服饰是一定意义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种因素融合作用的产物,并代表和象征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地位。
1、政治上:文人喜好影响了审美取向
宋朝的建立,是在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上的,为了防止出现下一个宋太祖,维护统治,不重蹈覆辙,宋代统治者采取了打压武将,提高的文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的措施,以使文武分离,不像唐朝那般文武界限不清。重文抑武成了宋朝历代执政者的基本执政方针。
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誓碑上写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碍于祖宗家法,朝廷用人政策也开始偏向文人,重文抑武成为了社会思潮。受到朝廷政治导向的影响,民间对于文人有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文人雅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当时社会真实的写照。
同时,宋代官僚也具有极高的审美品位。他们不仅仅是科举选出的职业官僚,往往也是诗人、词人、学者,自幼接受着父辈的熏陶,品位不俗,在服饰上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文人儒雅的气度、温润的谈吐、渊博的学识,这样的文人气质落到服饰上,就形成了儒雅简约的服饰风格,不仅文人喜好儒雅简朴的穿着,他们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当时社会对于文人阶层的向往,使得他们不自觉的模仿文人的装扮,在服饰上也不例外。就连抗金名将岳飞,都是一副头戴幅巾、身着圆领袍衫的儒将形象。文人雅士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岳飞(剧照)
在这样的尚文抑武的社会思潮里,宋代男子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头百姓,都无一不效法着文人儒雅简约的服饰风格,日常服饰往往是偏向儒雅简练风格的,他们穿着道衣、鹤氅等宽大舒适而又简单的服饰,佩戴头巾并以示儒雅。
2、思想上:复古潮流带来的保守简朴
自魏晋以来,儒家独尊的地位不复存在。直到宋朝文学家掀起一股师古复古潮流,虽然这一场复古潮流不过是打着师古复古的旗号,将儒学重新拉入人们的视线中,然而之前汉唐时期的儒学已经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于是,程朱理学应运而生,它一出现,就受到宋朝君主的大力推广,“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于是程朱理学很快就成为了宋朝的主流思想。
儒家尚简朴,程朱理学也继承了这一点,从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宋代一朝是推崇简朴的,而服饰文化中也不例外。在理学观念指导下,宋朝服饰一改唐朝五代服饰的浮靡华丽和大胆奔放,而崇尚“务从简朴”、“不得奢僭”,形成质朴的风格,呈现一片保守质朴的景象。描绘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妃子浴儿图》、《半闲秋兴图》等宋代绘画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保守简朴的服饰风格。在这些绘画作品中,宫廷贵妇等人物多穿着紧袖窄衫和拖地长裙,虽有披帛、腰带等装饰,但其颜色浅淡、素雅,衣着保守,没有强烈的色调对比,给人一种保守质朴的视觉效果。
南宋服饰(文物)
不仅如此,宋代统治者还力行节俭,以身作则。“宋初,衮冕缀饰不用珠玉,盖存简俭之风”。宋太祖不仅自己“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还让其亲属官员也追随自己奉行俭朴。为了迎合宋统治者的喜好,文臣们也纷纷上书要求节俭,宋英宗治平二年,太常礼院,李育奏请衮服不可以诊怪奢靡为事,请求颁诏改制,“郊庙之祭,本尚纯质,衮冕之饰,皆存法相,非事繁侈、 重奇玩也。”可见当时尚质简朴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在理学兴起的背景,服饰文化崇尚质朴朴素的风向,是对《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的一种继承。也反映了儒家学者对“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所倡导的淡雅保守、简朴温润的审美追求。宋代服饰文化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其衣着不同于盛唐时期的瑰丽大胆,反而日趋保守简朴。
3、军事上:地理环境之下的不相融合
自古以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人们惯有的思维。但自魏晋以来,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从魏晋至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在吸收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身着胡服胡饰也不断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魏晋胡服
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李唐王朝表现尤为突出,李唐皇室本身拥有鲜卑血统,而唐代国力昌盛、军事力量强大,所以在对外交往上,唐朝一直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民族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功,民族关系颇为和谐,在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真独爱之如一”的民族态度下,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服饰文化上也出现了胡服特色,如唐代男性喜欢穿着的圆领袍服的圆领就是胡服特色。
但是由于宋朝重文抑武的观念,对武将的防范极深,实行兵将分离、将不专兵的兵制,因而宋朝军队虽然人数颇多,但是其战斗力却算不上强大,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等国的威慑力远不如唐朝时期,对外战争屡战屡败,所以宋人面对着非常严峻的民族矛盾,其外部政治、军事压力是唐代所没有的。
这一时期,不同唐朝对外民族政策的开放包容,由于军队实力弱,外部压力大,宋朝上下对异族文化及异族服饰歧视和排斥与日俱增,在标榜继承了汉民族正统文化的宋代王朝,对胡人胡化有着很强的戒备之心。在这种民族仇恨背景下,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的民族主义开始觉醒,而落到服饰文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对本民族服饰的自信拥护以及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反对抵制。于是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不断师古复古,传统交领宽袖大袍开始回归,男性圆领襕衫的袖也呈现加宽趋势。
宋金对战:靖康之耻
不仅如此,宋代统治者还颁布诏令,明令禁止穿着胡服胡饰。宋仁宗庆历八年诏: 禁止“士庶效仿胡人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骑番鞍轡,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从文武百官再到平民百姓,都严禁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违反者“以违御笔论”。
政府法令,士大夫学者对少数民族服饰的排斥态度,可见以宋朝为主的汉民族与以辽、金为主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有多深,宋朝面临的压力迫使其统治者无法做到唐代的“兼容并收,胡汉一家”,如此就可知为何宋朝服饰文化自成一家,不愿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相融合了。
二、宋代服饰文化折射的社会风潮
宋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服饰文化作为当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统一的体现,不仅体现了宋人的物质需求,也反映了其生活情趣、精神追求。从宋朝的服饰文化盛衰中,折射出的变迁也值得我们思考探究。
1、文人地位的显著提高
从上我们可以知道,宋代儒雅简朴的服饰文化的形成与文人的审美有关,文人的审美影响了社会的审美,折射出了宋代文人地位之高。
清明上河图:宋朝的繁荣
陈寅恪曾说过:“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这个文化盛世的出现宋朝服饰,与宋朝统治者打压武官、推崇文人治政的政策是分不开的。科举制度虽然早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并逐渐得到完善,但是受制于门阀士族的存在,其真正能发挥作用还是在宋代。宋代社会经济发达,重文抑武的思想深入民心,文人阶层地位的大幅度提高在宋代才开始得以真正实现。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宋代加速了官僚的文人化历程,文人阶层才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上层阶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才真正成为了社会主流。
而对于文人的优待,宋太祖还写进太庙誓碑之中,历代君主不得违反其训,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可见在宋朝文人地位之尊崇。
2、政治导向引领着风潮
社会风潮的流行,与政治导向不无关联。如盛唐服饰文化瑰丽大气、浮糜大胆,是因为唐朝上层皇亲贵族也喜好奢靡,加上唐朝统治者没有明令禁止,甚则还带头示范,如唐朝的安乐公主造百鸟裙,《新唐书·五行志》记载了百鸟裙的瑰丽:“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百鸟之状”宋朝服饰,但是同时《朝野佥载》也记载道: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之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可见百鸟裙造价之高。但是就是这样的奢靡,其父唐中宗不仅不制止,还为利用君王之威为安乐公主提供便利。
妖猫传:盛唐服装华丽的展示
而宋朝统治者崇尚节俭,多次颁布诏令禁止奢华,如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五月颁布的诏书规定:“自今除衮冕仪仗、法服及宴会所设一依旧例外,其余外朝宫禁应乘舆服御供帐并皇亲、臣僚之家进奉之物,并不得用销金、金钱、文绣。”除规定服饰上不得奢侈之外,还在其他方面也下了禁令,宋仁宗天圣四年六月诏书中则具体要求到“两川所造 锦绮、鹿胎、透背、欹正等岁减上供之半”。可见宋朝统治者对于奢靡之风的厌恶和排斥。在这样的政治导向下,宋代服饰一改前朝的奢靡艳丽,变得儒雅朴素起来。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政治导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者社会风潮的变化,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想必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了。
三、小结
综上所述,宋代服饰文化一改前朝的瑰丽大气、奢靡大胆,转而变成质朴儒雅、保守内敛,正是因为服饰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融合下的产物,所以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宋朝的社会背景有关,宋朝虽然文化、经济高度发达,但是由于其军事力量较弱,所以体现在服饰上,其服饰就变得质朴保守内敛了。而这样的服饰文化,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变迁,提供了解宋朝的服饰文化变迁,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分析宋代社会变迁。
参考文献:
1、《论宋代服饰文化形成之原因》李秉宸、王子怡
2、《论宋代服饰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刘静轩
3、《浅析儒家思想对宋代服饰的影响》杨周敏、陈霞
4、《社会经济视野下的宋代服饰消费文化研究》张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