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建议:00后别模仿这7个“网红穿搭”,回归现实后落差太大
53 2025-01-11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本报记者刘一颖
初春时节的上海,还有一丝春寒。走进闵行复地北桥城,绿意却扑面而来,挺拔的竹丛、低矮的冬青,一树树小叶榕茂盛如盖。蜿蜒的小河由光滑的鹅卵石陪伴,骑着童车的女孩身旁是调皮的金毛犬。装束与乐舞团队的体验馆就“隐藏”在这片闹中取静的江南小区。2月26日上午10点,队长刘帅在这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第二次采访。
爱好是“针”,网络是“线”
“体验馆正在搬迁,大件的屏风、器具和刚做好的衣服暂时放在这里。”刘帅指着房间中央陈列的实木山水画屏风说道。“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来体验馆拍照,现在的场地有限,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新馆开设在上海市区,正在装修,大约两个月后就可以开放了。”
“走上古代装束复原这条路,纯粹是出于喜欢。我本科专业是国画,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古代装束。”初见记者时,刘帅谈起自己与古代装束复原的“结缘”:“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没有一见钟情的邂逅,看到之后,我就很自然地喜欢上了。喜欢一件事情,不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吗?”
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刘帅决定将爱好发展为事业,开始了古代装束复原之路。2007年,还在念大四的刘帅从家乡来到了上海。“江浙沪地区纺织业发达,古代装束复原对材质要求很高。加之上海是一个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而且我姐姐住在这里。所以,上海是我‘发家之地’的首选。”
刘帅将自己最初完成的复原作品发布在论坛、贴吧、博客,吸引了不少对装束复原感兴趣的网友。“最初的团队成员,就是通过网络结识的。当时我在念书,其他几个人都有本职的工作。成立装束复原团队,是兴趣爱好使然。虽然有一位‘合伙人’出国,一位‘合伙人’因为是全职妈妈,退出团队,但是我们还都是很好的朋友。”
经过10年的发展,团队现有队员20多名,其中包括刘帅在内的3名专职成员,其他成员都是工作之余参加团队活动。没有专门设置的部门,没有严格规定的工作量,就是一群古代装束复原的爱好者“刚好”走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爱好默默地工作着。“每个人有不同分工,有专门研究文献资料的、研究服装版型的,也有研究古代发型和妆容的、从事艺术史考古的。从头到脚,包括仪态动作,我们都有人在研究。”
1991年出生的琥璟明在湖北理工学院读书期间,与学校汉服研究小组的同学一同成功复原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考古出土的小菱形纹锦面绵袍。比刘帅小五岁的琥璟明在大学就读期间通过网络认识了刘帅,因为两人都在进行古代服饰复原方面的探索,琥璟明“顺理成章”地成为团队成员。“我没有一个很具体的加入团队的时间节点,准确来说是一个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我在团队里负责历史考证及服装数字化制版。”在深圳工作的琥璟明通过微信接受了记者采访。
对装束与乐舞团队的第一次采访,是在徐汇区星游城的满咖。在那里,记者见到了同为九零后的李静远。他在澳大利亚生活了九年,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十分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汉代服饰,他在网上看到了团队复原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凭借浓厚的兴趣与流利的英语,李静远成为团队中的一员,负责对外活动中的口译工作以及宣传资料的翻译,目前在上海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在他看来,兴趣爱好与职业方向可以“毫不相关”,“虽然我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但是一直对历史、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所以我也特别喜欢旅游”。说话慢条斯理,文质彬彬的李静远说起加入团队的收获,竟有点小兴奋:“比单纯看书、看理论要有意思得多,生动得多!只有亲自参与到工艺制作中,才知道工艺的真实样子。”
绝知此事要躬行
想要原汁原味地再现千百年前的装束,离不开史料文献的支撑,更需要用双脚“重走”往昔,双眼“见证”历史。
从文献资料中寻根,是复原的第一步。“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高春明先生的《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和孙机先生的《中国古舆服论丛》为服饰研究提供大量可观可感的实物照片,是必读书目。即使已经阅读多遍,但复原时还会对某一朝代某一件服装进行逐字逐句地阅读。”刘帅指出,团队的研究者绝非仅仅照搬前人的研究资料,而是详细地对照古代文献、出土实物再结合今人的研究,进行系统整理论证及持久深入的探讨,最终做到历史形象的复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装束与乐舞团队不只考据古代服装的材质、配色、纹样,最重要的是参考出土实物,力求接近当时材料的实际状况。“我们团队成员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古代历史博物馆和丝绸博物馆。你问我到底走过多少地方,我还真没统计过,确实要好好梳理一下。”刘帅感慨地说道。为了复原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服饰,琥璟明先后去过荆州博物馆三次。“既是为了考证历史细节,也是为了求证复原过程中自己心中不断产生的疑惑。”
落到复原的具体过程,刘帅认为,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从选取材料到复原织物纹样,再经历织、染、印、生丝捣练、刺绣、制版、剪裁、缝纫等各种复杂工序,以求最接近当时服饰的风貌”。被队员们尊称为“姚老师”的姚喆也是一名八零后,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室内设计。“因为关注室内陈设,所以对传统织物很有兴趣,特别是染色工艺。我和刘帅有共同朋友,当时团队也需要这方面的人员,在2014年我加入了团队,主要负责面料方面,比如印花、刺绣、织法等。”
在姚喆看来,“绞缬”是其花费心力最多的一项工艺。绞缬作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印染方式,自宋代以后,在中原地区的使用逐渐减少,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得相对完好。“《天工开物》记载了不少关于绞缬的制作工艺,在唐代流传至日本。由于日本和服的印染用到了不少绞缬的工艺,所以保存比较好,这会给我们不小的启发。”为了揭开绞缬工艺的真实面纱,姚喆在朋友介绍下到云南制作工厂了解详情,又个人前往日本工坊借鉴学习绞缬工艺。
试错,是复原古代装束必经的淬炼。不断尝试,不断否定,从头再来,直到“与原物看起来一样”。“当然,‘一样’并不代表一定与原物完全一样。在广泛搜集资料与咨询各方专家的基础上,我们判断,原物是这样的。我们复原的装束与我们所认为的基本完全一致。复原首先进行的就是历史考证,我们可能无法知道历史真实精准的样子。”刘帅解释道。去年,在一次上网浏览绞缬图片时,刘帅看到一片日本正仓院收藏的绞缬织物,被其精美的图案吸引,立刻将图片发给姚喆。看过图样后,姚喆断定属于唐代的绞缬手法,“复原那片图样,是我试错最多的一次”。为了完全再现纹样,姚喆试错了十多次,“基于工作经验,先猜想,再试做,然后用大一点的布料再尝试。花色是对的,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感觉总差一点”。在“确定”实现复原后,一次偶然地再读王予予的《染缬集》,姚喆终于找到了“那一点”,实现了“完全”复原。“《染缬集》由王先生的女儿王丹整理出版,王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弟子。这部作品记录了他一生的钻研,有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史料研究,是其一生对染织方面探索的集大成之作。”
“小目标”是出版第三本书
从书中来,回纸上去。装束与乐舞团队已出版两本学术画册《中国装束》《魏晋衣裳》,算是对长期复原工作的总结。精致考究的画页,翔实严谨的文字,带领读者“穿越”到千百年前的烟火人生。“你看这是北凉时期的服饰。素纨单襦一领,素纨单裙一立,绢中衣一领,紫绢袍一领,印花纱衣一领。模特的发髻绾成后再以左右余发结作同心,青丝垂于两肩。身着长袍,袍外再裹以飞鸟纹印花纱衣,以刺绣共鸣鸟的红绮腰带束系。发挂流苏,衣飘蝉翼,体现出此时轻逸的风姿。”刘帅指着画册上一套服饰解释道。
翻看画册,不难发现,书中的女模特并非沉鱼落雁之容。“我们选择的模特不是印象中的骨感美女,我们追求的就是真实。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女生都是美女呀。”刘帅笑着说。模特本身要具有气质,符合拍摄朝代的古典韵味。“对女生头发的要求比较严格,不能染烫,不能太短,发量最好多一些。长相五官端正标准。身高在一米六三到一米七零之间。不要太瘦,身材正常就可以。男模特需要身高在一米七以上,五官立体。”说起团队的未来发展和规划,刘帅说道:“长远的没有考虑过,眼前的小目标就是把第三本书做好。”正在编写中的第三部作品,是对历代服装复原的梳理与呈现,也采用画页加文字说明。
2010年11月25日,“装束与乐舞”新浪微博开通,不时上传团队复原的作品:“战国中晚期,楚国贵族丝绵衣,绮为面、绢为裹、经锦为领袖缘、周身絮以丝绵。”“晚唐敦煌,白色绮地彩绘衫、红黄纱裙、白绿帔子。”“宋代,牡丹莲蓬童子荔枝纹绫衫裙装束。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身着各代装束的模特神情安然,在幽暗的灯光下,静静地散发出历史的悠远气息。
微博成为团队与外界交流的主要窗口,虽然粉丝不到十五万,但每条微博下面都有近百条的回复,看得出是真心热爱装束复原朋友在互相交流学习。“现在,有两三个人在负责微博运营。复原一套完整的衣服,从前期准备到最终完成,大约需要十几位成员协同合作,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所以,我们的微博也不是天天更新,有新的作品会及时上传网上,与大家一同分享、讨论。”刘帅介绍道。
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装束与乐舞团队专注于眼前细碎而严谨的复原工作,当历史以或华美或淡雅的装束出现在眼前时,惊艳了无数关注者。不少高校与博物馆向团队伸出橄榄枝,邀请其开展学术讲座。此前,团队应南京博物馆邀请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汉魏六朝女性服饰的审美演变》讲座,立足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从社会生活、政治、艺术、织物工艺等角度,讲述了一段穿在身上的历史。并有模特身着团队复原的汉魏六朝女性装束,在现场进行展示,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触摸历史的机会。今年,团队接到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的订单,将为他们提供十套唐代服饰复原作品作为新的馆藏陈列。据刘帅介绍,团队曾受中国丝绸博物馆之邀,前往土耳其参加“丝绸之路——两千年的亚洲东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览。其实,早在2014年,团队就已走出“国门”,与英国雄狮电视公司合作,为一部汉代纪录片的拍摄提供服装。刘帅带着小小的骄傲说道:“模特穿的服装会出现在我们集结出版的书中,这部片子已经在英国第四频道播出了。”
影视作品服饰大都不合格
2月15日,认证为“电影《妖猫传》官方微博”的新浪微博“电影妖猫传官博”发布了一条致歉微博:“电影《妖猫传》宣传方未与影片美术团队进行充分沟通,将其在影片开拍前制作的用于内部分享、讨论的场景示意图制作成新媒体‘立春’节日图片并发布至官方微博。图中场景及各部分设计虽为原创,但‘唐代少女’形象源自‘装束与乐舞’团队发布在网络上的作品汉代服饰,宣传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在官方微博上,造成了工作上的失误。目前‘立春’节日图已经删除,在此影片宣传方愿对之前工作中的不够严谨致以诚意道歉。”对于此事,刘帅回应道:“是关注我们的一位朋友发现的,片方也很快作出了回应。所以,我们接受了片方的道歉。”
此前热播的一部唐代电视剧凭借华美的服饰引发观众热议,不少网友赞叹剧中服饰精致。刘帅却不置可否:“我没有听说这部作品,所以我无法评价。但是我敢说,现在所有影视作品的服饰,如果按照历史的严格要求,没有一部是合格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比现在的反而要好得多。”在姚喆看来,评判影视作品的服装要“宽容一点”,“影视作品跟我们复原古代装束是两种路子,你不能从服装考据的角度来评价影视作品的服装,那是一种更加风格化的服装。”
装束与乐舞团队“良心出品”的复原作品已经吸引到影视剧组的关注。记者发现,认证为“宜昌三峡戏剧文化艺术中心官方微博”的“三峡戏剧文化艺术中心”在团队官方微博下表达了合作的意愿,“有一部新剧想请你们做美术指导”。“没有做的、没有做成的,不能讲。做成的、拍出来的,才算有。正在制作的、进行中的都算是没做。所以,我们还没有参与过影视作品的制作。”刘帅认真地回答。
一朝一世界,代代有风情。上海字圆奇说工作室本着考古的态度出品了两部舞台剧——《大唐繁影》《华亭唱宋》。一部追随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教坊女霍小玉、宠妃杜秋娘的命运痕迹,印证国族变迁、兴亡叹息;一部借柳永、苏轼等主人公的人生场景,呈现出北宋文人的日常生活美学。据悉,制作团队详细研究了唐宋的诗词、音曲、教坊的游戏、棋子的样式、器物、服装礼仪……力求舞台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能有据可依。在制作人高亮亮看来,历史总是大而化之,但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可以仔细研究和讨论的细节,“我们所做的就是对历史的断面进行精确的陈述”。为两部舞台剧提供服装的团队就是装束与乐舞团队。
“睡莲开了粉红色花”
“前年,我的一位闺蜜结婚,我买了一套团队复原的唐代礼仪服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她。她老公是瑞士人,在酒宴环节,我的闺蜜就穿上了这套衣服。外国友人竞相合影,直称她是‘女神’。”姚喆送给好友的这套衣服就是在团队开办的“南朝”网店购买的。网店于2012年3月16日开业,出售团队复原的作品和学术画册。服装因面料与手工不同,价位有高有低,一套包括上衣、披帛、内外裙的服饰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现在喜欢古代服装复原的朋友很多,热情也很高涨。希望大家在喜欢的同时,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多去亲身感受服装与工艺。”兼任团队工艺讲师的姚喆建议道。利用空闲时间,姚喆与好友开办了一家手工坊,取名“春染堂”,主要讲解传统草木染工艺,并可以在现场亲自感受工艺的魅力。
为了让更多的服装复原爱好者近距离接触传统服饰,装束与乐舞团队还创办了一所体验馆,为顾客提供“重回古代”的机会。“新场馆建好后,我们推出的是两宋时期的服饰妆容体验。陈寅恪先生不是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的艺术与文化,总体上呈现出沉静素雅、清远高贵的美学风格,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卓绝古今的巅峰。我们对宋代装束的复原也投入非常大的心血,并且还原了当时的室内场景。”刘帅告诉记者,拍摄一套“最考究的古典影像”,需要一天的时间,发型妆容都会随着服饰的更换而变化。
“虽然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资金,我就自己拿出钱维持团队的运转。因为资金有限,许多想尝试复原、但成本过高的装束只能‘等等’我们。我们盈利了,有足够的资金了,再回去复原我们最初奢求的装束。现在团队运营还比较顺利,可以维持运营。”站在“旧”体验馆中央的刘帅说起这份工作,满心欢喜:“我看到最近国家文物局发布‘十三五’规划,对我们的复原工作也有帮助,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资料。虽然,这一行业比较‘小众’,但是我们觉得很有前途。”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序言中呼吁:“据个人私见,这部门(服装研究)工作实值得有更多专家学者来从事,万壑争流,齐头并进,必然会取得‘百花齐放’的崭新纪录突破。”昨天下午,刘帅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配文:“睡莲开了粉红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