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驼色大衣,但又穿不出它的精髓,其实问题出现在选款和内搭上
78 2025-01-11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额尔瑾】
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在越来越多的古装剧里,不管是男的女的,都会梳“刘海儿”,而且各种千奇百怪的样式都能看到。然而,额前留发这种造型在中国古代,仅仅出现在少女与小孩的头上。近代以后,女人才开始对“刘海儿”各种折腾,而每一次的改变都反映了时代背景。
刘海这一命名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民间传说最多的是,刘海的叫法与神仙刘海有关。据说,古时有位仙童名叫刘海,他的额前总是垂下一缕整齐的短发,显得非常可爱、稚气。以后的画师画仙童,多以仙童刘海为模板,所画的仙童多是“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的模样。在人们的心目中,小孩的可爱很像仙童刘海,就总是把小孩前额的一缕头发留下,后人们称之为“刘海发”。
除此之外,关于“刘海”这一叫法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古代女子在15岁时行笄礼,即将头发绾起;男子15岁称为束发,即束发为髻,20岁时行冠礼,即成年礼。人们常用“垂髫”或“髫年”指代童年,因为童年时期小孩的头发是自然下垂的。男孩额上留的左右两角的胎发叫做“兆”,女孩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被称为“髦”,这种留发的习俗被称为“留孩发”,因“留孩”与“刘海”在古时的发音相同,故书面语称为“刘海”。
《傀儡婴戏图》 南宋 刘松年(本文图片由作者收集,下同)
从“刘海儿”的传说和定义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成年男子很少有机会梳刘海儿的,大多是女性和孩子的装饰。
在这一点上,西方与中国有着明显不同。在西方,男人们也喜爱刘海儿。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头发流露出自然、流畅、简洁、精炼的风格。当时男子的发式是短而卷曲,用一根带子将头发束住。女人则是喜欢把长发盘成髻,她们用骨制的朴素发针,或者用螺旋形的金线作为装饰。女人们还会用紫罗兰和桃金娘做成花环来日常佩戴。古希腊人崇尚金发,他们甚至常染发、戴假发。
古罗马人的服饰、发型与古希腊人极为相似,身着长袍的古罗马男子亦留着短短的卷发。女式的基本发型是头发从中间分开,在后颈上挽一个发髻。但这一时期古罗马的对外扩张掠夺了大量财富,因此人们开始花大量心思在自己的发型上。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的长老们厌恶女性妆饰,反对把头发染成黄色或像火一样的颜色。公元692年的宗教会议上,甚至做出了对于卷发者、染发者及使用假发者开除出教的决议。在禁欲主义思想支配下,认定女子的长发会引发人们邪恶的肉欲。由于基督教教规的束缚,中世纪的男女都戴头巾,将头发遮住。
到了文艺复兴,为了摆脱陈旧的教规给人们带来的束缚中分齐肩发型图片扎法,对金发的崇敬得到了恢复, 当时的女性对金发的酷爱近乎极端。英国诗人弥尔顿也在其诗作《失乐园》中还将夏娃的头发描绘成了金色。而在意大利,男子的头发改变最大,多为中长或齐肩长,前额开始留有刘海儿。
这一时期的女性公然打扮自己,大多数女性的发式为卷发垂耳,当时的人们喜欢在头上所束缎带的正前方挂一颗珍珠。
17世纪开始流行巴洛克风,路易十三的奥地利妻子安娜给法国带来一种新发式:前额饰一条流苏,两侧的头发剪得很短,耳朵上方的头发做成小发鬈,其余的头发在脑后挽成发髻。男性此时流行戴假发,大波浪头非常夸张,特别是到了路易十四时代,假发越来越豪华。而这些假发前额,都会露出些许自己的头发作为刘海儿。
路易十四肖像,图中的假发十分豪华
到了18世纪中叶,女性的发型开始在立体层面追求起来,贴在头上的头发从前额梳向头顶,在后脑上束起来。1760年起,头发越梳越高,额前高高梳起的头发,垫上羊毛垫,再往头发上抹上润发油和香粉,把头发编成小圈和小球。
这一时期,由于注意力都到了高耸的发髻上,反而没有人会关注额前的刘海儿了。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分齐肩发型图片扎法,一切华丽的风气消失了,人们把服饰的朴素看作“爱国派”的标志。这时期的男子多将脑后的头发编成很短的发辫,用细丝带扎起来。女性发式以朴素见长,梳低髻,或将头发中间分开,在头部两侧较低处做成蓬松的卷发,后边的头发梳成发髻或长卷发。
19世纪70年代,妇女们将头发梳往后脑勺,露出脸部和耳朵,发端扎成发髻,卷发或环形发辫垂在肩上。发辫往往梳得特别松,有时还用垫箍,额头上或梳刘海儿或佩饰带。到了19世纪8O年代,发式变得更为简单,头发扎在脑后,有时卷成低低的发髻,前额的头发常常剪短,在额前卷成一个小团卷。
进入到20世纪,社会开始了飞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于发型的追求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刘海儿”也开始被理发店重视起来。
2O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短发之风几乎吹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短发式样。那时候“荷兰男孩”BOB头正流行,眉上的齐刘海大受追捧。
到了30年代,头发留得长了一些,能遮住耳朵了。由于电烫技术的改良和推广,这一时期流行一种在发梢处略加卷烫的较为松散的发式,到了30年代末,这种发式演变为“长波式”,齐肩的头发烫出长而大的波浪,额前的刘海也会顺势烫成卷。
而到了4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成了战场,战争又一次使发型变得简单,有的妇女甚至只用头巾把头发束住。三四十年代男士的头发一般都很短,向后梳理整齐,或在额头上方吹出一点小波纹,年轻人喜欢不用发油,让头发显得自然随意。
到了50年代,一部《罗马假日》的爆火,一夜之间,各大理发店都在推崇赫本的“刘海儿”,这种不整齐的眉上刘海儿成为当时标志发型。
《罗马假日》中的赫本
60年代左右,妇女的高发髻再次受到崇尚,时髦的女子将头发从额前往后梳,在脑后盘成高耸的发髻或复杂的发卷。随着摇滚乐的兴盛,摇滚歌手因其具有反叛气质而成了公众偶像。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作为摇滚乐的先驱者,头发在前额烫成波纹,再抹上大量的头油和发蜡,梳向耳后,鬓角留得很长,这种发型成了当时青年人尤其是蓝领阶层的时髦打扮。
1964年后,甲壳虫乐队的以圆圆的刘海儿式样为特点的学生头也曾在英国和美国青年男子中掀起一股模仿的热潮。1963年以后,妇女运动的发展促使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无性别趋向”运动,妇女们的头发越剪越短,和男孩子差不多。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刘海儿被数次扎起来又剪出来,反反复复折腾个没完没了。
可见在西方社会里,刘海儿几乎伴随着整个历史而存在着。那么,在中国曾经只是少女和小孩的专属“刘海儿”,什么时候席卷了整个发型圈?
清末李伯元写了一本长篇小说《文明小史》,讲述的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第十九回说道:“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削刘海,下面散腿裤。”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受西方的影响,“刘海儿”开始出现在女性的发型中。
民国时,活跃在中国演艺圈的阮玲玉、胡蝶、周旋也纷纷梳起了微卷浪漫的复古刘海,搭配凸显女性曲线的旗袍,女人味十足。
二战时,中国受到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发型更加西式风格。当时和战争有关的电影《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也走进了观众的视线,轰动了全世界,而剧中女主角的波浪卷发型,不仅在西方,在中国也引发了潮流。
1935年,影后胡蝶泛舟柏林郊外,同游者为中国驻德公使刘崇杰之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人们的妆饰风格较之以前尚未发生很大变化,也仍然可以烫发。这时期的发型依然包括烫发、辫发、短发三种。如果按照城市与乡村来分,城市女子中有不少人还是烫发,尤其是文艺工作者以及知识分子中的爱美女士都保留着波浪曲线式卷发。乡村女子一般都是辫发、发髻;如果按照年龄分,年轻女孩一般都是梳辫子,少妇一般都是短发或者烫发,而年老者一般都是扎发髻。
这段时间,中苏两党和两国政府之间建立了“同志加兄弟”般的关系,而且在民间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于是政府鼓励两国人民之间以相互通信的方式建立友谊。不少家庭成员的书信内容都是极为广泛和自由的,其中包括谈到服装、发式等,这些对中国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大波浪式、前刘海式、留发髻式等多种样式。一直到“文革”期间的“破四旧”时期,这些烫发才完全被“破”掉。
1957年第4期《人民画报》的烫发发型
50年代时,还推崇劳动者最美,因此女性的发型通常简单便利。一般常见是中分短发,用发卡把两边头发别起来,而另一种则是短刘海加麻花辫的装扮。
麻花辫是当时中国未婚女性的主流发型,抚弄长辫是少女们害羞的标志动作之一。女孩们喜欢将头发分成两束于头的两侧,乌黑的麻花辫垂直在身前,辫尾常常系上红绳或者漂亮的丝带,虽然简单却依然妩媚动人。
“文革”运动前后,虽说麻花辫依然是女孩的钟爱,但是伴随着“绿军装”的盛行,英姿飒爽的“刘胡兰头”也成为当时女性选择的主要发型之一。这种发型的特点是齐耳短发,配合一点碎碎的眉上刘海,看起来非常精神!整齐、垂直的头发刚好盖住双耳,看上去坚强有力,干劲十足。不管是在工厂里干活,还是在表演样板戏,或是拍一张朴素的结婚照,“刘胡兰头”都是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
1975年的老电影《春苗》剧照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热播,其中女主角山口百惠在剧中所梳的发型,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范本。这种发型简单利落大方,更具有中性的风格。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时髦男子开始流行长发,以至于出现了女的发型越来越短,男的发型越来越长,到最后凭借发型已经无法准确分辨男女了。
当时,很多已经参加了工作的年轻女孩,把代表了淳朴的大辫子剪掉,留起了俏皮率性的头发。这时候配合短发的,要么是斜刘海,要么就是零碎少量刘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受到了更多美国的文化和潮流影响,那时候爆炸头加喇叭裤成了时髦的标配。女人们纷纷把额前的刘海吹高,用发胶固定好。当时的固定发型的泡沫摩丝也骄傲的挺进了中国。这个刘海看起来硬气十足,特别有个性。而这种发型还有个特别的名字——招手停,这是由于用发胶固定在蓬松起的那一刻,由于颇像招手般浪花的姿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称呼。翻翻你妈妈那辈人的老照片,大概率会有这样的发型照片。
80年代“招手停”发型
进入90年代,港台女星的稀疏刘海儿又引领了潮流,但在往后的岁月里,还是继续不断变化,不管是东方西方的女性,都开始在折腾刘海儿的道路上越走越嗨。
在现在的审美氛围下,造型师总会有意无意给古装女子加上刘海儿,但有些刘海儿的形式在近代以后才出现,其实放在古装美女身上反而格格不入。更不要说,给中国古代的男性搞点刘海儿是多么碍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