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服饰 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应知应会知识点(二)

佚名 86 2024-11-19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区域主要包括汉中市宁强、略阳两县,主体保护面积约6113平方公里,涉及39个镇407个村,是陕西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这里自古就是羌族历史迁徙中的主要通道和繁衍生息之地,禹王宫遗址、嶓冢山摩崖石刻、古羌人石板墓、江神庙、紫云宫等遗存见证了羌文化的悠久厚重,羌族傩戏、刺绣、木雕、竹编、剪纸、萨朗舞、羊皮鼓舞、罐罐茶等原真文化形态代代传承至今。

为进一步加大汉中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宣传力度,保护羌族文化多样性,提高群众的文化认同与保护传承的自觉意识,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现推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应知应会知识点》,全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宁强羌族刺绣: 羌族人信奉万物有灵,从古至今他们把对生活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刺绣在衣服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愿望,图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寓意深刻,充分展示了羌族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刺绣的“团花似锦”、“凤穿牡丹”等,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2015年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又列入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王小琴作为宁强羌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民工、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致富带头人、陕西省劳动模范等殊荣,一路走来,她经历了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嬗变,也让更多群众成为羌绣的“受益人”,羌绣年产值从2017年120万元上升至今3000万元。

2.略阳罐罐茶:罐罐茶是氐、羌民族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饮食羌族服饰,距今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略阳罐罐茶制作技艺以活态形式存在,是羌族人生活及饮食习俗的真实记录,更是研究嘉陵江上游羌族人饮食文化的宝贵资料,2013年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古羌罐罐茶为“治水英雄”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所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常年奔波操劳,肌体消瘦、面容憔悴,羌族百姓看了痛心落泪,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绞尽脑汁调理饮食,要为大禹送去既营养又可口的茶饭。经过数百次的实践,涂山氏终于调制出“罐罐茶”这种独具特色的饮、食两用食品。2022年陕西羌英食品有限公司羌英罐罐茶体验店被评定为省级非遗就业工坊,羌英罐罐茶非遗工坊多年来一直坚持购买县境内百姓生产加工的食材,解决农民农产品销售问题。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指导扶持罐罐茶店铺70余家,申请专利一项,注册商标三个,通过淘宝、抖音等媒体平台销售略阳罐罐茶非遗产品,年产值1500余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乡村经济振兴和发展。

3.羌族羊皮鼓舞:羊皮鼓舞的前身是古老的“羊角鼓舞”,属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流传于汉中的宁强、略阳。羊皮鼓是用羊皮蒙在蒲扇形或桃形的铁圈上,并在铁圈的把柄处系有许多小铁环而制成,是可以舞动的一种单面鼓。用藤鞭击鼓和摇动铁环而发声,构成舞蹈节奏和丰富多变的鼓点音响。羊皮鼓舞最早起源于先秦白马羌族人群中,在祭祖仪式上,都要跳羊皮鼓舞。随着时代的发展,羊皮鼓舞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表演更为广泛,婚丧嫁娶、上房、逢年过节、庙会都要表演羊皮鼓舞。羊皮鼓舞主要突出鼓的表演,气氛热烈欢快,动作粗犷质朴,鼓点、唱腔和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凛冽的气势,羊皮鼓舞的演员穿着带有浓郁羌族色彩的民族服饰。在羌民族发展历史中,略阳的羊皮鼓舞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了地域内的羌文化特色。

4.略阳嘉陵江船工号子:嘉陵江船工号子最早起源于唐朝武则天执政年间,嘉陵江上游水系发达,船运是货物集散的主要方式。略阳县境内设白雀寺、县城(江神庙)、白水江(江神庙)三个码头,嘉陵江流域略阳段(白雀寺至白水江)多滩涂、峡谷,水流湍急,船只逆流而上非常艰难,船只可谓寸步难行,需要纤夫用纤绳拉船助力。船只逆行,摇桨的船工和拉纤的纤夫每前行一步都非常艰辛,船工和纤夫在船长的带领下,喊起劳动号子,号子声音此起彼伏,激励船工和纤夫劲往一块攒,力往一起使,有效的助力船只逆行,安全度过激流险滩。嘉陵江船工号子声音高亢激昂、响彻河谷,振奋了船工和纤夫的斗志和士气,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5.青木川老街建筑群(清):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青木川古镇金溪河畔,又称回龙场,依山傍水,蜿蜒860米,始建于明,成型于清,鼎盛于民国,曾是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商贸中心。青石板街面,临街建筑大多雕梁画栋羌族服饰,四水到堂;吊脚式,旱船式,中西合璧式;荣盛魁、荣盛昌、烟馆、唐世盛、辅友社等有名的建筑见证了昔日的繁华。青木川老街建筑群以完整的古街古村落格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氐羌文化元素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6.宁强羌人墓地(宋/清):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宁强县境内嘉陵江及其支流白水江流域,由代家坝镇、阳平关镇、广坪镇、青木川镇的5处单体文物点构成。墓室用石板搭建,一种为单室,一种为多室,最多达六室。多室墓由单室墓并联而成,部分墓室施榫卯、凿藻井、设龛位,后方相通,内部雕人物、动物、瓶花、器皿等图案,讲究对称。燕家沟墓群是宁强境内迄今为止分布最密集的羌人墓群。它为研究古老羌族的民俗、迁徙、纷争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7.江神庙民俗博物馆:始建于明代,原是船帮祭祀、聚会的活动场所,清道光年间“重加丹垩,金碧辉煌”。江神庙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具有羌文化建筑特色的古代戏院建筑群。古人在修建江神庙时采用中国传统的宅地平面布局,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三进式院落,分别为前院、过厅、江神殿、后殿四大部分,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体建筑细部装饰重木雕板绘,多采用人、兽和桃花图案,尤其戏楼翼角斜撑,是镂空全雕写意木虎,并和人物造型连为一体,有鲜明强烈的羌文化特色,对研究氐羌历史有着重要作用。

8.宁强县北关小学“非遗进校园”:学校遵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开展“羌族非遗文化进校园”等综合实践活动,积极研发校本课程,把本土羌族非遗文化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学校开展“羌韵”微课堂,成立“云云羌绣”社团,把羌绣列入微课程,邀请羌绣代表性传承人给学生传授羌绣技艺。现场为广大师生讲解羌绣起源、生活环境、文化现状以及羌绣手工艺的典型针法、图案、构图、产品等,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让羌绣传承后继有人。1997年,成立了传承羌族文化的特色社团“羌纹”木刻版画工坊,配备了各种完备的雕刻工具和材料。发掘羌族传统木刻版画技艺,收集和整理羌族文化元素,长期开展木刻版画教学活动,安排专门的教学老师,系统指导教学,使学生能够创作、分面、过稿、雕刻、印刷作品。2024年4月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上,宁强县北关小学被命名为陕西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宁强县北关小学“羌族非遗与课程融合”案例被提名为陕西省非遗典型案例。

9.略阳县城关幼儿园“非遗进校园”:学校一直以来注重对家乡文化的教育与课程探索,通过对略阳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在园里开展以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通过走进略阳的美食、美景、名胜等,让幼儿对家乡文化有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为更好的传播家乡文化奠定基础。同时作为儿童友好型学校,积极整合家长资源,利用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引用社会力量,为幼儿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传承活动。一是每周四、周五的社团活动中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特色活动。二是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活动,引领教师成为传承人,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非遗“沉浸式”体验活动。2024年4月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上,略阳县城关幼儿园被命名为陕西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10.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地处秦岭与岷山交汇地带,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境内,北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裕河园区接壤,西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青川园区毗邻,东西长16.8公里,南北宽11.5公里,总面积9772.3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6256.7公顷,一般控制区3515.6公顷。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前身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始建于2002年8月,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整体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范围。据不完全统计,片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76科792属1928种,其中中国特有种599种(包括中国特有蕨类植物25种、中国特有种子植物574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62种;CITES收录野生植物38种;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物种39种。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紫斑牡丹、珙桐)。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32目91科233属34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有26种中国特有种,占中国特有种总数的4.05%,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受威胁的物种有19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5.56%,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的物种共有33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9.65%,被列入CITE(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的物种共有32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9.36%。

上一篇: 淘宝,悄悄拿下海外华人
下一篇: 多彩假日 活力宜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