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省钱,懒人穿衣都开始玩「叠叠乐」
109 2024-11-15
欧凯明
正在化妆的年轻粤剧演员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四,广州粤剧院的粤剧演员们异常忙碌。在观看粤剧的观众群中,除了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走进剧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一代代的演员和观众都在不断承袭着这门古老的传统文化。
“粤剧至今仍能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说明粤剧艺术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粤剧艺术名家,梅花奖二度梅、白玉兰奖得主欧凯明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年轻人踊跃来“追角”
“我最喜欢的就是欧凯明老师,今天是欧凯明老师的压轴大戏,所以早早就买好了票。”正月十三晚上,6岁的小莫早早地跟着妈妈和外婆来到了南方剧院,等待着由欧凯明、崔玉梅主演的粤剧《黄飞虎反五关》。
距离剧目开场还有半小时,南方剧院内已经陆陆续续迎来了不少的观众。观众主要还是以年龄较大的为主,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中年人带着孩子一起前来观看。而且还有一些年轻人也走进剧院欣赏起了粤剧。
“唱腔、舞美等都非常吸引我。”今年25岁的小周是惠州人广州好的化妆学校,由于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看粤剧,所以他对粤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欧凯明老师的“粉丝”,“和追星差不多,我们是追角”。他说,作为一名95后,身边也有一些“志同道合”追粤剧的朋友,经常也会相约在一起到剧院看粤剧。“我是从2018年才走进了剧院看戏,觉得现场的感受更好。”小周说。
“比较令我欣慰的一点,是昨天有好几个大学生追着我和我合影签字。”欧凯明边化妆边和记者聊起了演出的感受,也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入剧院近距离接触到粤剧,粤剧才能走得越来越远。
“一票难求”的年代
“我是从1977年开始学戏的广州好的化妆学校,到今年已经44年了。”欧凯明笑着与记者回忆起了当年,由于受到父母的影响,他走上了做一名粤剧演员的道路。
欧凯明还记得当年到地方演出时的情形,一般两出戏就能够演上一个月,一部戏可以演足半个月,到了最后演出结束的时候,还有不少的观众恋恋不舍地挽留剧团多演几天再走。“那时粤剧演出是人人都喜欢,票只要一放出去,很快就被抢光了,可谓一票难求。”欧凯明说。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欧凯明说,伴随着“浪奔,浪流”的歌声,人们也开始有了新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选择。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有意培养粤剧方面的人才,在两广各个有粤剧基础的地市找寻粤剧苗子,逐渐扛起粤剧文化传承的大旗。今年34岁的葛锐娟就是当年那批粤剧“苗子”。她告诉记者,从11岁入行开始,她光是在学校学习就用了13年,2011年毕业后她来到广州粤剧院,至今已有近10年。
未雨绸缪 培养接班人
“我们是1997年入学,招收的学生要么是像我一样对戏曲一窍不通的,要么是在武术学校有一定武术基础的,然后送到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进行代培。”葛锐娟表示,如今看来,这样的举措还是很有前瞻性的,能够为粤剧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她介绍,由于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所以京剧的学习会比较多,之后也增加了多剧种的教学。“我们也会学习一些京剧的程式、表演、戏剧等相关知识。”她说,一直以来,京昆剧种无论在理论还是表演上都比较规范系统,地方剧种过去学习会有蛮大的收益。
葛锐娟告诉记者,自己真正喜欢上粤剧是在大学的时候,“在北京的时候也看了一些京剧、昆曲,会觉得粤剧是我们岭南地区文化的骄傲。”
进入非遗 迎来新起点
2009年10月,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粤剧有数百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粤剧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欧凯明说,在粤剧进入人类非遗名录之后,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粤剧的文件,从政府层面加大了对粤剧的扶持力度。
此外,粤剧在海外的影响力也非常大。欧凯明说,他曾经多次带队到海外进行演出,当地的华人华侨在听到粤剧这种乡音之后,都会激发起内心的家乡情结,粤剧也成了沟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桥梁。
欧凯明表示,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会觉得粤剧很慢,很古老,但是在更多地了解之后就会慢慢发现,它实际上是很美的,很有文化内涵的。其唱词、口白等都是押韵的,具有历史的美感。
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能够让粤剧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它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让现代的年轻人也能够‘坐下来’‘离不开’。”欧凯明说。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我们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要将粤剧中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保留好,传承好,一招一式都不含糊;另一方面,在新创作的粤剧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在节奏、灯光、舞美、程式上都要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欧凯明说,其实粤剧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比如乐器的使用,包含了很多东西,加入了广东音乐、地水南音、咸水歌,甚至还有旋律比较好的流行曲填词,随着时代在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广州粤剧院青年文武生、广州红豆粤剧团副团长陈振江告诉记者,演员要会程式、会唱还要会演戏。“但是粤剧演员很苦的,每天都要练功,我们行里有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功不练是不行的。”
尽管辛苦,但粤剧还是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梦想”,如今,像陈振江一样的粤剧中青代已经逐渐肩负起了粤剧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成为粤剧舞台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在时光的长河中,不但有粤剧演员的代代相传,忠实的观众也在代代相传。
38岁的黄女士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来到剧院观看粤剧,“我们从大年初二就来看了,几乎每一场精彩的粤剧演出都没有错过。”黄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大女儿6岁,从两岁就开始跟着她看粤剧了,小女儿今年两岁,也开始跟着她和大女儿一起,在各个剧院的粤剧演出中流连。
“我的小宝宝有两岁半了,有次带着她来看演出,她就在那里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看了一晚上,我还是挺欣慰的。”葛锐娟说,在从业方面,她倒是没有想过一定要女儿从事粤剧,但是一定要喜欢上传统文化,“一定要会看戏,懂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