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礼服奢华 常服淡雅 从《清平乐》看宋人的“极端”审美
现代年轻人越来越醉心于汉服的装扮,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古代女子服饰描写,折射出当前国人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汉服有很多款式,历朝的时尚元素又各有不同,本周六下午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国丝汉服节活动中,《清平乐》的礼服顾问陈诗宇与大家分享了宋代服饰的特点:礼服奢华、常服淡雅,宋人的审美似乎有点“极端”。
礼服:繁缛奢华
《清平乐》剧照
陈诗宇说,宋人的礼服繁缛奢华,而且处处彰显其身份地位,从剧中彰献太后刘娥的四套礼服便可以看出。
刘娥就是“狸猫换太子”里那位用狸猫换掉别人孩子的刘妃,不过这只是民间传说,史实在剧中已经交待得非常清楚,是真宗为了让宠妃刘娥顺利当上皇后,将李才人的孩子赵受益(后来的仁宗赵祯)抱养在她的名下。此后,刘娥不但用心培养了仁宗,并在真宗驾崩后尽力辅佐幼主,她也因此成为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与汉代的吕后、唐朝的武后齐名,被后世称赞“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
在剧中,刘娥共有四套礼服,第一套是合规的后妃常服:大袖霞帔,这参照了宋太祖赵匡胤之母昭宪杜太后的画像。宋代尚火德,皇帝与皇后的常服为红色,而太后比皇后高一个等级,所以上衣为更为尊贵的黄色,佩云凤纹霞帔,缀玉坠子,下裳为绛色长裙,头戴凤冠。
《宋宣祖后坐像轴》(局部)与《清平乐》剧照
第二套是华丽的大礼服:袆衣,这种服饰在宋代的历代皇后像中经常可以看到,但刘娥的礼服与其他后妃又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冠子上,仔细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那幅《宋真宗后坐像轴》,她的“十二株花钗冠”上没有“凤”,但有若干条“龙”以及“王母仙人队”,“龙”为帝王象征,“王母仙人队”是一群仙人为西王母祝寿的场景,尤其冠子最中央是“王母乘龙”的造型,显然,刘娥如此改动是为了彰显她权倾朝野的政治地位,这顶冠子在相关史料中被称为“九龙花钗冠”。
宋 《 宋真宗后坐像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刘娥需要参加很多的朝政活动,礼官们为她从古代后服中特别恢复了一款“朱衣”,款式和大礼服类似,颜色纹样简化,以“绯(红色)罗(宋代流行的一种丝织品)为之”,也包括了蔽膝(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革带大带(古代礼服所用的腰带)、佩绶(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等,头戴九龙花钗冠,作为摄政太后的一款“办公服”。
《清平乐》剧照
刘娥在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时,希望自己能穿衮冕谒太庙,“衮”是中国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冕”指古代帝王、诸侯所戴的礼帽,向来是男性帝王的大礼服,因此遭到朝臣强烈反对,最后双方各让一步,衮服上所织的“日、月、星、山、龙”等十二章纹样去掉两章,不佩剑,冕冠的冠底采用后冠的元素,这体现刘娥希望对自己真正政治地位的一个承认。
《清平乐》剧照
常服:素净淡雅
《清平乐》剧照
当然,宋代女子的日常服饰是非常素净淡雅的,从上世纪7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一座南宋宗室贵妇墓便可以窥探一二。
800年前,在福州本地的一个诗书礼乐之家,有一位名叫黄昇的小娘子古代女子服饰描写,因幼年丧母,由祖母潘夫人抚养成人,在书香的熏陶和祖母的训诫下,“婉婉有仪”,颇具名门闺秀的淑女范儿,16岁时便嫁给了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与骏。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她的经历类似《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盛明兰?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后来她也和生母一样英年早逝,终年17岁。也许正是因为其娘家和夫家对其的嗟叹,在她辞世时,随葬了大量精美的丝绸,以表哀思。
800年后,伴随着黄昇墓的出土,354件宋代丝绸重见天日,简直是那个时代汉服的流行风向标。
作为宗室贵妇,黄昇也身着彰显其身份的大袖霞帔下葬,但随葬服装中有不少被称为“褙子”的外衣,小袖、对襟、直领、无纽扣,以暗纹为主,纹样主要为折枝花,在衣缘处镶嵌有捻金线彩绣的花边作为点缀,显得既清新淡雅,又不失低调奢华。
黄昇墓出土褙子
随葬服饰中还有褶裥裙,类似于现在的百褶裙,但裙长一般不着地,可能是因为宋代女子已经缠足,这样的长度可以露出三寸金莲。
黄昇墓出土褶裥裙
宋代女子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腹围”,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繁简不一,颜色以鹅黄为贵,时称“腰上黄”。
此外,在沈从文所著的《中国服饰史》一书中说宋代流行高冠髻,黄昇下葬时虽然未戴冠子,但也是头梳高髻,十分危巧。
宋 《杂剧人物图·打花鼓》 故宫博物院藏
陈诗宇解释,宋代右文,理学盛行,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美学思想,反映在日常服饰上自然就是素净淡雅;宋代又崇礼,礼服制度相当繁缛,改制也最频繁,尤其是北宋中期,各种礼服的繁饰耀眼程度可以居于历代之首。
我苏特稿 记者/五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