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佚名 79 2022-12-27

太长不看版:

1、马面裙是汉服体系中汉人创造的款式,本源来自先秦时期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围合裙,雏形源自宋代旋裙即两片式围合裙,诞生于宋末元初两片式褶裥围合裙,定型于明代

2、马面裙是围合式裙子,辽金契丹等胡服是套穿式裙子,两者无关;

3、根据目前的资料,具备马面裙结构特征的裙装款式诞生于宋末元初;

4、满清时期商朝服饰,在汉服体系崩溃之后,马面裙以阑干裙、鱼鳞裙、月华裙等形式遗存残留,剪裁逐渐偏离和丧失汉服原有的形制结构特征。

5、汉服体系中的马面裙,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创造。有外来元素很正常,但是不能由此抹杀汉服体系延续性、自主性、原创性。

正文:

“马面裙”这个词组是现代中国服饰史学术界提出来的。按照结构来说,更准确地称呼应该是“马面褶旋裙”。在历史上,有“马面”、“马面褶”字样,是指服饰上的部件、细节。今天我们所说的“马面裙”,是指具有以下结构特征的独立单品: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自网络

1、整体为平面剪裁的围合式裙装,裁片规整,平铺后为矩形或梯形;

2、前后里外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交叠;

3、裙门两侧的中间打褶裥,多为相对的合抱褶,褶子不剪断、不缝死;

4、褶裥为竖向,贯通裙长;

5、裙头相连裙摆分离,用系带固定,裙头是整体不分断。

马面裙属于汉服体系中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裙装,诞生凝聚着先人的杰出智慧,也能看出历史演变的痕迹。在古代,人们往往用面料花色去命名,比如“蜜合色纱挑线穿花凤缕金拖泥裙”。我们今天为了方便,统一称作“马面裙”。

三个关键记忆点:围合式、马面褶、旋裙结构。

1

马面裙是“围合式”,不是“套穿式”,属于汉服体系的创造。

在梳理马面裙的历史发展源流前,需要了解一个背景,即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华夏汉服体系以围合式裙装为主流,历史上各个胡族所穿裙装,很突出很普遍的结构特征是套穿式。

概念背景:

围合式是指一条裙腰连接裙身所有裙幅,穿着时交叠围合,系带固定。

套穿式是指两侧裙身及裙腰均缝合,裙身呈桶状。穿着时套头或者双脚套入裙筒内,用抽绳或者纽袢等固定。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由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绘制

判断马面裙的来源,首要看围合式还是套穿式。

1、虽然不否认有“笼(筒)裙”一类疑似套穿裙装的零星记载,但是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裙装,无论是文物还是文献记载,都是以围合式为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汉服体系中裙装的主线是围合式?因为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华夏衣冠便从贯头衣过渡到前开襟交叠——也就是上身是围合的穿法,而不再是套头的穿法;此外,从裤装的文物看,也是裤腰部分围合交叠。

3、用出土文物实物来梳理一下马面裙的前世今生演变过程——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服有一条坚定而清晰的发展轨迹,核心本质的结构特征千年不变,在坚持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又善于吸收他人元素,创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款式。

2

马面裙源自“围合式”裙的演变,与辽金契丹等“套穿式”裙子无关。

根据雕塑和文献记载,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围合裙,至少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符合文献记载的“前三后四”特征。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自装束复原小组

而同样距今3000多年的非华夏服饰文化,其形态是“腰衣”。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马山楚墓出土的单裙,其结构是多幅拼接的幅裙,一片式围合。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裙”与“袴”》

这条裙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实物裙子。

距今2100年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单裙,与先秦时期相比,基本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裁片大小、缘边等细节变化。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裙”与“袴”》

距今约1800年魏晋花海毕家滩墓葬出土的绯碧裙,其结构是多幅拼接的幅裙,一片式围合,并且打褶。跟先秦和两汉的裙子相比,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就是拼接的色彩不同,也就是间色裙。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而与之对应的,差不多汉魏时期的“胡服”裙子,明显有着结构上的差异。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黄色毛布裙,约汉晋时期。可以看出,当时的非华夏汉服体系的裙子,是套穿的,裙头部分运用抽褶方式。

无独有偶,扎滚鲁克墓葬群出土的裙子也是直筒裙,也就是套穿式的。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一个是围合穿,一个是套穿,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出汉服体系中的裙子来源于胡服的结论。

我们再来看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间色裙,其结构是多幅拼接的幅裙商朝服饰,一片式围合。跟汉魏裙子相比,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绿绮紫绫红蜡缬絁间缝面红絁里夹裙、紫绫绿绞缬絁间缝黄絁红绞缬絁间缝双面裙

日本奈良正仓院南仓藏正仓院事务所.正仓院宝物:宫内厅藏版·南仓(二)[M].东京:每日新闻社,1994:19,100.

而唐朝时期的“胡服”,以“套头”为特色。比如《魏书》卷102记载:“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厢近下开之。”《太平御览》载:“其衣则缝布二幅,合两头,开中央,以头贯穿。”

我们实在不能理解,明明一直传承有序的华夏汉服裙子,为什么非要说是来源于“胡服”?

根据目前资料,马面裙雏形源自宋代旋裙,即两片式围合裙。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原先的一片式围合,变成两片式围合。虽然说在宋以前,女性常常存在叠穿两条裙子的做法,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大唐女儿行》

宋代也有一条裙子向后围合、一条裙子向前围合的穿法。但是都是两条裙子分别围合,这是穿搭方式。真正突破传统的一片式围合裙子,创新出两片式(即裙腰相连裙摆分离式)围合裙子的,明确记载是宋代的旋裙。考古实物所见最早的案例是黄昇墓出土的两片裙。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于《汉服通论》

旋裙见于宋代江修复《江邻几杂志》:“妇女不服宽袴与襜,制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孟晖在《开衩之裙》中描述宋代的旋裙:“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地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

可知以下几点,第一,旋裙不是裤子也不是“襜裙”;第二,结构特征是前后开胯;第三,与骑驴,或者骑马有关,裤子之外再加一条裙子。“前后开胯”这个结构特征有可能受缺胯袍服的影响,但是旋裙不是胡服,因为如果是胡服,那么直接穿“襜裙”就好了,或者直接在“襜裙”上改改就好了。

几乎同时期的辽金裙子,是套穿式。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一章图十解:“像中下身束蓬张的多裥裙,其内想必用铁丝为圈,所以能有此蓬大之势,即所称的襜裙。”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巨源齐国王墓出土绿地折枝梅花纹织金锦襜裙

这条裙子是套穿的,根据《褐绿地全枝梅金锦绵襜裙的研究与仿制》: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这条裙子,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出来跟旋裙、马面裙有关系。

另外还有一些辽代的裙子实物,可以看出,与旋裙并无太大关系。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钦塔拉墓出土的辽代团花纹绫绵裙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钦塔拉墓出土的辽代团花纹罗裙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些套穿式的背带裙,跟旋裙、马面裙有什么关系啊?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还有这条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辽代花卉纹锦裙。裙子为前后两片交叠合缝于腰上,整体是套穿式,两侧不是直接缝合,而是用系带来闭合。

另外,关于文献记载,金代女真族的裙子,里面用铁圈作为撑架,外面覆上两边开衩的笼裙,显然也是套穿式的。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从以上的辽金裙子来看,他们有着独特的形制特征,无论如何都不能与旋裙、马面裙说成是一回事。

有人提出,阿貝格基金會收藏的辽代纺织品中,裙子是围合式的,而且正前面没有打褶是光面,其余部分打褶。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见水印

但是这条裙子就是几块方布拼接在一起,然后每一幅布都打褶,褶裥也不是马面褶,更重要的是并没有两两重叠的裙门呀。说到底也就是一条很普通的褶裙,基本结构特征都不具备,怎么能说成是马面裙的起源呢?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裙子正前面裙头有一个缺口,也就是说,裙头不是一条完整的长条,而是中间断开的,这个与马面裙的结构特征是不一致的。裙头断开,很有可能只是留出来调节腰宽的,与我们说的马面裙并无关联。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还有人用辽代壁画来说马面裙起源于辽代、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第一:辽代壁画上的衣服是袍衫,不是裙子。根本就连裙子都不是,怎么可能出现“马面裙”?

第二:如果说凡是“正面光面、两侧打褶”就是马面裙的起源,那么我是不是还可以说来源于古埃及啊?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第三:我们说的马面裙有三个关键点即围合式、马面褶、旋裙结构,辽代壁画这个既不围合也不旋裙,这个关系也拉得太牵强了。

第四:如果非要强行说马面褶元素来源于辽代契丹,那么为什么不提唐代的半臂和长袖?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扬眉剑舞《回到唐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一)》

所以,说马面裙来源于辽金契丹等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总之,马面裙的雏形来自宋代的旋裙,而旋裙有可能吸取了缺胯袍衫中前后开衩的元素,注意,这里说的是元素。旋裙吸取了这种元素,也不是生搬硬套,直接在前后开衩,而是化为己用,创造性地发明了两片式围合款式。旋裙以及后来的马面裙,从结构上,与辽金契丹等“胡服”是两条发展线索,

马面裙来源是中国传统裙子样式,并不起源于胡服。

3

马面裙实物见于宋末元初墓葬,陪葬品不一定是新朝新款。

目前所见完全具备马面裙形制结构特征的实物,见于宋末元初的华容墓。因为该墓葬下葬时期是在元代,所以就有人得出结论,马面裙或者马面褶裙是元代发明的,甚至引申为辽金元胡服。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1、 汉服形制朝代论的说法,往往以改朝换代来论断一个款式的存在与否、归属时代,忽略了服饰事物本身的连续性。

2、宋末元初的墓地,埋葬不一定是新朝新款。墓主人不一定要陪葬旧衣服,但是旧款式与旧衣服是两个概念。

宋末元初华容墓中的裙子,具备了马面裙的全部结构特征,也包含了三个最关键的特征:围合式、马面褶、旋裙结构。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见水印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华容墓位于华容县城关镇阴嘴山,1987年发掘,女尸身着15件袍服,并随葬纺织品80余件,另有漆粉盒、木梳、铜镜和纸币等。根据博物馆的介绍,女墓主的生活年代应在宋末元初,服饰基本沿承宋人风格,抹胸、直领衫、方片裙、开/合裆裤、翘头履成为女性的日常装束。墓主人出生于南宋,根据墓葬中的陪葬品推算,下葬时至少在1287年。华容墓女主人死的时候约32岁,约出生于1255年。1276年长沙被攻陷时,她约21岁,她前半生都生活在南宋,她的所有其它陪葬品中,都沿袭了宋代风格,那么把她单单独独的一条裙子断定为元代的新款,是不是还是有待商榷?墓主人即便下葬时全部做新的衣服,也无法证明新衣服不是沿用的旧款啊。

如果要论证马面裙是元代诞生的,那么就需要拿出实锤来排除华容墓这条裙子的款式在南宋诞生的可能性。否则凭什么说,华容墓的其它

如果要论证马面裙是元代诞生的,那么就需要拿出实锤来排除华容墓这条裙子的款式在南宋诞生的可能性。否则凭什么说,华容墓的其它陪葬品可以沿用南宋的风格和款式,就偏偏这条裙子没有沿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宋末元初的墓葬,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宋末元初 黄色绢里多折男式围裙

墓主黄澄存,官至知州,生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卒于元大德九年(1305)。沅陵县双桥元代黄澄存夫妇合葬墓,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城郊双桥村,1985年发掘。长沙被攻陷时,黄澄存48岁,他夫人年龄应该相差不会太大,总之夫妻都是前半生生活在南宋的人,而且年近半百的人,一般来说,在生活用品上更固执更守旧。从墓葬其它陪葬品来看,几乎都是沿袭了宋式,那么唯独其中一条裙子是“新朝新款”,似乎还缺乏更有力的证据。78岁的墓主有可能下葬时全部做新衣服,但是这个新衣是全部采用新朝新款,还是沿袭了南宋旧款?恐怕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如果要论证马面裙是元代诞生的,那么就需要拿出实锤来排除黄澄存墓这条裙子的款式在南宋诞生的可能性。否则凭什么说,其它陪葬品可以沿用南宋的风格和款式,就偏偏这条裙子没有沿用?凡事不过三,宋末元初的墓葬中,钱裕也是一个案例。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江苏无锡市元墓中出土一批文物》无锡市博物馆

从考古报告的描述中可知,有裙子的结构与马面裙类似。墓主钱裕,字宽父,无锡人,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氏后裔,生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卒于元延佑七年(1320年),次年(1321年)下葬于当地钱氏祖坟。1276年无锡被攻陷时,他29岁,也已经成年。如果说他陪葬的裙子,是“新朝新款”,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撑证明,需要更可信的考据来论证其诞生的具体年代。否则直接断定“马面裙诞生于元代”是非常不严谨的说法。有人认为,改朝换代后就不会再陪葬前朝的衣服。显然这是“形制朝代论”的一大谬误。比如明初的鲁荒王墓,就出土了一件织金盘龙纹黄缎袍,明显带有元代的风格和款式特征。鲁荒王墓是明墓,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说腰线袄子是诞生于明代啊。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于山东博物馆微博

从以上的材料说明的问题是,在墓主人的成年生活时期,甚至前半生生活时间都在南宋的前提条件下,不能由此断定具备马面裙一切结构特征的裙装款式,必然诞生于元代。如果要论证“马面裙诞生于元代”,那么就必须要对以上墓葬实物进行考证,排除掉“马面裙诞生于南宋”的可能性。从严谨角度来讲,只能说具备马面裙结构特征的裙装款式诞生于宋末元初,而不能直接断定为元朝创制。

汉服体系虽然在元代处于较为弱势地位,但是还有延续。元代马面褶裙继续发展,张士诚母曹氏墓(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06期)出土有类似结构的实物。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06期

4

马面褶裙的褶与元的“横褶”无关联;“马面”一词出现于明朝

有人总是说马面裙的褶裥来源于“胡服”,可是裙子上的褶裥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一直以来都有,在周代文献中称之为“辟积”。比如唐代的白花缬绿绢裙(俑衣):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比如南宋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的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所以说马面褶裙的“褶裥”并不需要从胡服那里去引进。

蒙元时期典型代表为腰线袄,长这个样子: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网络,感谢网友南毅提供

最为突出的特征是腰部横向的褶裥线条,以及下方密密麻麻的小细褶。如果马面褶裙真的来源于腰线袄,那么要体现出标志性的横向褶裥来,或者要把这种一圈密密麻麻的风格学过去。

汉服体系是开放的,善于学习的,如果借鉴和吸收了他人的元素,也大大方方承认。问题是,不能说,反正大家腰部上都有褶子,所以你马面裙就是来源于辽金元……

宋末一直到元末,具备全部结构特征的马面裙已经出现,已经成型。到了明代,这种结构特征的马面裙继续发展,不仅是类型更加精细、完整,面料和做工也更加精美、丰富。可以说,明代是马面裙定型时期。明代出现了“马面褶”这个词汇,见于刘若愚《酌中志》:“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这个是指袍服的腰部处理,是一种细节的形容,还没有上升到裙子款式的命名。至少在明末,明确地用“马面”一词来描述裙子(裳)的光面部分。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朱氏舜水谈绮》

“马面”一词在古代除了笔记小说里的“牛头马面”外,更多是指城墙凸出部分,《梦溪笔谈》记载:“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总的来说,“马面”是对特定外形的一种形容词,因为马面裙在外观上有相似之处,于是借用过来。

明代出土以及传世的马面裙相对较多,列举如下: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明 丝 长84厘米 腰长122厘米

1980年明嘉靖徐蕃夫妇墓出土。腰用双层白棉布做成,两端缝布带系结,带长50厘米。裙身左右各打6道褶,正中开衩,用朵梅纹花缎制成。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除了女装外,男装也采用马面裙这种结构,细节不同,但是整体较为接近,比如明代的“旋子”、孔府所藏朝服的下裳等。

刘若愚《酌中志》:“世人所穿旋子,如女裙之制者,神庙亦间尚之,曰‘衬褶袍’。”《金瓶梅》第十二回:“见他身底下穿着玉色绢旋儿。”

旋子较短,其形制如下: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我在明朝穿什么》

孔府旧藏朝服中的赤罗裳。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于《衣冠大成》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于网络

5

马面裙的褶裥在清代被异化为梯形裁片,“以裁代褶”逐步取代“以裁出形”的样式,逐渐边缘化。

由于清代汉服体系已经消亡,作为单一元素的马面裙,发展轨迹也不可避免越走越窄,以致于无法抗衡近代西方服饰文化的入侵,陷入边缘化状态。清代马面裙是汉服体系崩解之后的残留痕迹之一,它的异化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对比晚清的马面裙平面可以发现,清马面裙两侧的褶裥被直接剪裁掉,矩形裁片简化成了梯形裁片,侧重线条分割而不是像明马面裙那样在腰上打褶,由于没有了马面褶这一关键工艺,这种裙式与马面裙的关系不再,所以也就有了另外一个称谓阑干裙。而戴安娜王妃曾穿着的刺绣马面裙应为民国早期采用镶边分割的款式,实际上没有明风马面裙的打褶设计。(部分引用洛梅笙观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微博博主洛梅笙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祁姿妤《史更几兴废,物华常流传——马面裙的始末、解构与重组》

前面一再反复说,马面裙的三个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围合式、马面褶和旋裙结构。从汉裁的角度来看,阑干裙的剪裁方式已经开始脱离甚至违背原有的汉服体系。

比如褶裥的制作,华夏讲究“以折代剪”,讲究自然,不会刻意地剪掉褶裥多余部分,并不是西式省道的做法。而且最关键的是,马面褶裙自然要褶裥,是布幅打褶打出来的褶裥,而不是像阑干裙这样,裁好裙片后,拼接出来的梯形效果。

比如华夏衣冠--汉服体系讲究的是“二次成型”,梯形的廓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穿着穿出来的(甚至还要在穿着时靠加马尾来制造蓬蓬的效果)。并不是在制作时就做成了一个固定的造型。

更不用说在装饰风格上,同等用力的竖向和横向线条纵横交错,将整体分割成零碎的区域,这与传统的华夏装饰风格(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相悖。

鱼鳞裙也是同样道理。明代马面裙只在裙身与裙腰相接处将褶份缝合,裙身其余部分褶裥熨烫定型即可。清代的鱼鳞裙除了与裙腰处将褶份缝合外,每个褶子与相邻褶子还要缝合,使褶子与褶子之间呈菱形网格状,形成类似鱼鳞的造型。

明和清马面裙的区别,不在于褶裥的深浅,而在于:明代是以裁出形,褶裥就是真的捏出褶子,马面裙是裁法的自然反映;到清代,这发展路子就很接近汉元素,裁法为形服务,模拟外形为主,缺少剪裁原理的支撑,只能在装饰上下功夫。

至于清代出现的凤尾裙,根据学者考证,来源于萨满。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马面裙单一的款式失去体系的支撑,民国时期进一步衰落,江南作裙还有痕迹,以民俗的形式存在。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源见水印

除此之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裙装,可以看作是马面裙的残余影响。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引自黔西南州文化馆,感谢网友善果心花提供。

结束语

迪奥文化挪用事件后对中国 “围合式”裙装的无力感。

今天服饰史研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中国服饰史的学者曾经写道: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图片来自包铭新、高冰清《论晚清围系之裙到套穿之裙的演变》

从字句中可以感受到“围合式”裙装被“套穿式”裙装取代是“进步”、是“自然发展”、是融入了“世界主流”。

2022年的今天,当迪奥文化挪用事件发生之时,再来看学者们欢欣鼓舞融入世界主流的言论,有种哭笑不得的深深无力感。

“世界主流”在明目张胆地把“围合式”裙装说成是自己的“标志性廓形”,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不少网络舆论开始宣传,马面裙起源于胡服(契丹、蒙元、辽金……),反正不是汉人发明的,理由是开衩是为了骑马骑驴、打褶来源于辽金缺胯袍、来源于腰线袄。且不说这些言论是多么地旁门左道和预设立场,至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我们需要强调:

华夏衣冠--汉服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有自我发展逻辑的服饰文化体系,它首先是一个体系,具有吸收、消化、创造和改造的能力,具有自我发展、向前发展的能力,该体系几千年来秉持的信念是: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问题就很简单了,旋裙吸收了当时胡服前后开衩的服饰元素,汉人并不是机械地在裙子前后直接开衩,而是创造性地在原先的一片式围合式裙装上发明出两片式交叠拼接的围合式裙装。

另外裙片拼接加打褶并不是第一次结合在一起。马面裙的两侧竖褶与当时的腰线袄、曳撒、贴里都不同,有着明显的自我意识。

如果旋裙真的是胡服,那么它应该是套穿式才对;如果马面裙真的是胡服,那么它应该是套穿式加横向褶才对。

汉服体系中的马面裙,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并不是直接改为了套穿式,丢失了自我的核心特征;或者生搬硬套别人的元素,不动脑筋地囫囵吞枣。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这张图是汉服体系中马面裙的三个发展阶段,非常简明扼要。从这张图可以看出,马面裙一脉传承、层层递进。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汉唐的多幅拼接的幅裙,雏形出现于宋代的旋裙,诞生宋末元初,明代完善定型,这一条发展线索有着共同的形制特征,演变脉络极为清晰。

第一:均为整体平面剪裁的围合式裙装,用料规整,多为正裁或正裁斜线分割;

第二:纱向均为竖向,褶裥与纱向一致;

第三:共裙头,且用系带固定。

第二阶段的两片式可以看作是第一阶段两条一片式裙子部分重叠缝合,第三阶段的马面褶裙可以看作是第二阶段两片式加褶裥。发展演变的脉络和逻辑是非常顺畅的,与各类胡服裙子相比,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

汉服马面裙:诞生于宋末元初,无关辽金契丹

关于马面裙的历史演变,应该是:基于现有资料,汉服体系中的主流裙装样式,本源来自先秦时期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围合裙,雏形源自宋代旋裙即两片式围合裙,诞生于宋末元初两片式褶裥围合裙,定型于明代。满清时期,在汉服体系崩溃之后,以阑干裙、鱼鳞裙、月华裙等形式遗存残留,剪裁逐渐偏离和丧失汉服原有的形制结构特征。民国时期,单一款式无法抵抗西式服饰文化的强势入侵,逐步改为套穿式后,该款式边缘化,以个别元素形式遗存残留。

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回归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主流发展脉络,把握汉裁制作方式,继承和发扬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上一篇: 商朝服饰 读懂华服之美 | 见到古装就叫“汉服”?一起聊聊汉服那些事儿
下一篇: 泰国的服装公司对政府的计划作出反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