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顶级名媛的穿搭术,她们平时竟然都爱这么穿?!
81 2025-01-16
满清在入关之前重要的服饰有朝衣、褂、端罩、袄等,除朝衣外,至于其他男女服饰区别不大。
一、朝服
朝服是清代的礼服,但早期很少见到朝服的字样
在满文老档中有很多“朝衣”的记载,如昭《啸亭杂录·朝服团龙》中记载“惟皇上御制朝衣朝衣于腰阑下前后绣龙团各四,诸王一下皆用素缎数则,以为辨别“,这里所描述的”朝衣“一词应该是“朝服”的俗称而且一直沿用到清末。
有观点认为,清代朝服遵循来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周礼中的男性祭服为上衣下裳制,代表天地,而女性祭服为上下连属,隐喻女性德贵专一。
清代男性朝服为上下分裁后在腰部缝合,基本上体现了上衣下裳的礼制观念
女性朝袍上下连属,自雍正至乾隆时期,十二章纹样也以不同的形式应用于帝王朝服之上.
由此看来,清代统治者在制定礼服上参考了中国传统礼制,只是“取其文而未取其式。”也就是说没有上下分裁。
朝服上下分裁的款式上,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早,明朝相对来说影响非常大。
元代的辫线袄袍上下完全分裁,腰间密密的横褶,连接的下裳还有密密的均匀的竖褶。
这种款式形式在明朝也延续使用,形式上有所改变,如明代的曳撒、贴里。
拽撒
贴里
二、披领
清代 纳沙盘金披领
「披领」一种可以理解为披肩领,另一种也指朝衣相关的称谓。
从传世实物看,清代朝服上的披肩领,也称作按领,披肩 或者披领,俗称大领。
清朝大礼服向例无领,穿时需要另加一个领,形状如菱,两隅呈尖形,以纽扣系于颈下,因其领大可被盖两肩而得名。
此制如于后金努尔哈赤时期,终清之世,其志无改,”朝服上的披领是“清代帝后白官及命妇所用的一种领饰”。然而,清入关前档案中的披领却并非指领子,有些指的是朝衣。
「如《满文老档》中天命五年1620年,二月释放“宰赛的子”并赠与衣物一事中“令其身着蟒缎披领、布衫、裤子、靴帽、腰带,乘汗用之鞍马遣之”,而《重译满文老档》中译为“赏他蟒缎无扇肩朝衣、布衫、裤、靴、暖帽、腰带,乘汗备有鞍辔的马去了”,同一事件中“蟒缎无扇肩朝衣”所指相同,分析赏赐的这些衣物,布衫、裤是内衣,腰带一般束在平时所穿的袍子或者朝服之外,这些衣物从外到内从帽到靴,包括坐骑,应是整套装备,可以推断“”蟒缎披领“或者”蟒缎无肩朝衣“是外衣,而不只是一个领子,因此”披领“应指的是朝衣。」
「“天命(元年:1616年—末年:1626年)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即汗位,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政权后所使用的年号”」
关于披肩领明朝也不见得有这种配饰。
而考虑少数民族的服饰资料,发现蒙古族早期服饰有相关记录,据《草原帝国史》上记载匈奴男子还有把短毛皮围在肩上的习惯,此外从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成吉思汗家族祭祀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披肩领的形制。
关外的建州女真与蒙古族长期往来,关系友好,在满族起兵后的一段时间又加强政治联姻,满文就是在蒙古文基础上创立的,皇太极的五个妃子也来自于蒙古,这就决定了满足的成分里有蒙古的因素,朝服上披肩领极可能来源于此。
也就是说类似披肩领装饰属于蒙古族在服饰装扮上的习惯, 清文化与蒙文化交流密切,以至于后期有所发展。
三、褂
清康熙 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 故宫博物院藏
基本上属于一种外衣。
实际上是清代的一种对襟的衣服,有长有短,一般袖口较短、或无袖。
王业宏教授的《清代前期龙袍研究》(1616-1766)中将其分为了四种。
第一种:面料不同。主要有毛皮、面部、丝绸。如 天命三年记载的莽缎褂等等「可以去知网寻找相关资料」
第二种:纹样、颜色等物特殊规定有所差别,装饰上可以镶边,可以缀褂子。如天命八年的“ 龙缎领之青布长褂”等。
第三种:褂分长短。如天明八年 的长青布长褂,天聪九年 貂皮短褂。
第四种:无袖褂,褂男女差别不大,但无袖褂是女性特有的。女朝褂 、朝袍等贵族女性礼服。如天明八年 “金丝黑女褂”
「注:青布,即青色或黑色的布。青布衣为卑贱者之服,僮仆婢使或青衣、青裳。“
四、端罩
是一种皮衣,皮裘、裘等都是一类服饰,清代传世的端罩为一种对襟、毛朝外的皮衣。
李鸿章的”带嗉貂褂”(端罩)
1、材质不同。分贵贱,有貂皮、猞猁孙、虎皮、狐皮、豹皮、灰鼠皮、羊皮等、其中貂皮、狐皮最为珍贵、黑貂皮、黑狐皮最为上等。
天命六年,努尔哈赤规定诸位贝勒做衣服给归附的蒙古人,规定“都堂、总后宫用貂皮、猞猁孙做皮袄一件,皮端罩一件。”
2、可镶拼、可染色。“如镶猞猁孙的皮端罩”“染獭皮端罩”。
3、有长短。如“貂皮的短皮端罩”“元狐皮黑貂的长皮端罩”。
五、袄
江南制造局馆藏
作为一种便服、满族遗风旧俗多用来赏赐,而且非常实用,有时会穿在正式外衣的里面又分棉袄和皮袄,赏赐多以皮袄为主。
『注:(毛皮制)袄毛朝里,端罩毛朝外。』
皮的种类除端罩使用的皮外,还有鼬皮(黄鼠狼)、狸皮、银鼠皮、水獭皮、骚鼠皮、灰鼠皮等,还有动物的某一部位的皮子拼接而成,如“貂皮拼的皮袄”也叫“绵锁子皮袄”,“狐肋皮袄”是用狐狸腹部和腋下的皮毛做的。
皮袄的行制,从天聪九年赏赐的“红缎面,在领大襟有虎尔哈貂皮用野猫皮镶边的皮袄”中可以看出,端罩毛朝外清代服饰,皮袄毛朝里。
『注:虎尔哈,为满语hūrha(源于hūrhan,之意)的汉语音译,又被译作瑚尔哈、呼尔哈、库尔喀、虎尔喀等多种不同形式,是明末清初东海女真三部之一。』
端罩是对襟 而皮袄是大襟(和袍相同)。皮袄一般用些丝绸挂面儿,在装饰上会采取用面料高级一点儿的面料滚边儿。
(若是不理解可以查找相关图片,或者问问年长的会裁衣的人,比如我母亲)
袄也有长短之分,如天命七年“短皮袄”
皮袍
皮袄虽然和端罩区别很大,但和袍比较类似,皮袍也是毛朝里,挂面、大襟的。
(大襟,指纽扣偏在一侧的中式上衣或袍子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衣襟。)
『“挂面”是里襟,也叫过面或贴边。服装上的挂面,特指上装,裤子没有挂面的。
一般夹克和西服用得比较多,挂面最直接的作用是用来支撑口袋,承受口袋中所放物品的重量。衬衫、外套的门襟位要钉扣子、开扣眼,还要保证扣合后整齐,打开后漂亮,就需要对门襟进行一些特殊处理:在离门襟边缘的地方,里层也沿边贴上一小片面料,通常从肩头开始一直到下摆,缝合后使门襟打开后,看起来里外两面光,起到遮丑的作用。
这贴在里面的那一小片面料就叫做挂面,也就是里面挂上一层面料,用来遮掩里面的缝口或里布外露。』
六、罩甲
战服,记载不多,满洲实录中插图多为战争场面,主要有 有护肩和无护肩两种。
团龙纹样着罩甲 如努尔哈赤 与代善贝勒 的穿着上可以体现清代服饰,表明团龙纹样是一种极为尊贵的等级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