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店销售的基础技巧你需要把握
115 2024-12-23
作者富察宝仁 吉林家谱
◇满族服饰俚俗
大东北满族的服饰俚俗,集这个古老民族几千年之大成,又谱写着近千年来其服饰俚俗之新篇,它既是本民族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传统服饰俚俗起源于生活,扎根于民间,承载着人们传承久远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北方骑射民族的特色。早年,满族男女老少日常的主要服装是旗袍。旗袍在清朝曾作为“国 服”在全国推广。这种袍服有棉有单,适合北方骑射民族的生产生活。
清初时,满族人的衣着服饰是十分的原始简陋。《柳边纪略》记载,顺治年间流配关东的陈敬尹说,他在顺治十二年(1655)被流配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时,这里还没有汉族人。那时,满洲人的衣着十分简陋,主要是以兽皮或缉麻为衣从不知晓还有布帛。到了康熙中期,满族人的衣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打呼(皮长外套)。惟贫者乃服布,而敬尹则至今犹布狍,或着一半羊皮缎套耳。”
衣着服饰,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民族特征文化,满族亦是如此。满族继承着近千年来女真人的衣着服饰。
满族在金、元、明、清及后金时期皆称为女真人。后金天聪九年(1635)二月,年仅 23 岁的多尔衮得到了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他在奉旨西征割据作乱的蒙古林丹汗残部时,擒得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额哲虽然不是什么宝贝,但他投降之后却献上了一个宝贝,这便是传国玉玺。
中国的传国玉玺,上刻有“制诰之宝”篆书,自汉代以来便由改朝更代之国历代传继。中国各朝代皆视之为天赐治国之宝玺,传统认为持有此玺方为正统。可见,此小小一方玉玺意义绝非一般。清太宗皇太极得此玉玺心中大喜,他一高兴便将“墨尔根戴青和硕贝勒”(汉语为“聪明机警多智王”)多尔衮,加封为和硕睿亲王。
皇太极喜得玉玺之后,认为天赐女真人建邦立国。他心想:“ 明朝无传国玉玺尚立国 300 载,我有此玉玺更可名正言顺地立国称雄中华。”他又进一步想到,中原汉人对金女真人南侵宋朝十分反感,于是在得到传国玉玺的当年,便改女真族称为“满洲”,以减少中原汉人的反感情绪。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皇太极诏谕国人统一族称道: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锡伯、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诸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由此时起,曼殊、满殊、诸申、女真等,沿用了几百年的族称不再见诸史册,一个以“满洲”命名的民族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中国成立后将满洲简化为“满族”。在清太宗皇太极改族称后的第二年(1636),他又改国号“金”(后金)为“清”。从而,满族作为一个北方渔猎民族开始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明代时女真人的服饰,还是沿袭金女真人的衣俗,“ 冬寒皆服毛裘”“ 女工所织,只有麻布”。明时女真人的服式便于骑射,是有箭袖(亦称“马蹄袖”)防寒,以利射箭;长大袍两侧或前后左右开衩及马褂、马甲皆利于骑马。只是明女真人头上所戴的帽子,已与金女真人大有所别,改为笠帽。《建州见闻录》载:
所戴之笠,寒暖异制。夏则以草结成,如我国农笠而小。冬则以毛皮为之,如我国胡耳掩之制,而缝其顶,上皆加一红毛团饰。
服装服饰,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其离开了蔽体御寒的原始属性之后,便成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征。通过服装服饰的观察,人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甚至可以真切地触摸到这个民族的总体思想和民族意识。
女真人很早便认识到了服饰、发式对政权稳固的重要性,金代时便采取蛮横强迫的措施,来推行女真人的服式、发式。《建炎系年要录》载:“(南宋)建炎三年,九月乙亥,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
到了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初入辽沈时,为巩固所占之地亦效此法。他曾发布严令:“ 凡归降诸城,一律剃发。”他还将易服剃发看作是真心归顺与否的标准,旨道:“ 凡辽河以东,未曾剃发归诫诸城,朕本拟河水即合(冻结),乃往攻取。”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后,对服饰、发式的重要性更为看重,可谓是较其父汗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太宗实录》所载,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元大清称帝之后,旨令:
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袍、大袖、戴绒帽,务要束腰;女人不许梳头、缠脚。僧、道照旧衣帽,其道士妇女,亦不许梳头、缠脚。该管牛录章京稽查,若有违者,本身及该管牛录、拔什库(小吏)俱有罪。
皇太极如此重视这些穿衣、戴帽、梳头、缠脚之琐事,他想得却甚是长远,乃是以金朝的兴亡引以为鉴。他认为金朝之兴盛清代服饰,乃开国之初打下的基业,衣帽饮食法度严明所致。而到了熙宗、海陵王之时,金女真人纷纷效汉俗文弱之风,耽于犬马酒色,宴乐而无度,乃使朝廷走向衰微破败。
金世宗继位后,虽有中兴整治之志,“ 奋 图 法 祖 ,勤 求 治理,惟恐子孙们仍效汉俗”,而且“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 习 骑 射 ,以 备 武功 ”。但 是 ,他 的 后世之辈又开始渐忘祖 训 ,荒 废 骑 射 ,效法汉俗衣冠,最后终使国家灭亡。
皇太极就是以此金史为鉴,警告皇子皇孙勿忘“国语(女真语)、骑·射”这立国之本,万勿习汉重文而轻武,以不蹈金覆国之辙。《清太宗实录》载,皇太极还对那些王公、贝勒、固山额真(旗主)等重臣道:
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故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丧左手之人何异耶?
由此可见,皇太极强调国语骑射、满风衣冠清代服饰,亦可谓是着眼甚远。他认为弓马骑射不能丢,方能“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国语(女真语)、衣俗不能改,方是立国长久之计。皇太极认为这些皆乃立国之本,不但满族要世代相传,那些明朝的降官降将一旦归顺,也必须遵照满族的衣俗、发式而行。当年,曾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例子。
后金崇德七年(1632),蓟辽总督洪承畴统八镇兵马 12 万之众,出山海关与清兵交战。皇太极以少胜多,松山一战不但击溃明朝天兵,还活捉了那个三军统帅洪承畴。几番相劝之下,洪承畴终于投降了。他投降标志性的举动,就是剃发梳辫、更换服饰,然后在盛京宫殿的大清门外望阙叩头。
满族髡发梳辫发式,源于满族先民的渔猎生涯,前部无发可免骑马弓射时头发遮眼。满族神话中还有一个佛尼恩都哩(辫子女神)专管人们的发辫,可见满族人对发辫的珍视程度。他们认为发辫受之父母,是人魂灵之所系。清代满洲八旗远征他乡,如战死尸体就地掩埋,而发辫则装入坛中带回家乡,意味着已魂归故里。
清入关之初,满族的服饰与明朝的服饰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满族是缨帽、箭衣、窄瘦灵便,具有浓郁的北方马上民族的服装特色。明朝人的服装则是方巾、大袖、宽博、颇显文采之风。清顺治皇帝一入关坐进金銮殿,就发现关里关外的服饰差异如此之大。他唯恐坏了祖宗的规矩,乱了祖宗的遗训。有一件事更引起了顺治皇帝的注意。
据《东华录》记载:顺治元年(1644),山东巡按朱朗荣启奏主持朝政的多尔衮,道:“ 关外臣工,皆以衣冠礼乐,覃敷文教。顷闻,东省新补监司三人,俱关东旧臣,若不加冠服以临民,恐人心惊骇。误以文德兴教之官,疑为统兵征伐之将。乞谕,三臣各制本品纱帽圆领(即明朝官服),临民理事。”
多尔衮闻奏之后,觉得清朝入关未稳,又有江南福王政权待剿,于是他同意行权宜之计,批准山东巡按之奏,曰:
目下急剿逆贼,兵务方殷,衣冠礼乐未遑制定近简用各官,姑依明式,速制本品冠服以便蒞事。其寻常出入,仍遵国家旧制。
顺治皇帝见满族官员竟穿汉官服制,后又见许多汉官的衣服与满俗不合,便下诏训斥:
近见汉官人等,冠服体式,以及袖口宽长,多不遵制。夫满洲冠服,岂难仿效,汉人狂于习尚,因为惉滞,以后予照满式,不许异同。如仍有参差,不合定式者,以违制定罪。
其实,多尔衮对明朝旧民改服、剃发之事更是看得明白,在他领兵进入北京城之后,第一个政令便是“剃发易服”。《东华录》载,多尔衮消灭了江南福王小朝廷之后,立即向全国颁发敕谕:“ 衣帽装束,许从容更易,悉从本朝(清朝)制度”。并且“行文顺天府、五城御史,晓示禁止。官吏纵容者,访出并坐。仍通行各该抚按转行所属,一体遵行”。于是,一时间寒风萧瑟,人人自危,因未改衣冠而被轻则杖责、重则杀头者甚多。浙江学使李际期到金华监考诸生时,曾见到了一首广泛流传的对清廷“剃头易服”不满之诗:
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
但是,清朝廷对汉族女子还是很尊重宽松的,并没有要求更多的易服改装。故此,有清一代女便装仍袭以往,是上衣下裳(裙),而豪门大户女子仍凤冠霞帔。所以,民间有“男降女不降”之戏言。至于后来,满族旗袍在汉族女人中间流行,那是因为旗袍紧身、修长秀美,益显女人的婀娜多姿,故而引得满汉女人皆喜欢穿着。诗人沈兆褆有诗记载云:
高髻莲台新嫁娘,领巾手帕绣袍长。
出关北地燕支艳,学得旗妆卸汉妆。
清朝的历代皇帝,皆将国语骑射、满族服饰作为清立国之策。清太宗皇太极训诫诸王公大臣道:
凡(满族)言语衣服及骑之事,时谕子孙勤加学习……朕所以谆谆训谕者,非为一时之计也,正欲尔等识于心,转相告诫。使后世子孙遵守无变弃祖宗之制耳。
清高宗乾隆皇帝,十分重视皇太极发扬国语骑射、禁止效仿汉族服饰之训谕。他对朝臣们说:
衣冠乃一代昭度,夏收殷 本不相袭,朕则依我朝之旧,而不敢改焉,恐后之人,执朕此举而议及衣冠,则朕为得罪祖宗之人矣!此大不可。且北魏辽金以及有元,凡改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有清一代的皇帝们想的都很好,想的是“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想的是“后世子孙遵守无变弃祖宗之制耳”,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满族入关之后,便已将自己置身于汉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汉文化博大精深,在耳濡目染之中,潜移默化之间,慢慢地同化着以金戈铁马闯进中原的满族的服饰及饮食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