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最简约的穿搭法!“西装+裤子”,chic百搭不挑人,建议珍藏
131 2024-12-23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病(AD)。原因何在?简言之,这两种疾病至少部分都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特征之一,而大脑中的胰岛素抵抗会导致AD以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而且,这种联系非常强烈,以至于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将AD称为“3型糖尿病”。本文总结了目前已知的糖尿病与AD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知识将如何为AD新疗法铺路。
什么是AD?
AD有时也称为“迟发性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占所有痴呆症确诊病例的一半以上。AD发病率正在增加,预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700万美国人受其影响。
AD的主要症状是短期记忆丧失和认知障碍成人迟发型糖尿病,这会影响许多重要功能,包括沟通、决策、运动控制以及许多行为方面。这种疾病是进行性的,症状不断加重,最终严重干扰日常生活能力。
AD与糖尿病的联系
目前认为,AD是由淀粉样蛋白β和tau蛋白质数量异常引起的。当其中一种或两种蛋白质在大脑中积聚,就会形成斑块和缠结,抑制神经元连接。随着更多这些障碍的形成,大脑功能就会下降。
研究人员最初并未怀疑胰岛素与这一过程有任何关系,因为胰岛素被认为是不会穿过血脑屏障的一种激素。但最近的研究[1]表明,胰岛素确实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并且多种脑细胞都含有胰岛素受体。这些细胞会受到异常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有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与导致AD的斑块和缠结的形成密切相关[2]。
换句话说,导致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并且在1型糖尿病中很常见)可直接导致AD的发生和发展。这种联系如此强烈,以至于有人认为AD可被归类为一种代谢紊乱[3]。
鉴于AD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糖尿病甚至糖尿病前期与AD的进展高度相关也就不足为奇。以下是研究人员发现的一些相关性:
2型糖尿病可能会使AD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发生风险加倍[4]。
即使糖尿病前期,也会增加认知功能下降风险[5]。
2型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在年轻时患上AD[6]。
糖尿病病程较长(糖尿病发病年龄较小)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7]。
简言之,如果一个人患有2型糖尿病,其患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就会增加,尤其是AD,而且更有可能在年轻时经历这种衰退。此外,胰岛素抵抗时间越长,患者可能遭受的脑损伤就越多。
与大多数疾病一样,A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并受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彻底地研究与AD相关的胰岛素信号传导和大脑中葡萄糖代谢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开发针对这种疾病的最有效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法。
1型糖尿病
与2型糖尿病不同,1型糖尿病不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成人迟发型糖尿病,这表明其与AD的联系可能不那么明显。很少有研究专门探讨1型糖尿病与AD的联系,尽管一些研究在啮齿动物[8]和猴子[9]中观察了二者的关系。
此外,有研究[10]表明,AD与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某些基因可能有关,这些疾病不仅包括1型糖尿病,还包括乳糜泻、牛皮癣等。
虽然将1型糖尿病和AD联系起来的数据并不充分,但众所周知,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下降[11],尤其是那些无法实现血糖达标者[12]。而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均与认知功能下降加速有关[13]。
胰岛素抵抗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普遍[14],尽管研究人员并不完全了解其中的原因。这种联系被发现在控制不佳和控制良好的患者中均存在,并可能与注射的外源性胰岛素的化学成分不理想有关。
治疗糖尿病以减缓AD和痴呆症的进展
有理由认为,如果AD真的是“3型糖尿病”,那么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治疗也可以减缓认知衰退的发生和发展。事实上,这正是专家们的建议。例如,AD基金会建议,担心AD的人可优先考虑与2型糖尿病首选治疗方法相同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规律体力活动,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限制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并确保吃大量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15]。
虽然支持这些常识性调整的证据并不明确[16],但一些研究流行病学证据的专家认为,多达50%的AD病例是可以预防的[17]。无论AD风险是否真的可以改变,它均可作为优先考虑糖尿病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随着糖尿病和AD之间的更多联系被揭示,研究人员也在研究使用现有糖尿病药物治疗AD的潜力。常见糖尿病药物如DPP-4抑制剂、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都有一定的延缓认知功能下降的能力。
结语
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AD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这些疾病至少部分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1型糖尿病与AD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它也会增加患痴呆症和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AD和认知功能下降的最好方法可能是优化血糖控制、良好饮食和运动。一些降糖药物也被证明对迟发性痴呆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Banks WA, et al. Ther. 2012; 136(1): 82-93.
2. RJ, et al. Front Aging . 2017; 9: 118.
3. LA, J. . 2013; 14(6): 641-649.
4. Ott A, et al. . 1999; 53(9): 1937-1942.
5. EE, et al. Front . 2021; 12: .
6. RR, et al. Am J . 2013; 177(11): 1246-1254.
7. C, et al. JAMA. 2021; 325(16): 1640-1649.
8. CG, et al. Exp . 2010; 223(2): 422-431.
9. - J, et al. J . 2016; 36(15): 4248-4258.
10. JS, et al. JAMA . 2016; 73(6): 691-697.
11. A, et al. J Clin Metab. 2019; 104(6): 2239-2249.
12. Lacy ME, et al. Care. 2018; 41(11): 2339-2345.
13. RA, et al. . 2021; 97(3): e275-e283.
14. Donga E, et al. Eur J . 2015; 173(1): 101-109.
15.
16.
17. -Pozo A, JH. J Dis. 2019; 67(3): 79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