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闲置衣物重新焕发光彩 诸暨辣妈DIY改造“冷宫”服饰
187 2024-12-23
编者的话
3月9日至4月14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五彩霓裳·民族瑰宝——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海南岛黎族五大方言区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黎族织锦、服饰、配饰100余件套黎族服饰,集中展示了黎族哈、杞、润、赛和美孚五大方言区的传统美学文化。据悉,下半年,这批黎族传统文化精品还将走出国门,对外展示。
黎族是最早开发海南岛的民族,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他们创造和传承了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织锦和服饰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黎族妇女高超的手工技艺。
黎族有语言无文字,然而,黎锦就像是黎族人的“文字”,反映了黎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精美绝伦的黎族织锦、古朴粗犷的树皮布、造型精巧的各类服饰,引得上海市民纷纷驻足欣赏,连声称奇,留连忘返。连日来,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迎来不少市民,他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五彩霓裳·民族瑰宝——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展览。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正在走向全国,今后还将赴文莱、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一展风采。
黎族织锦。 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摄
惊艳:
黎族服饰精品巡展“圈粉”
在上海举办的“五彩霓裳·民族瑰宝——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展览,展出时间超过一个月。此次展览精选了100余件(套)传统黎族织锦、服饰、配饰,其中代表性的藏品有织锦、龙被、树皮布、麻纺布、木棉纺、海岛棉等。
黎族服饰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黎族有一种高大上的服饰精品——龙被。《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跨越三千年时空的记忆》记载:黎族龙被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文化品位最高、技艺最高超的工艺美术品,集这四大传统技艺为一体,是黎族织锦中的奇葩,成为黎族历代“岁贡”,故得其名。
黎族还有一种“无纺布”,顾名思义就是不用纺织,而是用树皮制成的。《山海经》中“绩木皮为布”的记载,指的就是黎族树皮布的制作工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陈玉林介绍,树皮布的加工步骤为: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缝制成衣。
往事越千年。这些底蕴深厚的黎族服饰精品,在上海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观。近一个月来,观展热度不减。
一路风行,十足成色。近三年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先后与内蒙古、北京、云南、上海等省区市相关单位合作举办过多场“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展。其十足的艺术成色和民族特色,在沿途掀起了经久不息的黎族文化热。
保亭在力推黎族服饰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积极将外地艺术精品“请进来”。 2月26日至4月12日,“茂林嘉卉——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版画精品展”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中心举办。此次共有117幅作品展出,多为黑白版画,也有少部分套色版画,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主黎族服饰,包括李桦、张望、杨可扬等中国新兴版画代表作家的作品,激发了不少保亭居民的观展热情。
被称为“无纺布”的黎族树皮布。 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摄
荟萃:
深入考察收集整理精品
“为了办好‘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展,我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作准备。”陈玉林感慨道,在海南省文物专家指导下,该馆赴海南多个市县黎族聚居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
陈玉林介绍,海南黎族有赛方言、哈方言、润方言、杞方言和美孚方言等五大方言区。考察专班认真调研和发掘各方言区不同特征的黎族织锦和服饰,得到了黎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共收集到200多件(套)富有黎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藏品,在此基础上分类整理和精心策划布展。
海南黎族织锦的工艺美术深受学界的关注和推崇。
“黎族织锦刺绣纹样保持原生态文化的古风古韵,内容多传承原始社会自然崇拜和祖神崇拜的遗风遗俗,赋予装饰纹样以丰富的图腾含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黄能馥指出,黎族妇女利用古老简陋的工具,以自己纯朴的理想追求和艺术才智,把复杂的自然对象去繁就简,抓住精神实质,创造出千千万万结构简单而神情十足的图案,是她们艺术心灵的智慧之花。
“民族服饰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黎族织品图案更是民族地域自然风貌、民俗习惯及审美意识、宗教信仰、文化积累等的综合体现,是有意味的装饰。”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林蓝说,黎族织品图案从自然中来,又加以主观变形,制作精巧,色彩鲜艳,风格朴厚,富于装饰性。
受到专家们充分肯定的“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为什么要到省外进行巡展?“开展‘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展,是为让更多的人领略黎族传统织锦的独特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陈玉林说,巡展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文化交流与服务公众的能力,推动博物馆的合作与发展,以文明交流搭建各族人民友谊的桥梁。(文\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通讯员 黄立明 文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