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再现霸道总裁风,黑色套装内搭牛仔夹克,手拿铂金包抢镜
69 2024-11-13
近期,青秀区图书馆特邀请到著名摄影家梁汉昌,推出三月三线上主题摄影展,为疫情期间贡献文艺力量。本次线上展览,选取了摄影家梁汉昌老师10多年来拍摄的广西12个世居民族精美作品,从更宏观的文化视野,展示当代民族服饰文化。
本次线上展览分为三个系列,本期为第一系列。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黎族人称三月三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畲族群众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对歌盘歌,怀念始祖,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宾客,以驱邪祈福。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其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饰文化对民族交流和表达人们美好夙愿起着重要作用。
花一样的民族(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美丽神奇的广西”全国摄影大赛金奖)广西.隆林.新州.大树脚。
在广西三月三这个特色节日中,为了彰显民族特色,人们都会穿着各族特色的服饰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不仅展示了壮乡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还展示了壮乡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魅力。
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广西世居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服饰作为衣食住行之首,与每个少数民族源流、地域、历史息息相关,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服饰颜色以蓝、青、黑色为主,也有白色、灰色。在保持主体端庄大气的同时,往往以刺绣、花纹、布料等在衣襟、袖口、领口等细节处做文章,精雕细刻,简约而美观。
壮族女子擅长纺织、刺绣。壮锦以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著称,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梁汉昌摄影出版民族文献画册《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
《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是北京东方集雅图书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书系”第一部,由知名出版家李元君主编,知名摄影家梁汉昌携手美术史论家胡德智,深入山村古寨,走访耋耄老人,历时5年多,拍摄上万幅照片,最终完成了这本画册。
壮族绣花鞋。
壮族饰品。
壮族背带。
壮族围腰(胸蔸)。
画册融合了生活与艺术,摄影家在画册中呈现了即将消失的壮族刺绣、织锦、靛染工艺。
据介绍,为挖掘、收集、整理弥足珍贵的壮族服饰文化遗产,画册摄影作者梁汉昌从2007年起,在接力出版社及其创始人李元君女士的帮助下,率领课题组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文化摄影征程,行走在数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岭南、西南大地上,千万里追寻中国壮族那丰富灿烂的传统服饰文化踪迹。
戴刺绣黑帕的广西西林县马蚌乡那岩村壮族妇女。
着短衣长裙的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维摩乡大新寨村壮族锦农支系妇女。
广西龙胜县和平乡金竹村的壮族老人在给步入青春期的少女戴耳环。
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上对歌的壮族男女青年。
身着嫁装的云南省邱北县八道哨乡上那龙村壮族黑沙支系新娘。
广西南丹县壮族改良新娘装。
梁汉昌为完成画册,他辗转5个省区(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500余个偏远村寨,行程5万公里,整个拍摄过程,“是对壮族先民们创造的服饰文明火种的最虔诚膜拜。”
一身纯黑的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和平村弄列屯壮族老年妇女。
葬礼上穿孝服捻线的广西那坡县达文村壮族妇女。
广西隆林县沙梨乡壮族男装。
他一次次跨越东西南北壮族服饰特点,穿越春夏秋冬,走访拍摄了壮族数十个支系兄弟姐妹的服饰,并拍摄到了600余个民族代表及文化传人。画册被外界誉为壮民族服饰的“全家福”。
广西隆林县沙梨乡壮族“三层楼”服饰。
广西那坡县龙华乡吞力屯壮族妇女服饰。
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池村壮族姑娘弹“天琴” 。
梁汉昌说:“我是一位壮族摄影者,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一直用心在感受母亲民族的文明、这本画册,耗费了5000张专业胶片、拍摄了10万张数码影像,这对我是一个凝固的母亲民族的永恒记忆。”
广西南丹县清代遗存的壮族服饰。
广西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壮族男装。
广西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壮族服饰。
作为《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阶段性成果,2009年,梁汉昌以一组壮族“娃仔背带”摄影作品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共同主办的第6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
清新明丽的广西天峨县三堡乡壮族少女服饰。
广西那坡县龙华乡吞力屯壮族妇女服饰。
广西汉族人口2792万,约占广西人口的62.1%,是广西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村庄(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打兰村)。
汉族村庄(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滴岩村)。
汉族村庄(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蛇场乡马场村)。
秦汉以后,广西汉人陆续从中原各地迁入岭南,与当地百越族群经长期交往而形成,文化独具特色。主要分布于广西的东部、南部、东南部以及广西的各大城市,南宁、百色、河池等地区也广泛分布有汉族,多居住在城镇 ;西林、隆林、凌云 、乐业、天峨、东兰、凤山、巴马等县(自治县),有部分汉族散居于高山区 ,被称为“ 高山汉族” 。
清朝宣统二年汉族妇女王陈氏曾获得清朝政府授匾表彰(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介廷乡达料村)。
纯真靓丽的汉姑娘(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
背篓的汉族新娘(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道达村)。
广西汉语方言主要有粤方言 、西南官话 、客家话 、平话 、湘方言等五种。在广西,汉族与少数民族相比经济文化较发达,居住地交通较方便,农村地区以种植水稻、甘蔗等为主。
阳光的汉族姑娘(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 )。
圩场上相遇聊天的汉族姑娘(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
汉族女人喜爱佩带的银头饰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 )。
在山坳上唱山歌的汉族妇女(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 )。
广西汉族服饰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区传统上衣右衽特点,也融入了本地土著民族的元素。
汉族媳妇们(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介廷乡达料村)。
恩爱的汉族小俩口(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沙堡村)。
喂猪的汉族媳妇(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道达村)。
煮猪潲的汉族媳妇(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道达村)。
圩场上卖猪肉的汉族男女(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 )。
生活在桂西北山区的茂密丛林里的“高山汉”,因与壮族相邻壮族服饰特点,其服饰风格也受到壮族影响,女子多穿蓝色“小匾衣”,系围腰,围腰上镶山形花纹,整体典雅大方,如同蓝天映照下的层层山峦。
汉族老人(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道达村)。
汉族地头水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沙堡村)。
劳作归来的汉族妇女(广西田林县浪平乡)。
背玉米杆的汉族姑娘(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沙堡村)。
上山背玉米的汉族妇女们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沙堡村)。
绣花的汉族姑娘(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双多村)。
汉族老人(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三家寨)。
广西瑶族支系众多,服饰风格迥异,但大都色彩明艳,图案多样,美观大方,是“好五色衣裳”习俗的生动印证。
画册《山地的彩虹-瑶族服饰》封面(接力出版社2019年出版)。
过山瑶大尖头服饰(广西贺州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黄石屯)。
过山瑶男装(广西贺州八步区黄洞瑶族乡)。
过山瑶男盛装(广西贺州八步区黄洞瑶族乡瑶族) 。
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
有的自称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瑙格劳"、"拉珈"、"炳多优"、"唔奈"、"藻敏"等等。
过去又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而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蓝瑶"、"蓝靛蓝"、"白裤瑶"、"平地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
白裤瑶服饰·广西南丹。
背陇瑶-凌云县朝里、伶站乡。
茶山瑶-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村。
大板瑶-防城港市那良镇高林村。
大板瑶嫁妆-防城港垌中镇。
木柄瑶-田林浪平平山。
东山瑶-全州县东山乡。
番瑶服饰-广西巴马。
富川盘瑶服饰。
红瑶盛装-广西融水县滚贝乡岩屋村。
花篮瑶服饰-金秀县六巷乡。
花头瑶-防城港市那良镇板八村。
花瑶-广西龙胜平等盘胖。
花瑶-融水滚贝岩屋。
蓝靛瑶伴娘装凌云县泗城镇览沙村那劳屯。
蓝靛瑶嫁(盛)装凌云县泗城镇览沙村那劳屯。
蓝靛瑶新娘装凌云县泗城镇览沙村那劳屯。
龙胜黄洛红瑶妇女。
盘瑶(花瑶)龙胜县平等乡盘胖村。
盘瑶-凌云县朝里乡百朝村。
盘瑶-田林利周盘瑶。
平地瑶服饰-富川县新华、莲山。
平头瑶-贺州八步区水口镇龙坪村。
平头瑶-贺州市大坪乡威竹村。
山仔瑶-广西防城港垌中镇。
三月三期间,为彰显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与期盼,青秀区图书馆联合著名摄影家梁汉昌,推出线上云展览「三月三线上主题摄影展」,邀您一同体验广西世居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艺术。
▼▼▼
著名摄影家|梁汉昌
-人物简介-
壮族摄影家,广西隆林介廷乡人。自2001年以来立足广西,跨越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5省区,行程10多万公里,对中国壮族、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抢救性的影像田野调查,期间完成了10多万字的调查笔记,拍摄了20多万幅照片。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6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