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裤+中筒靴、九分裤+小皮鞋才是冬天正确打开方式,洋气显腿长
78 2025-04-06
在福建泉州有一个最具闽南特色群体——惠安女,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而著称。惠安女,其实叫惠东女更为准确,是指主要集中居住在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东部的崇武、小岞、山霞、涂寨四镇这一带的汉族妇女。
惠安女以其服饰奇特,极富地方传统色彩,再加上吃苦耐劳,获得极高的美誉。女诗人舒婷曾以《惠安女子》为题写过一首歌颂惠安女的短诗。
惠安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造家园的主力军。
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惠安女的服饰独具一格,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惠安女的典型特征是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但这种服饰实际上历史不长,是在194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近年来,由于受现代潮流的冲击,惠安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造成地域特色文化的失落。在新一代惠安女身上,传统惠女服饰已基本被排斥,面临逐渐淹没的危机。
而在中国福建泉州的惠安崇武大岞村海边,有一个惠安女民俗风情园十分出名,中国各地许多摄影爱好者和艺术家都会慕名来到这里采风写生。
创建这个文化园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安女子——曾梅霞。2008年,曾梅霞自筹资金创建惠安女民俗创作基地,乃至后来挂牌经营的“惠女客栈”。图为曾梅霞在惠安女民俗风情园中拍照。
为了不让惠安女服饰消失,曾梅霞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感染身边的年轻人一起发现惠安女的美。曾梅霞曾苦口婆心动员年轻的惠安女和自己一样穿上传统服饰,让艺术家们拍照作画。
如今,曾梅霞的奶奶和她女儿,一起加入了惠女模特行列。
渐渐地,村里20多名惠安女也参加进来。
曾梅霞组织大岞村的妇女们戴上黄斗笠,挑起红担子,用竹竿抬着大渔网,来到海滩上,洒网、织网、挑担、担石、拾贝,成为摄影师的镜头里一道道生动美丽的风景。
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借助网络营销,惠女客栈在中外均小有名气,受到中外大量画家、摄影家、民俗专家的关注,以及广大游客的青睐。
惠安女以其比较独特的风俗吸引了民俗研究者的关注。
多数惠安女都有“娃娃亲”的习俗,在出生后不久即由家人包办订婚,现在仍有少数人延续该习俗。
之前的惠安女有“长住娘家,不落夫家”的婚俗,现在已经没有这一习俗。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只有等到怀孕以后才允许长住夫家。住娘家的时间至少有二三年,最长达20年以上,一般五到八年。她们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惠安女服饰,每次不超过三日。
据相关资料称惠安女服饰,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著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会被认为不吉利,所以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
对于该婚俗人文成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该婚俗是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期的遗俗;二是因两性分工不同而引起的;三是认为该婚俗与当地的“早婚”有关系,是“构成了同一婚姻制度下功能互补的部分”;四是认为“这种特殊的婚俗是土著闽越人不落夫家婚俗与汉文化中推向极致的封建贞操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曾梅霞的奶奶和曾梅霞的小女儿在一起编制草帽。
曾梅霞的小女儿穿着传统的惠安女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