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雀斑毁了你的自信,“妆”起来你也可以如此美!
66 2024-11-13
【军武次位面】枪骑兵
民族服饰?不就是一个民族平民百姓的传统服饰吗?它们能蕴含有赳赳武士所穿的铠甲的成分?二者也太风马牛不相及了吧。可是今天我要告诉你,的确。而且越是女性服饰,往往蕴含的铠甲成分越丰富。这样的情况,不仅中国有,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民族服饰都有。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值得对传统服饰与铠甲都喜爱的朋友们留意和挖掘研究。
▲民族服饰都是历史上民间自发形成的,缺乏现代这种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专业设计师设计,其审美参照的往往竟是寒光闪烁的铠甲,所以就形成越是需要装饰的女性化的民族服饰,反而可能越保留有大量古代铠甲的元素
▲这种情况不仅中国这样,世界各地许多地区都有,尤其一些尚武风俗的民族,比如突厥民族,就广泛在民间服饰中残留大量铠甲元素,这种风尚甚至连巴尔干半岛的欧洲民族也深受影响
其实军戎服饰对平民服饰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自古就有,大家最熟悉的当然会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赵武王"胡服骑射"了。
春秋战国中国华夏诸族贵族武士严格遵循周礼所规定的服饰仪规,深衣广袖,举止讲求持重尊礼,所以行动甚为不捷。作战方式也遵循古老的战车战术汉族服饰,十分保守,赵国同样如此。
赵国面对北方的骑马游牧民族,作战屡屡失败,赵国就果断采用敌人"短褐、长裤、马靴"的戎服作为新的赵国服饰,这也是一种军事技术革命,军服对国服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服饰又一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戎服颠覆性的取代,圆衫幞头成为隋唐的新的标志性服饰。人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原本都是由鲜卑等异族的戎服转变而来的。
明清之际,伴随着天翻地覆的江山易主,汉民族的服饰也又一次被异族服饰颠覆性的取代。充满"戒严戎武"气息的满族服饰成为汉民族乃至全中国各族服饰的滥觞。由于这是最后形态的民族服饰,所以,今天我们就以满清式样的民族服饰中的一例来讲述古代甲胄元素在平民服饰中的存在。
由于早就有人论证过满清的"马甲"其实就是戎服的民服转化,今天不再以此为例。
我要讲一个大家想不到的事例,可能更具说服力。
我们都知道,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中都爱穿戴肚兜(我说的可不是半路冒出来的所谓"汉服"),这种肚兜习俗,不仅汉族女性(南方居多),而且西南少数民族也大多都有仿效。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标志。
▲汉民族的最后一种民族服饰(不是最近几年兴起来的汉服),女服都有"饭单"肚兜,这种习俗其实也是清朝军戎服饰的影响
我如果说这其实是收到明清时期军戎服饰的影响,"军转民"的产物,也许大家都会觉得荒唐。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火器越来越成为战争主导性武器,对战争形态、军事装备、包括兵器铠甲都产生重大影响。制作成本浩大的金属铠甲的作用却越来越小,到了清代也成为无用累赘。所以,清代开始,金属铠甲很快就消亡,由棉甲取代汉族服饰,普通士卒则只有"号衣"这样的原始军装。
▲清代金属甲胄已经基本消亡,但古代的甲衣理念还残留在军服上,这种"号衣"的清代军服,尽管都是布料,但款式还是模拟铠甲,所以,马甲、腿裙、胸甲都在形式上得到保留,具有一些象征意义
不过,千百年的铠甲还是颇具文化象征价值的,所以,即使清代的士兵不再穿铠甲。但清代的"号衣",还是极力保留不少铠甲的款型与"部件"。比如,清代士兵的腿部就依旧披挂有古代"下甲"。上面所讲的"马甲"也是成功"军转民"的戎服。当然,对汉民族服饰影响最大的,还要算"胸甲""腹甲"。这是一种披挂在上身,遮挡前胸与腹部的狭长形的铠甲(肚兜模样)。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保留了古代铠甲的"形",材质却都已经是一层单薄的布料,所以只是纯粹的"仪式化"的铠甲。
▲上图中的清军士兵,上身都挂着肚兜式的"胸甲",其实都是一种象征意义的"比甲",这种习俗也流传在民间,却在女服上得到发扬光大
既然清军"军服"保留不少古代铠甲的成分,为什么"胸甲"单单最受青睐呢?这与中国人对胸腹的迷信与重视有关,中国人自古认定胸腹是五脏六腑藏纳之处,是最重要的元气、真气蓄积蕴含之处。是人体最重要的所在,所以,需要最细心珍重与呵护。连一丝寒气都不能侵入,这样的"腹脏迷信"就势必需要特殊的带有"保护性""象征意义"的服饰。
无疑,这只能是当时军队戎服中同样具有这样功能并且收到此等重视的腹甲来充当。
"肚兜"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平民化的"腹甲"。用来呵护人体、尤其是更易受到侵害的女性人体。
这就是汉族女性以至于其他大多数少数民族服饰中共同的一种部件的历史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