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清时期,如何从官服上分辨出一个官服有多大

佚名 139 2022-12-04

导语:

官服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曾起过不容忽视的作用。人类的服饰,不管怎样,其辨明身份的功能几乎是与人类文明同步而来。同时在周公治礼的影响下,服饰制度开始更趋向于宗法等级化,无论从造型、颜色还是纹饰,很多都是等级身份的象征和提醒人们礼仪行为的符号。

一、古代官服制度的发展轨迹

1、官服制度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会,几乎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一个部落的图腾是一致的,因此同一部落的装束往往大致相同。但是在部落行动中,由于必须有指挥者,为了便于区分,指挥者以及其他担任特殊职务的成员在装束上必须与众不同。他们通常会在头上或身体的显著部位做些标志。

这就是最原始的服饰上的等级标志。对于服制的规定,造成了因服制而引起的尊卑贵贱的区别。奴隶主阶级将服装视为一种仪式,将服装的功能提升到除了保暖之外的政治地位。服装成为区分内外等级的工具,并成立了专门的服装管理部门。

原材料和成品的采集、加工、生产和配送,都受到奴隶主阶级的严格控制。周人渐渐悟出了“天意”、“上帝”观念的荒谬。在此思想下,他们开始更注重人的作用,强调顺天命,从而在服饰上体现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唐宋明清时期,如何从官服上分辨出一个官服有多大

2、隋唐、宋、元的官服制度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官服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隋扬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制定服制:“自天子逮于青吏,章服皆有等差。至唐代,空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官服制度也相应地完善起来。

唐高祖黄色成为帝皇的象征。唐代官员的等级,在服饰方面主要表现在服色、腰带、冠帽、鱼袋、围裙等方面。在官服制度上,宋朝十分重视恢复旧的传统。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博士聂崇义向皇帝呈上《三礼图》,请求重新制定服制。

经皇帝认定后,宋王朝颁布了新的官服制度,但此制度同唐代官员服装并没有太大区别。在元丰二年明代服饰,宋神宗决定废除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官宦的方法,而根据所任官职决定服饰。从而把官职分成七级,官宦也随之分为七等。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中原的时代。在元早期,服饰比较混乱,蒙古人入关后纷纷学穿汉族的贵族衣饰,随意使用各种花纹绣品和金玉饰物,甚至宋朝严禁平民使用的龙凤图案也胡乱使用。

直至元代中叶,元仁宗才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础上,下令中书省沿袭汉制制定服饰等第,采取上可兼下、下不得膺上的原则,如果违反规定,必加惩处。元朝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在服饰方面通过法律制定了许多禁令。

二、官服制度的立法与司法

1、明代礼制中的官服制度

所谓“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明代的服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充分体现了等级、民族性和融合性。明初的统治者非常注重吸收历代统治者治国治国的经验教训。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服装最能体现“上下级”,达到“贵贱之别,明等威”的目的。然而,在经历了元朝的中国大地上,“圣人的衣服是打褶的窄袖和编织的腰褶,女人的衣服是短的窄袖和裙子,没有更多的旧中国服装。

洪武二十六年是明朝历史上对于百官服饰制度全面制定的一年,在这次对于官服的制定中,对各大文武官员的朝服、祭服、公服都作了详尽的制定,至此明朝官服制度已全面形成,沿袭明后世而不变。

尽管明后世统治者仍对明官服制度有过些许改动,但基本都沿明初路线承袭了下来。《大明律》、《大明令》、《明会典》、《洪武礼制》、《皇明条法事类纂》等法律文献中都不乏对官服制度的详细规定明代服饰,甚至还为此规定了相应的量刑标准。官服制度散见于明朝诸多法律文献中,从各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明朝官服制度从初创到完备的过程。

唐宋明清时期,如何从官服上分辨出一个官服有多大

2、明代官服制度的司法案例

在明朝不仅各级官吏的服饰制度有明文规定,而且上面的佩饰也有着明确而细致的要求。具体而言,一品官着玉带;二品革带;三品金带配玉;四品金带配药玉(玻璃);五品银带级花(即银质配有凸文金花);六品七品银带配药玉;八、九品乌角(即牛角)配药玉。

按照官制,县君仪宾当属五品,应该配银带级花,而当事人袁宗道却戴着金带,因此受到了相应的处罚。显然,对于此案例的处刑是根据弘治《问刑条例》中所载的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对于这类案件的处罚,很多并非按照大明律的规定,且皇帝随意处罚现象很是严重。

明代的“法外用刑”在朱元璋时期就有此风气。明太祖时期,关于服舍违式方面的犯罪法外用刑的有廖永忠、胡惟庸、蓝玉、傅友德等人,且均为法外用刑。

三、官服上天的安排

1、君权神授的表现

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理化,往往会暗示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统治者,是上天注定的人类主宰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会人为地编造出各种神奇的故事。例如出生时的异常反应或者自己曾经碰到的一些神灵保佑的怪事等等。

根据《明史》的记载,明太祖降生的那晚是红光满天的。显然这是后人为了使朱元璋皇权地位合理化的一种杜撰,有一定君权神授的意味在里面。为了强调君权的神圣化,明统治者也像前朝历代统治者一样制定出一整套反映天命的服饰制度。

此外,据《明史·舆服志》的记载,与该冕冠相配套的衰服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衣等构成。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人认为天是玄色而地为黄色,所以帝王的服饰最终定为玄衣黄裳,衣为天,裳为地,体现了王权的权威性,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2、十二章纹

明朝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十二章纹的设置,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根据学者诸葛恺的解释:日、月用于左右两肩,星辰用于后背上部是所谓的“肩挑日月,背负七星”。

唐宋明清时期,如何从官服上分辨出一个官服有多大

而龙是一种神话的动物,也在比拟天子;山是神明的住所可以兴雷雨;华虫是指一种五彩有文的鸟;宗彝王是祭祖的重器;藻是洁净的水草;火为人类带来光明;粉米是谷粒为人之食养;·能为斧形,代表权力和决断;献为两己或两弓相背,意指背恶向善或君臣相离合。可见,十二章纹的含义综合起来就是皇帝应具备的至善至美的品德。

冕服最多可用十二章,章多者为贵。冕服上衣的章纹一般采用绘的手法,而下裳的章纹则是绣上去的。封建统治者通过将万物绘绣于衣裳,不但表达了对君主的期望也暗示了君权的至高无上。明朝是汉族统治的王朝,十分注重对汉文化的继承,上衣下裳是中原汉民族服饰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在中国古代是不容颠倒的。

在古人看来,衣与裳对应着天与地,衣裳的设置方式关乎祖制,后人不得变更。宋代是中国古代品官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朝代,与之共同发展的是两宋帝后服饰礼仪、仪仗,各级品官服饰典章制度,统治阶级更加注重通过礼教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来彰显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巩固自身统治地位。

结语:

从周代产生一整套详细规范的官服制度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官服制度相当重视,往往从开国伊始就着手于对文武百官服饰制度的整编活动。

官服制度尽管对于现在的国人来说十分遥远,但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封建的官服制度同样留下了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从官服上不同的纹样体现出的官员职业操守以及形象的表达官员所应具备的品质是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继承的。

参考文献:

《明史》

上一篇: 独立设计品牌ATE SIMO上海首店入驻武夷路!品牌全新系列服饰同步亮相
下一篇: 明朝锦衣卫题材电视剧霸屏,这些剧里的华美服装是符合历史的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