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冬“飞行员夹克”火了,照这几个要点穿,保暖时髦又显瘦
175 2024-12-23
苗族服饰成年款
苗族服饰少女款之一
苗族服饰少女款之二
苗族刺绣头饰
苗族服饰老年款
苗族刺绣上身样花
苗族刺绣背带
苗族银饰之一
苗族银饰之二
安龙,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苗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安龙共有五个不同支系语言的苗族,主要聚居在洒雨、龙山、普坪、春潭、海子、栖凤等镇(街道),全县37万人口,苗族有3.8万余人。
安龙苗族服饰风格突出,个性彰显,至今仍保持着明末清初的款式,延续着传统的生产制作方式,是极为难得的“活化石”“陈列馆”和“穿在身上的史书”。笔者从小在苗寨长大,见证了苗族服饰的华丽和端庄,目睹了苗族女装的式样繁多、精修细镶、色彩艳丽和美艳夺目,尤其是金银珠玉装配全身,繁华绝伦。下面以安龙县操黔东方言即中部方言苗族(黑苗)的女装为例,进行介绍。
历史
据《安龙县志》记载,安龙黑苗在清乾隆年间及其以后,陆续进入安龙境内,大多数自称祖先来自省内黄平县的谷陇和重安,少数来自凯里的旁海及台江县、施秉县一带,迁徙原因主要是天灾和战乱。
长期以来,苗族富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其传统服饰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服饰制作工艺独特,刺绣享有盛誉,银饰工艺更是精细讲究。尤其是服饰的绚丽多姿,式样浩繁,据统计约有170余种,是服装最复杂多样的少数民族之一。
据史料记载,苗族祖先蚩尤原住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以稻谷为主食,因与炎帝、黄帝发生战争,战败后子孙迁徙西部。虽然历经漫长的岁月,苗家儿女仍然费尽苦心,把这段历史绣在衣裙上作为纪念。
《正义·九龙鱼河图》记载:“皇帝摄政,有尤兄弟八十一人……”
《苗族通史》第五卷记载:“苗族服装上纵横交错之花纹表示田埂。腰带、手帕上的小圆点图案表示谷穗。坎肩代表城池。裙下条纹表示黄河、长江。楚雄苗族妇女的帽子上,有九颗铜板花,代表古代苗族九个部落,每个铜板花有九个星角,代表八十一个宗族,与蚩尤八十一个兄弟相符。”
“苗”生于田,没有“田”,就失去了生存之地,所以对土地特别珍爱。正如《苗族通史》所述,明清统治阶级“赶苗夺业”,实为霸占夺走苗民的田园。苗族被驱赶到深山老林,又在一些荒坡上,开出一丘一丘的“梯田”。
民国年间的《苗族调查报告》记载:日本学者鸟居龙藏访问一位苗族老妇人,他指着老人褶裙上绣着的一条一条横向花纹,问她是什么意思。老妇人答道:“那是水田,因为我们苗家从前有许多水田,后来水田给人霸占了,我们只好在褶裙上绘着水田的花样,纪念这些事情。”
刺绣
苗族刺绣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安龙县的苗族姑娘,从七八岁开始跟母亲或姐姐学习,在出嫁之前,都要精心绣制三五套服饰,包括各种图案的花裙、围腰、背带、手帕等,作为自己心爱的嫁妆。
刺绣是苗族妇女必须具备的技艺,审美意识的体现。刺绣精美与否,是苗族姑娘能干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姑娘择偶的资本。每逢佳节盛会,身着各色刺绣盛装的苗族姑娘云集一处,成群结对,互相攀比,惊艳无比。
安龙苗族刺绣有几何图形、花草、龙凤、波纹等,小型花多凭手绣,不需要画底样。大花朵则剪纸样贴于布上,依样刺绣,花样色彩根据各支系苗族审美角度差异各显特点。
刺绣布料均为棉质,在前衣片上部、后背、袖、围腰等处,均以紫青色为基调,前衣片上方以紫、蓝、黄、红色平绣,竖条镶为竖长形宽边,宽边内平绣红、黄色方状小星点。衣袖在膀下手拐处平绣横条,色调与前衣片相同。衣背刺绣尤为讲究,用深绿色丝线平挑而成,针法缜密,丝线走向分纵横两个方向,每个单独的花纹上下左右对称,图案工整,庄重脱俗。
苗族姑娘们对衣背极为珍视,恋爱时,常将衣背花片作为馈赠男方的爱情信物。围腰是黑底显白的挑花菱形图案,其状大菱套小菱,菱菱相套,规则、协调,精细优美。
刺绣精美的还有背小孩用的背带,背带一般为平绣、亦有绒绣,花色各异,倘遇富庶人家办“月米酒”(生小孩满月时举办的酒宴),婆家赠送少则二三条,多则十几条,其花纹及绣工依所绣妇女喜好而呈不同风格,有牡丹、月季等各类花草,有龙、凤、鸟、兽等图案,设计多样,配色多浓色重彩,华丽耀眼。
服饰
苗族服饰体现苗族同胞处于萌芽状态的古代文字的结晶,图画多为记事及表形文字,现在主要是保留在传统的工艺刺绣上,一直被世人誉为“中国服饰史的活化石”,堪称“文字史书”。
在苗族地区,姑娘的节日盛装,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刺绣装饰全身,图案非常繁华,除花、鸟、虫、鱼外,还有别具一格的蝶纹、龙纹、云纹、水纹、几何纹等。服装上采用的图案形式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表示蝶,卐表示筛、车,X表示转子,e表示虫,田表示升、量具,四表示路,卌表示龙等等。
服饰图案形、音、意俱全,是一种表形达意的符号,苗族同胞看了这些符号,既能读出也能领会其意思,普遍能唤起苗族同胞对祖先在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或事件的记忆。
安龙苗族服饰多姿多彩,男装无大区别,除少数苗族男性穿有绣花长衫外,一般多穿青色、蓝色长衫和对襟短衣,男人头裹黑色帕子。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男青年多改穿汉装,但苗族聚居的山寨和边远苗寨的中老年妇女,一般都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服饰,其主要装束为:
头——包两层帕,外层紫黑色带洒须,呈椭圆形,内层的蓝色帕将盘于头顶的发髻包紧,一丝不露。内帕下缘绣齿形花边,少女还钉银泡花。穿盛装时耳戴大银环或纽丝环或瓜籽形环,头戴银插头片,插头片接5颗银链,连接着蝴蝶插头须,头上银光闪闪,洒须甩动,美丽动人。
上身——胸挂银圈5个,手戴银手镯1对,穿自织自染紫黑色无扣紧身交领衣,右衽、前襟略长于后襟,衣片在左右侧腰肋处开衩。衣前胸、后背、袖间镶嵌深蓝色横竖条或格状图案,图案内用红色和黄色丝线绣成星星点点小花,小花相连呈竖条状。前襟以腰间为界,上截艳丽,下截素净。衣于前胸、后背、双袖绣满菱形方块图案花。
下身——着黑紫色棉布裙,长至踝。裙褶密,裙腰套在衣内,裙脚隐现一圈蜡染碎白花,腰系一条黑底白花的挑花围腰,脚穿一双高跟刺绣桃花布鞋。
总之,安龙苗族服饰较其他地方的苗族服饰更为古朴原始,近年来,虽有改装和受汉服的影响,但基本的款式和元素一直传承,一套女装价值高达两万元(含银饰),充分展现了苗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银饰
以银为美、以银为荣、以银为尊,一直是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银饰成了崇拜物和婚姻标志,并有避邪作用,可检查身体健康状况,从心理上给苗族同胞提供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服饰文化中。
苗族崇拜银饰,但贵州地区并非白银产区,如此大量的白银究竟从哪里获得呢?据史料推测,苗族主要由祖国的东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之间的平原地带迁徙而来,由于长期的迁徙,漂泊不定,喜欢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银为饰保值财产,并世代传承,极少对外族出售。
银器有洁白、纯洁之意,同时银还可以驱邪,苗族先民相信,银可以消灾祛病,是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因此,苗族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都会佩戴银饰,途中为了鉴别山里的水、野果是否能吃,苗族先民就用银饰来检验是否有毒,她们往往会拔下头上的银簪使用,这是苗族同胞在长期艰辛的迁徙生活实践中总结和传承下来的保健秘诀。
如今,苗族同胞还会常用身上佩戴的银饰色泽,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色泽白亮则代表体魄健康无恙,银饰发黑则代表身体受病菌侵袭,免疫力差,提醒人们及时就诊防范。苗族同胞一生与银相伴,银饰既是财富地位的象征,又是防病治病之宝,健康祈福之物。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苗族服饰图片,金属银具有“安五脏、定心神、治惊悸、避邪气、坚骨、洗血、明目”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银能杀菌消炎、排毒养生、延年益寿,长期使用可以起到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在传统医疗中,刮痧疗法所使用的器皿就是银元,既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又能杀灭皮肤的细菌。初生婴儿长湿疹时,用煮熟的鸡蛋包裹银器(手镯耳环戒指等)在其体表来回滚动,湿气被银子所吸收从而达到祛风除湿的功效。大人受惊吓,把鸡蛋煮熟后挖出蛋黄,在蛋白里面包一个银戒指或其他银饰,趁热擦额头、面部、脖子等处,并给小孩包扎肚脐半小时左右,银器上会布满蓝黑色,苗胞们叫袪黑(排毒),如果没有受惊吓,则白银不变色。
因此,苗族同胞认为银越大越美,越重越美,越多越美,很多苗族女子,她们的耳朵上会佩戴3-4只银耳环,银项圈三五个,总之从腰以上开始就被银饰包围,各种银饰在阳光底下闪闪发光,走动时,随着身体摆动而撞击出的叮当声,悦耳动听,特别清脆。甚至小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外婆就为他准备了银手镯、银项圈、银长命锁,以祝孩子健康、快乐、平安成长。
苗族姑娘均喜戴银饰,头插银钗,耳吊银环。即将结婚的姑娘,银饰主要由男方置办,女方负责服饰。银饰不仅是苗族妇女用于妆扮自己的工艺品,也是显示苗族家庭经济状况的标志。男方没有银饰,无法娶到媳妇,富庶家庭的姑娘也置有部分银饰,外出常常是一身银光闪耀,倍受羡慕。
安龙苗族银饰丰富,大体沿袭清代式样,具体有银项圈、银插片、银手圈、银戒指、银耳环、银链、银蝴蝶、银泡、银铃铛等等,重一公斤左右。主要银饰如下:
头——银片(插片)、银蝴蝶、银钩各1块,银链5条,银泡花若干,均贴在姑娘头帕上。插片为三角形,小的一端延伸弯曲为钩状,插入发髻,银链固在插片一端,另一端固在银蝴蝶片上。蝴蝶片是片状,形如蝴蝶。银泡扁圆形,以薄银片制成,有梅花图凸于面,钉于姑娘发髻后三角帕末端或小孩头帽边沿。
耳——大耳环、小耳环(螺丝形)、瓜米耳环、蝴蝶耳环各1对。大环空心,上小下大,面钻花纹;瓜米环形大,状如南瓜米;蝴蝶环是蝴蝶状,钻有椿树、柿果、梅花及瓜类图案;螺丝环是螺丝状,无图案。
项——项圈5个,每个项圈大小不一。项圈为实心,圈后端有钩,用于交连。大号圈在前胸处扁宽隆起,表面中间凿有蜘蛛图,左右对称,有白果、万字格、鱼等图案;二号圈蜘蛛图案略变形;三号圈称为鱼项圈,另凿有鱼、鱼蛋、波浪等图案;四号圈称为扁项圈,形状扁平,无花纹;五号圈称为扭丝项,是扭丝状,无花纹。
背——银泡泡60颗。
手——银泡花手圈、空心手圈各1对,实心手圈2对,戒指4对。泡花最为精美,圈面钻有龙、凤、梅花、绣球等,十分精美灵巧。
传承
苗族服饰传承至今,款式和颜色都发生了一些微小变化,虽然有的服饰色调由黑、青、蓝色逐渐变偏红、粉、白等色,但总体花样和款式不变,银饰不变。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农村尤其是苗族聚居地区,老年人还一直保存着传统的苗族服饰。
如今,虽然部分外出务工、学习或进城的年轻人,已经穿上流行的现代服装,包括与其他民族通婚后,但只要家庭成员有苗族,都保存一套或几套原汁原味的苗族服饰及银饰,每逢亲友结婚或重大节日,都会相约穿上,平时更多的是留作纪念,代代相传。
一些年轻的苗族姑娘即使不会做针线活,但市面上有专卖店,比如杨光琼成立的“安龙县卡伊民族刺绣文化有限公司”,专门制作苗族服饰苗族服饰图片,还从事集民族服饰、学生校服、牛仔裤的研发生产、刺绣技艺传承培训、银饰加工生产销售、民族服装租借等。
2009年,杨光琼开始在普坪镇上开办苗族服装店,2015年成立卡伊公司,2019年把公司搬迁到相邻的五福小镇,扩大了厂房面积,增加就业岗位和银饰工坊、纺织工坊、蜡染工坊、刺绣工坊等,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和传承非遗文化。
多年来,地处安龙县苗族聚居地区的戈塘中学,还长期开设“苗族刺绣”培训班,学员来自本校爱好苗族刺绣的各民族学生和有一定刺绣基础的苗族青年,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学习,每期培训结束后,进行学员作品评比。为了把这一民族特色班办好,办出水平,该校还邀请当地刺绣能手杨光琼、杨胜仙、杨春芳等作为指导老师。
苗族服饰五彩斑斓,灿若繁星,不可胜举,安龙苗族服饰仅沧海一粟,冰山一角。正如余秋雨在《中华文脉》“蚩尤后代”一文中所写:“如果不是那套银饰叮当的民族服装,她们似乎刚从长安梨园或扬州豪宅中走出。这使我惊讶,而更让我惊讶的是,问起她们的家史血缘,她们都会嫣然一笑,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