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见过世面的女人,穿裙子都离不开这4个颜色,美得高级有气质
43 2025-04-05
德昂族是我国特少数民族之一,全国仅1.7万人。德昂族历史上自称纳安、布雷、崩龙等,1985年9月国务院正式将“崩龙族”改为“德昂族”。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的德昂族自古一直居住在高黎贡山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德昂族陆续下坝定居,分布在那线、大沟边、芒颜、白寨等自然村,总人口约1000人。
德昂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洁兰,1972年8月16日出生在纯德昂族人聚居的那线村,自初中毕业开始,在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德昂族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王洁兰2015年至今任保山市四届政协委员傣族服饰,隆阳区五届政协委员,2017年出任“隆阳区妇女联合会”执委委员;现任芒颜村那线寨德昂服饰专业合作社和德昂风情苑农家乐主持人,组织合作社进行德昂族传统服饰制作加工。如今他们制作的德昂族老年服装颜色较深,庄重大方;青少年服装则颜色鲜艳、款式新颖、富有情趣,深得本民族群众青睐。
王洁兰的祖母名叫王建开,早在未搬迁下坝的大中寨山上,她就是德昂族服饰制作高手,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当时德昂人普遍采用火麻(大麻)做原材料纺线织布,再制成粗布衣裙。在日积月累中,王建开一边制作、一边耐心细致地将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李晓安,于是精明的李晓安在20多岁时便精通了德昂族传统服饰制作的所有技艺傣族服饰,并将手艺传给了女儿王洁兰。
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的王洁兰在祖母和母亲的真传之下很快就迷上了这门传统手艺。她跟着长辈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纺线织布、剪裁缝制,很快就掌握了德昂服饰的全部技艺及工艺流程,并通过自己长时间地观察、学习和探索,在原服饰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使德昂服饰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赋予了新的风韵,穿着起来也更加方便,更加漂亮,受到当地德昂族群众的广泛欢迎。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于2013年王洁兰挂牌成立了“潞德服饰”专业合作社,得到各级各部门以及德昂族群众的认可。在当地德昂族村寨中,王洁兰打开了一条产销通道,使古老的德昂族传统服饰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下来,并得以开发利用、发扬光大,使濒临消亡的德昂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德昂族传统服饰
德昂族传统服饰的部分佩件
王洁兰正在介绍德昂族服饰文化,讲解服饰故事
德昂族传统服饰制作—织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