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个子女生秋冬穿搭有小心机,多穿“九分裤+裸靴”,太显高了!
73 2025-04-06
云南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发展落后,深度贫困面积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保山市的少数民族村寨,见证了少数民族群众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积极主动、奋力拼搏,从实现高质量脱贫攻坚,到迈向乡村振兴的历程。
民族村寨在保护中发展
记者来到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时,天上正下着蒙蒙细雨。村口的大门上写着“中寨”二字,佤族村民用浓烈的民族风情迎接着八方来客。民俗文化陈列馆门口,木鼓敲击出清脆的响声,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有的正从事生产劳动,有的在热情地接待着游人,这日常的一幕幕,构成了这座佤族村寨流动的风景。
走进村民李发顺家,锅里正冒着蒸腾的热气,李发顺和妹妹忙着蒸大米粑粑,妻子杨彩芹则在一旁招呼络绎不绝的客人。十年前,李发顺遭遇车祸导致肢体残疾,两个孩子上学开支又大,于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发顺虽然行动不便,却十分勤劳,他在家养殖生猪,2015年,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又吃上了“旅游饭”,日子渐渐好起来。如今,他每天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多的时候能达到1000多元。杨彩芹说:“开餐厅一直是我的梦想,以前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放弃,现在好了,我们打算在家开办一个农家乐,让游客能尝到我亲手做的家乡菜。”
“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三家村昔日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政府先后投资1300多万元,实施“草改瓦”“农危改”、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等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同时,开展古遗迹、古建筑、古村落和历史人文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修建民俗文化陈列馆等,重拾佤族服饰、寨歌、寨舞等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曾经穷乡僻壤的小山村,现在已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3A级景区。2019年,全村总收入308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1450元。“2000年前,村里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2000年至今,村里已经出了16个大学生了。” 村支书赵家清自豪地说。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盌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佤族服饰,晚铛宜煮北山泉。”这是三家村新开发的茶叶产品包装上题写的诗句。清水乡乡长尹昭恒告诉记者,在云南省农科院专家的带动下,村民对茶园进行提质增效,种上了大叶种茶,在村里收购价就达到20-30元/斤。村里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将农产品统一收购,到工业园区加工后,再拿回来销售。“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 尹昭恒说,仅今年上半年,三家村的游客就达12万人次。下一步,三家村将进行佤族特色餐饮的系列开发,建设“一轴一环二集群,七巷八馆五十六朵花”的整体景观佤族服饰,将佤族服饰、清戏、藤编等特色文化进行活态呈现。(姚媛 刘梓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