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

佚名 50 2022-11-28

水族,是中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自唐代以来就世居在黔南地区,水族自称“虽”(sui3)。汉族称其为“水”,是其自称的音译。在中国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等,直到清代才有所区别,改称为“水家苗”、“水家”。1956年国务院确定其族称为“水族”。

全国水族共有人口约40.7万人(2000年统计),其中96%以上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榕江、丹寨及广西的部分地区。以三都最为集中。

[]

水族的文化

宗教信仰

水族现阶段的宗教信仰属于万物有灵的多鬼神原始宗教信仰。它有着水族自己的文化特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鬼灵崇拜所形成的鬼文化氛围。

自然崇拜。水族人认为万物有灵,信奉多神。霞神是水族原始宗教一种神灵,以为他主宰雨水,使水稻丰收。传说霞神是一个通神性的人形石头,它停留在何地,该地就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水族人每年都要祭拜霞神;各地时间不一,一般都选在插秧后吉利的酉日,各个村寨、宗族集体举行,祭堂多设在古井旁,俗称霞井。祭典仪式十分隆重,各村寨或各宗族抬着献祭的猪、糯米饭、米酒、豆腐等供品,敲锣打锣,来到祭堂祭祀。夜晚,各村寨长者提着酒坛浇酒祭霞神,然后,秘密将霞神收藏起来,以防外人偷去。

水族

祖先崇拜。是希望先辈死后继续保佑后辈人平安。每到年节都要祭祖,一般是让逝去的前一辈人同家人一起过节,在特定日子里,每餐饭前都为他们准备好碗筷、饭菜、烟酒等。凡祭日、节日甚至日常生活中,在饮酒前,先将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一点,表示让先辈先用或释为托先辈的福,然后才能喝酒进餐。

鬼魂崇拜。水族崇拜的鬼神种类极多,有“好鬼”类,如“保财鬼”、“保命鬼”、“送子鬼”、“保子鬼”等。崇拜祖先属于好鬼类。第二类是恶鬼类,如“拦路鬼”、“跌伤鬼”、“生疮鬼”等。鬼神的种类众多,因而生活中祭鬼活动也就众多而繁杂,成为水族人民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神灵崇拜。在一些边远的山区,水族人有挂兽骨崇奉神灵的习俗。人们猎获虎、豹、野猪、野牛、熊等动物后,习惯把兽角或头骨整齐悬挂在墙壁上或悬吊在门上。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时也留头角悬挂,使野兽、鬼神望而生畏,不敢进寨侵害人畜,同时也显示家庭的富裕与主人的猎技。

传统服饰

水族的男子服饰已基本上同化于汉族,只在民族节日或喜庆时刻,可见少数人身着对襟上衣、头包白头巾的传统服装。部分老年男子还有在庄重场合保留穿长衫、外罩马褂、短帕包头的习惯,这显然有点清代遗风。

水族妇女传统服饰种类较多水族服饰,按其特色归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三都县城关、水龙、周覃地区及毗邻的独山县基长地区妇女着蓝色大襟半长衫,靛青色长裤;绣花长围腰,围腰上端以银练挂于颈上,腰间两侧有提花飘带以系紧围腰,飘带系好后拖于身后;脚穿尖钩绣花鞋或元宝盖绣花鞋;长发梳向右侧,绾成一把横掠向左额前,右侧发际斜插木梳一把,外包约六尺长白头帕,木梳及额前头发露于头帕外。已婚妇女在衣服坎肩、衣襟、袖口、裤脚等处均缀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镶两根绲条,绲条外再镶上花边(俗称“栏杆”)。裤脚“栏杆”镶在膝下,袖口“栏杆”距袖口约三寸。这是水族妇女最普遍的装束。

三都县与黔东南榕江、雷山两县毗连地区水族妇女的装束为:衣袖与裤脚狭小,头包白头巾扎于颈后,发髻盘于顶,外罩花格方巾。

三都县九阡地区及荔波县的水族妇女,喜着青紫色半衣无领右衽大襟衣,戴不绣花之素净长围腰,上有精致银链及绣工讲究的飘带。已婚女子不挂围腰,而束长方形青紫色腰巾。

都匀内外套的水族妇女,衣裤均镶花边;衣长近膝,衣身、衣袖及裤脚均宽大,短围腰不配银链而系腰带;长帕包头,外用一块白毛巾横扎。

三都县牛场、普安等地与苗族杂居的水族妇女,除长帕包头尚保留着水族服饰的特点外,衣饰与当地苗族已无大的区别。

建筑

水族聚居区大多是“聚族而居”,同血缘村寨毗连。散居、杂居地区这种状况不大明显。村寨多依山傍水,四周多修竹古树,寨内村脚多鱼塘,房头屋后,地角篱边喜植果木。房屋多用杉、松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整栋房屋建筑时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牢固。水族人民这种住房建筑属于越人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干”为水语楼的谐音,“栏”为家的谐音,合称即为楼房之意。早期的“干栏”,则是“依树为巢而居。”此后,即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宋代的记述,就出现了酋长的“楼屋战棚”,并有竹栅护卫。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人楼居,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后期则把底层围装,除喂牲口之外,还置放用具。这种建筑是为适应潮湿多雨和虫蛇危害较大的环境而建造的。每栋一般为三五间,二三层。修建时,先在地面立着五、六尺高的底架,作为上层的承重部件。底架多用粗大的圆木为柱,然后用枋条穿拉,上面铺上楼板,显得十分平稳。人居部分的房架则在这底架上修建。这种房屋有不少外加挑枋竖长瓜,盖成重檐。重檐下作为走廊并设有栏干,有的还在长瓜上凿眼穿上横条作为晒晾折糯、包谷、豆类等农产品的支。因依山修建,有些屋基呈前低后高形势,所以出现了依势修建的吊脚楼。有的吊脚楼厢房外侧修走廊勾通。这样的建筑美观大方,结构谨严,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文学艺术

水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流传着各种形式的诗歌、故事、传说、寓言等文学艺术以及剪纸、刺绣、印染等工艺美术。故事、传说、神话和寓言,多是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的赞颂,以及对纯真爱情的讴歌水族服饰,对统治者的抨击。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房子的故事”、“石马宝”、“一粒谷种”等传说故事,既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研究水族历史的珍贵史料。民歌主题鲜明,语言淳朴,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人们善于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水歌有大歌和酒歌两种曲调,唱时一唱众和,不用乐器伴奏。大歌多为即兴的短歌,其中以情歌为主,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唱的歌。酒歌主要是长篇的叙事歌,多在婚丧或宴会的场合演唱。无论是叙事歌或即兴歌,大都是七言一句,有的是三、四、七言相交错,歌词有长有短,押韵有头韵、腹韵和脚韵之分。在每首歌里,几种韵律交替使用。唱起来琅琅上口。民间乐器有锣、皮鼓、铜鼓、芦笙、胡琴、唢呐等,多用于舞蹈伴奏。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龙舞、狮子舞等。群众最喜受铜鼓舞和芦笙舞。每逢节日或喜庆,常跳舞助兴。花灯戏是水族人民喜爱的剧种。剪纸、刺绣、印染和雕刻等手工艺品,精巧别致。尤其刺绣工艺,做工精巧,图案美丽,结构完整,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水族历法与夏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赛马是水族人民最喜爱的活动,多在盛大节日时举行。

饮食

水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清代中叶以前以糯米为主食,乾隆《独山州志》记载:“食为糯米,不尽用碗,半以手捏团食之”。后来粘米逐渐推广种植,粘米又成主食,苞谷、麦籽、稗子、荞子、饭豆、红薯等杂粮为辅食,蔬菜以韭菜、青菜、世界上、广菜、南瓜,其他瓜豆类为普遍,野菜主要是蒴菜、竹笋等。香料主要是姜和葱蒜、花菽、辣椒,肉食以猪肉、牛肉、鸡、鸭、鱼作为节日或待客的佳肴,尤其是鱼作为水族祭祖的主要供品。祭祖或待客的鱼,都用辣子烧烤后用石钵冲烂水搅拌,叫鱼秋辣子和韭菜包鱼,野外稻草烧鱼,美味可口。

水族迎宾待客有“酒重于肉、烟重于茶”的习惯,客亲来走,没有肉即可,但不能无酒无叶子烟。酒烟是待人的礼仪。

水族饮食,平时是无菜不酸,无味不辣的习惯。平时饮食不讲究,但客人来访,饭菜必须丰盛,糯米饭、肉、鱼、酒、鸡、鸭或至少豆腐招待,席间,主人向客人劝酒、猜拳饮酒、唱歌敬酒、碰杯敬酒、喝团团酒等,直到客人醉酒主人才感到满足兴奋,世代沿袭。

[]

水族

水族的节日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

端节,又叫瓜节,水族人称之为“借端”,“借”就是水语“吃”的意思,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地的绝大多数水族地区都过这一节日,与汉族的春节相似。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末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卯节,水语称之为“借卯”,只是三都县九阡地区和与之相临的荔波县部分地区水族人过的节日。与端节一样,也是分期分批过节,日子要选在插秧结束之后的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的卯日,并以辛卯日为上吉日。不过卯节是分四批轮流过。由于“端节”和“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故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

苏宁喜节,水语是“水历四月丑日”的意思,水族民间节日,时间在水历的四月丑日,即农历十二月丑日。据水族传说,这一天是“生母娘娘”向人间送子嗣的日子,所以又叫“娘娘节”,节日的主要内容就是祭祀生母娘娘。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剪彩色纸孩,贴在供桌墙上。全寨儿童提着特制的小竹蔸,结队挨家逐户去讨吃象征幸福长命的糯米饭、鸡蛋、肉片等,家家都热情接待他们。节日中,人们对妇女儿童异常尊重,祭奠由妇女主持,其用意就是保佑妇女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康福。

荐节,水语是“正月”的意思,也叫“借荐”,是受汉族过春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节日,实际上也就是过春节。过荐节的地区一般不过端节和卯节。

敬霞节,“霞”是水语“水神”的意思,敬霞又叫“拜霞”,也就是敬拜水神,是水族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在三都县九阡地区及其毗连地区过此节。敬霞节并非每年都过,相隔两年、六年、十二年不等。具体时间有水书先生根据《水书》推算。

上一篇: 贵州望谟331名绣娘齐纺线破吉尼斯记录
下一篇: 深耕特色文化 藏族服饰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绽放异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