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品位的男人:不披金挂银、更不穿紧身裤!这样打扮更高级
169 2024-12-23
戏曲富贵衣,富贵衣作为京剧服装中的一种,属于戏曲中的素褶,通常是表示平民阶层的装扮。由于是戏剧中扮演贫困潦倒之士的演员所穿,故又称作“穷衣”。譬如在传统剧目《金玉奴》中,饥饿的莫稽身体看起来十分单薄,他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被冻晕在金玉奴的门口。
在这出戏中莫稽的扮演者通常就会身穿富贵衣,它和京剧中其它的青褶子一样,为黑色的大身,由白色的衣袖和斜大领组成,区别就在于富贵衣会用三角形或其它多边形的布块缝缀在衣服通身,一般有红、黄、蓝、紫各色散摆交替。
戏曲富贵衣中钉缀的杂色碎绸块,是为传达穷苦的涵义,专为贫寒才子所用的身份装,寓意着未来这类落魄人士会得到富贵的结局,因此才称作“富贵衣”。在《红鬃烈马》这出戏中,其中的人物薛平贵在表演时就是穿着富贵衣,我们都知道他后来做了天子,这里的富贵衣就是用戏曲来表达普通人渴望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同上文的百家衣一样“以衣寄情”,给予了穿着者一种美好的祝福。
因而在传统的戏曲服饰文化中,人们将它视为祥瑞。通常情况下,戏曲演员衣箱内的第一件行头就是富贵衣。不过最初在戏曲服装中,表达妇女贫穷之极时也只穿女青褶,一直到本世纪20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另创了一种在浅色的女褶子上缀各式补丁的浅颜色女富贵衣。左边是男富贵衣:为《赠绨袍》中的穷书生范睢扮相,右边是女富贵衣:为《荒山泪》中明代贫女张慧珠的扮相。
间色裙,除了上衣,中国古代在裙子的制作方面也有采用拼接式工艺。两晋时期,出现了由两种及以上的多种颜色面料拼接而成的裙子,称作“间色裙”,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富有节奏感。最初间色裙的裙摆宽度还相对较宽,颜色组合包括红与绿、红与黄等,裁剪的裙条也有一定宽度。但发展到后期,整条裙子的宽度越来越窄,颜色越来越丰富,隋朝时,“十二破”的间色裙,还有“仙女裙”的美誉。
1976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李震墓第三过洞东壁出土的唐代壁画,是了解古时生活服饰难得的实物资料。其中间色裙的整个裙身有数道竖向分割线,通过间隔拼接不同颜色的狭条,使服装通身色彩变得相映成趣,就如《逐鸭图》所示,将以长袖逐鸭的侍女画得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盛唐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日益繁荣,妇女们的裙子用料也逐渐华丽,当时以广博为尚,多数女子的裙子都是曳地而行。有诗云:“六幅罗裙碎地,微行曳碧波。”裙子不仅集六幅而成,有的甚至升至七八幅之多,上至腰间甚至腋下,下摆或是坠地,或是拖出一截,有的还会在上面作画刺绣,十分精美繁复。
不过到了宋朝,间色裙除了继承唐朝的形制之外,在色彩上则变得较为素雅,这与当时社会主张追求朴素的风气相应。发展至后期,裙子逐渐开始使用褶裥的制作工艺,使其不仅蹲坐方便,且在行走时色彩若隐若现。
近现代“水田衣”的形式
(1)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国疆域广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经过长期的发展,各民族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及风俗习惯,并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服饰风格。而典型的少数民族服装样式,特征就是充分地运用拼布手法来装饰服装,追求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风格。据查,中国约有一半以上少数民族都有拼布这一习俗。
譬如于2021年4月举办的广西少数民族背带文化展,在《外婆送我花背带》这一展厅中便包含了多个拼布织物作品,涵盖壮族、苗族、瑶族、侗族、水族等等。笔者在参展后对这几类少数民族拼布作品的特色,进行了总结——
①由于壮族在广西的分布几乎涵盖全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使其呈现出多样的图案样式。故此明朝服饰,在壮族的织物中包含万物生灵,有飞鸟、游鱼和蝴蝶等刺绣图案,制作者将这些生灵缝缀于花中,图样浑然天成。
②为了纪念历史,苗族妇女则是在孩子们的背带上,用针线绣上自己民族的历史故事,因此对于苗族的子女们,无论是在衣角袖口,还是在背带织物上,每件服饰的纹样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是苗族古老记忆的象征。
③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会在织物上缝缀特定的纹样,比如水族认为自己是蝴蝶的后代,他们会在每条背带心上都绣上一只大蝴蝶的图案;无独有偶,在瑶族人民的创世神话中,流传着一个盘瓠始祖的故事,为了纪念传说中退敌有功的盘瓠,瑶族便将五彩龙犬作为民族的图腾;
(2)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在苏州吴县东部一带,妇女的传统服饰共有“八大件”,包括拼接衫、拼档裤、裹卷踌、包头巾、百衲绣鞋等。当苏南的水乡妇女上衣穿拼接衫、下身着拼裆裤时,就被称作“青莲衫子藕荷裳”。
吴东水乡的拼接衫运用拼接、滚边和绣花等工艺的制作,在色彩上应用土布或士林布做拼接,对比鲜明;裤子多用蓝地白印花布,裤裆用蓝色或黑色士林布作拼接。水乡的劳动妇女们应时顺势,不断对服饰进行传承和发展,有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春秋季,服装在布料的颜色上进行变更,虽是多种颜色进行交织,但色彩鲜而不艳。
这种服装具有随意性,没有统一的模式,是运用一定的工艺将面料拼接而成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吴地水乡风格的传统妇女服饰,清新独特。苏州甪直周边地区的水乡劳动人民,至今还有在穿着这身装束的妇女,也成为了苏南地域文化中一道特别的传统服饰风景线。
整理中国“水田衣”服装形式的历史脉络,可以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人审美风尚的变化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水田衣”的服装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具体表现,成为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追溯“水田衣”的历史渊源,虽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是从先秦时期一直流传到现代,经历了数千年,但更多的学者支持源于唐代而兴盛于明代末期的说法。即使明末的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认为衣服要有整体感,衣缝需越少越好,将“水田衣”归类为奇怪的服装,声称应该摒弃它。
明代“水田衣”的思想内涵及审美分析
明代“水田衣”形成的原因,明朝女性衣饰以明中叶为界,构成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风格。明朝前期的女性服饰,主要是对传统儒家美学的继承,但随着后期统治政策的松懈,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织造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使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诉求开始有了转变。
人们开始追求服饰的多样性,对造型、色彩以及材质有了更个性化的需求,甚至连平民们都在狂热追求华美的服装。这些服饰审美风尚的变化是与社会上的因素息息相关的。
政治层面,明代前期,各地方大都保持着循礼、俭朴的民风,民间服饰也均保持相应的朴素风尚。明史中记载“明初,俭德开基”。政策上要求凡事以勤俭为要,严厉打击奢侈消费,这些方面虽促使百姓在服饰方面用度节俭,但其实也是在压制百姓心中自我装饰的本能,为后期百姓们开始随心穿着自己喜爱的服饰,犯禁逾制的社会风尚埋下伏笔。
从明中期开始,接连的几位皇帝疏于政事,正德年间(1506-1521)当权者荒唐放荡,“耽乐嬉游,昵近群小”,再加上官场腐朽,导致社会秩序开始失衡,行政效率低下,各种政策仅仅流于形式。明初通过“礼”来“辨贵贱,明尊卑”的服饰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嘉靖二十四年,服饰上的僭越行为渐有愈演愈烈之势,开始令统治者感到不安。据《明世宗实录》记载:“贵戚则第宅、服用无章,士庶则冠婚、丧祭、宴会之礼逾式……”。此时,人们已经逐渐突破儒学传统的礼制,服饰审美开始转向功利化,视新奇华丽的样式为潮流。
经济层面,明代中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农业与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田衣”的风行:一是明代的棉花种植业尤为普遍,纺织与印染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服装工艺水平提高;二是日益兴盛的市镇,为人们提供了富裕的物质条件。
到了明代后期,南京、苏州等纺织业中心,更是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各种纹样的衣料层出不穷,图案丰富多彩,庶民们也有能力和条件去追求样式斑斓的服饰,随之开启了一个人人争奇斗艳的服饰时代。
而进一步扩大的市民阶层,提升了商人的地位,形成了重商逐利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不仅冲击了当时的“抑商轻贾”的传统观念,许多人也纷纷冲破束缚去行商。富商豪门所穿着的奢靡服饰,对各地风尚产生了影响,兴起崇奢尚艳之风,平民皆以富户商贾为引领,争而趋之对礼制发起挑战,可见此时的服饰僭越现象早已屡禁不止,已经从墨守成规的等级制中完全脱离出来。
审美风尚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明初的敦朴节俭转向好新慕异,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服饰个性化程度加深,不再遵从儒家的“礼乐”美学,而是更注重服饰的形式美,使得竞尚奢华的服饰风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思想文化层面,影响服饰审美价值的变化因素,除政治、经济两方面之外,最重要的是大众思想方面的变化。明朝大行其道的理学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以及前文提到的在服饰政策上对百姓们的制约,一直压抑着底层人民的内心欲望。遂从明中期起,民间服饰开始突破礼制,挑战传统,在明朝末期展现出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服饰风貌。
明中后期,程朱理学逐渐式微,王阳明提出的心学主张“致良知”,强调个人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世人接受。心学的思想被百姓接受后,冲击了当时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拉开了明朝思想解放的大幕明朝服饰,再加上当时的社会风潮,无疑刺激了市民不断地去追求金钱,来满足压抑已久的欲望。
其中的代表人物李贽,作为反传统的先锋,主张“是非无定”,呼吁世人关注自身,反对封建权威的压迫。这些思想在上千年强大的封建思想面前,显得尤为珍贵。随着异端思潮的崛起与精神动力的支撑,社会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急剧扩张,促使人们的审美观趋向多元化。
心理需求层面,通览了几部明朝的通俗小说,发现其内容同服饰风格的流变一样,均在明代前后期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比对后可发现,前期小说中主人公的英雄性消失了,作者笔下的主角出现了更多的小人物,也更喜好去展现市井生活的爱恨情仇,以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细节。至此,可以看出大众读者们的心理需求已然发生了转变。
而“水田衣”这种形式,自然也是当时人们心理需求变化的一种体现,其裁剪自由、打散重组的独特制衣工艺和审美艺术,虽曾一度被当时的部分学者认为是对主流服装文化的破坏,甚至被认为是违反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怪异行径,但从美学意义上来看,明代“水田衣”的布料拼接和图案布局,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需求,所呈现的是对形式美和个性的追求。
“水田衣”工艺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概念,这是对当时社会局限性的不满,人们渴望摆脱思想的束缚,寻求自由。在当今思潮汇集的年代,就算是在现代个性化的服装设计中,“水田衣”工艺也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