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骑车,才能让你看起来很“高级”?
164 2024-12-23
思想内涵的转变,从宋代陆游的诗中:“哀哉穷子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可见宋朝“水田衣”的主要穿着者是生活比较困苦的人,一方面是平民阶层有制作百纳衣祈福的习惯;另一方面是零碎布料的获取较为方便,适合家贫的人制作使用。故明朝前期继承传统的服制,“水田衣”的原思想内涵为淳朴节俭、敬天惜物的理念,但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与思想内涵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转变。
明代中后期“水田衣”的穿着者已经由贫困的人民变成追求时尚的人群,而原本具有的祈福含义已经完全被拼接布所呈现的形式美替代,甚至一度到达了奢靡浪费的程度。
结合当时的大背景,“水田衣”的思想内涵已经转为一种精神倾诉,是对专制制度的一种反抗,这种对抗正是来自人们内心对自由的向往。“水田衣”服装中出现的不对称分割,都是对传统思想的挑战,可以反映出古人敢于打破传统禁锢的勇气,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渴望表达自我的个性,不曾完全被磨灭。
好贵慕异的心理趣味,明代前期俭约朴素的穿衣风格,并不仅仅是贯彻当时统治者意志的表现,其实也是刚刚经历过战乱的百姓不得已的选择。
然而明代末期的市民们,已经成为了“有钱有闲”的阶层,因服饰本身便是身份的一种象征符号,由此为冲破服饰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欲冲破传统的等级束缚,于是就有了“好贵”的原始冲动,开始进行炫耀性消费。和现如今姑娘们追求奢侈品的冲动,不同的是此心理需求是当时的市民阶层期望消除阶级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当面对市民阶层不断升级的心理需求,便就又产生了“慕异”的审美趣味,百姓们追逐“水田衣”这个新奇又富于变化的特殊款式,“水田衣”的服装面料使用多样,早己不再是蕴含佛教“修身养性”思想的普通服装。“水田衣”盛行的时尚现象,这种“慕异”的审美是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此种需要拼接缝制的“水田衣”,其形状与材质均可让人们发挥其无穷的想象力,使设计不再单调统一,于是这独树一帜的服装样式广受追捧,掀起了绚烂多彩的“水田衣”狂潮。
批判与反思,样式独特的“水田衣”,在当时被不少批判它的学者们称为“服妖”:“今之衣服多喜间色……世人乃好此等间色……此之谓服妖”如。其原因有三:
第一,因为纵横交错的样式而遭到部分文人的斥责被视为不详,有文人提出“水田衣”上纵横交错形似裂开的土地,而越来越多的人穿着这种样式的服饰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第二,在制作过程中为选取合适的布料形状,从中间裁可能会破坏整匹布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谴责此衣制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三,百衲衣原为僧侣所穿,女性穿着“僧衣”,这种女着男装的行为,被视为是一种逆反阴阳的行为,这是对传统儒家衣冠思想的公然反叛,自然被儒家文人们所谴责。
笔者并不提倡服饰风尚中“好贵慕异”的价值观念明朝服饰,但它在明代中后期,所引领的社会风尚却也的确是中华服饰史上的重要篇章,且在长期封建思想的禁锢中,下层阶级仍旧敢与当权者抗争,表达自我,这赋予“水田衣”新的时代意义,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反抗与创新,自周代起,已经确立完备的衣冠制度。上千年来,符合古人服饰设计的习惯,便是选择整幅面料进行工艺制作,服装的接缝通常都是流畅的,犹如行云流水般的中国书法,衔接十分连贯,一气呵成。即便是在布料幅宽不允许的情况下,制作者也会尽量避免面料接缝的直接暴露。
而明代“水田衣”展现了它与众不同的特征,这种将分割后的布料进行拼接的服装,在中国服装史上是十分罕有的,它与之前固有的服制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是放眼整个中国服饰历史都有其创新性,其工艺身处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之中,不可能不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认识,以及它后续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还体现了平民阶层在审美理念中求新求变,拥有的创造能力与主观能动性。
“水田衣”形式的服装先是从市民阶层传播开来,进而加入到富商们务巧求新、追求奢华服饰中的行列,其风靡程度早已上至皇亲贵胄。笔者认为,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由民间的底层文化对主流的精英文化逐步影响的结果。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随着民间服饰时尚化、多元化的兴起,以标新立异为风尚,令明代服饰风格追求创新,不断变革,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服饰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历史,明代“水田衣”可以说是最为别出心裁的一种服装,给后世带来了创新性的灵感。
“水田衣”工艺的审美分析,“水田衣”突出强烈新奇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拼接方式、色彩搭配及分割图案上都表现出了其设计的偶然性,例如在布片的裁剪上不受约束,有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几何图形,还不局限于运用各种颜色或面料,随心所欲,这对于现代汉服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表现形式
(1)拼接的规律性,从形制来看,“水田衣”样式十分丰富,从笔者收集的“水田衣”图片资料来看,中国古代“水田衣”制作的面料碎片可以裁成六边形、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几何形,甚至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多边形。
前文提及初期在制作“水田衣”时注重布料的大小拼接有序,制成的衣服上面料纹样也是排列整齐有序;而“水田衣”发展到后期,服装上的分割开始出现一种无序的、不对称的拼接形式,此时设计者在制衣时不再拘泥于布料的颜色、大小与形状,而是进一步地追求不对称形式所带来的新奇美,贵妇们争相穿着此类裁制精巧的“水田衣”。
(2)有序与无序,在组合构成方面,“水田衣”图形的分割运用主要体现在有序性与无序性。
①有序性:就是将有规则形状的分割图形进行有序排列,这种“水田衣”带有一种特别的韵律感。而此类有规律性的排列可以细分为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上下交替拼接,保持图形的方向一致,此款“水田衣”统一采用长方形的布块进行裁剪,拼合方向都保持上下对应。
第二种方法,将不同方向的图形,进行有规律性地交替。为清光绪年间的色缎菱形格纹道姑帔。此款“水田衣”一致采用菱形布块进行裁剪,使用了横向和纵向交错拼合的工艺技法。虽然这两款“水田衣”的衣身被分割成数百块小布块,但是制成的衣物图案并没有让人凌乱的视觉感觉,通过制作者有规律地进行缝缀后明朝服饰,反而还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运动感。
②无序性:就是使用多种形状的布片进行缝合,分割图形没有统一性,也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拼接,这种“水田衣”的创意可能是无法估量的,表现形式别致多样,具有特殊又偶然的效果。
从工艺审美上讲,不同的裁剪形状与大小的布块,进行不规律的组合方式,会随机出不同的服饰图案,再加之多种组合面料的颜色与质感的区分,这些因素使之产生新奇独特的美感。在拼接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展开创造性,才能创作出一种极具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生活艺术品。
为笔者依据明代“水田衣”图绘制的结构分割图,可以看出此款“水田衣”没有整齐一致的拼合方向,没有整齐划一的裁剪布块,但衣服的节奏韵律却也十分和谐,奇巧随性之中带有很强的现代感和设计意味。笔者感叹这般浑然天成的创作,明代“水田衣”能在历史上掀起一股非凡的拼布浪潮,也实在是合情合理的。
色彩分析,中国色彩文化传承几千年,而“五行五色”的传统色彩理念,还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构建作用。五色观念起于帝舜时期,“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再到战国时期的五行相克理论,将白青黑赤黄五色,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创立了“五德终始说”,最后于春秋时并入正、间色结构,赋予服饰色彩象征意义。
不过至明代中后期,很多颜色都衍生出了小类,形成色系,如绿色、青色等。绿色系包括纱绿、柳绿、豆绿、葱绿等等,青色比较特殊,古时的青色包括浅蓝、深绿、靛蓝、碧、苍、葱等等,甚至还包括黑色,所以青色系也包括“蓝、翠蓝、锦蓝、月白”。
明代后期“水田衣”不仅突破礼制使用正色,印染手工业者也为利所驱,研制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颜色,使得明代中后期“水田衣”用色更加多元,为底层百姓追求时尚创造了客观条件。笔者对“水田衣”色彩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排列的规律性,明代“水田衣”色彩斑斓,不同于佛教对僧衣色彩严格的规定,也不似儿童的百家衣要求有“蓝”与“紫”这种与求子心理暗合的色彩。
“水田衣”工艺更是打破了历代传统服装使用单一面料的乏味感,各色布片所组成的色彩反差对比,使得拼布工艺服装所呈现的效果也大为不同,给人带来特别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感受。为两件材质和形制均相同的“水田衣”,当采用不同的色彩规律拼接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色彩的排序构成方面,就如上文所提及分割图形中有序性与无序性的论述同理,这里不做赘述。
(2)反复与交替,“水田衣”将色块、面料与图案按照反复、渐变、打乱和重组等多种手法,经过有规律的组合,使之形成具有节奏韵律、和谐秩序的服装美感。而反复与交替是“水田衣”工艺中最为常用的构成手法,因为人们发现将同一元素进行反复使用,可以刺激大脑皮质产生强烈的信号,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令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特殊效果。
内容首先是针对明代“水田衣”服饰风尚的流变与起因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与探究;其次是分析“水田衣”的思想内涵,最后是针对“水田衣”的工艺进行审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由于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不管是形式还是色彩方面都有独特的个性,蕴含与其它中国传统服饰不同的文化寓意。
漫漫历史长河中,“水田衣”的文化寓意在潜移默化地变更:从起初的田相衣、百衲衣到百家衣,包含着朴素修身、祈福护佑的思想内涵,再到后来明清追求奢华精致的“水田衣”,转变成了一种反抗僭越的精神表现。总体上讲,明代整体的服饰风尚,是从一个质朴到奢靡渐进的过程,其变迁具有时代发展风向标的象征作用,不但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