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广西大山深处的壮族“活化石”:黑衣壮

佚名 58 2022-11-24

在广西的壮族有很多的分支,其中有一个分支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它就是“黑衣壮”。

黑衣壮是壮族,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壮族,它是壮族族群小一个特殊的族群,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因为如此,才受到了世人的青睐。

黑衣壮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原因,许多人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为了深入了解这个壮族分支的文化与现状,走进深山,近距离接触黑衣壮人的聚居所在地,探访这个遗落在深山里的民族。

相传古时候,布嗷、布敏居住的地区山林茂密,土地肥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年。忽然遭到外来人的入侵。布嗷、布敏的首领侬老发带兵抵抗,在战争中不幸受伤。在退入密林中隐蔽时,侬老发忽然发现,一片青绿的野生蓝靛,他随手摘来一把野生蓝靛叶,捣烂敷在伤口上,果然消肿止痛,伤口很快愈合了。侬老发带兵重上战场,击退了入侵之故,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于是,侬老发便下令族人移植野蓝靛,扩大种植面积,用蓝靛染衣,本族人一律穿上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从那时起布嗷、布敏便开始种蓝靛,穿蓝靛染制的黑色衣服,黑衣壮也因此而得名。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在唐代的时候,广西曾经爆发过由黄乾耀领导的农民起义;宋代爆发了由侬智高领导的农民起义并建立了“南天黑衣壮国”。这些起义在当时有力的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统治者作出种种让步。然而,起义终于失败,统治者对起义军和他们的家族大肆绞杀,众多壮族人为逃生举家躲入深山老林,世世代代在封闭的环境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遗落在广西大山深处的壮族“活化石”:黑衣壮

黑衣壮居住高度集中,多数分布在那坡县的82个村,377个屯中壮族服饰特点,现有人口约51800余人,占当地壮族总数的33%。他们以农耕为生,种植玉米、小麦、红薯、豆类为主,居住在自建的古老木瓦结构房屋。如那坡的马独屯就是依山傍林,沿山坡建成的阶梯式排房。尽管生活比较清贫,并不十分富裕,但是他们勤劳、节俭、家庭关系和谐、社会安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壮传统文化和习俗沿袭至今,把它们完好地保留下来。

据了解,黑衣壮服饰是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特点和内涵的壮族服饰。它不但以黑为美,以黑作为穿着和民族的标记,而且在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朴素美观,别有风度。以崇尚黑色为主题的审美意识,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他们的衣裤套裙在表现美感的同时,注重生活中的实用性。妇女们所戴的双角形头巾,也是壮族服饰中罕见的。还有妇女所佩戴的银项圈,两边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壮族妇女婚嫁时的必备之物,更是黑衣壮崇拜鱼文化的遗风。

遗落在广西大山深处的壮族“活化石”:黑衣壮

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这种装束便于他们进行劳动和在山里行走,古装的男装,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上一条红布或红绸,以示驱鬼赶邪,也兼有威武神勇的气概。

妇女头巾都是一块自己纺织染成的长条黑布壮族服饰特点,戴时先围绕在头上圈,然后翻折摆布成火棱彤的图样,罩在整个头上,再把头巾的两端分别垂挂到双肩上,看上去朴素美观。同时还可以当做帽子遮荫用。他们的衣边、衣角、袖口、裙边和头巾的四边都用红布或黄布剪成小条以后镶捆上去,有的则用红、黄、蓝色丝线绣成波浪形的线条,使黑中衬出红、黄、蓝色的线条来,清雅明亮,色彩协调。再加上头发插着龙头形的假簪,颈项上带有银链或项圈,手带银圈、玉镯,耳挂珍珠耳环等,使人一看,黑中闪艳。朴素之中亦有玲珑之美,表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观。

遗落在广西大山深处的壮族“活化石”:黑衣壮

黑衣壮妇女的佩饰较多,耳环、耳坠、玉珠、项链、项圈、手镯、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来自家传或是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浮财”。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数妇女喜欢将自己的门牙镶成金色,以表示她们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

遗落在广西大山深处的壮族“活化石”:黑衣壮

现在,黑衣壮许多年轻人平时穿戴得比较随便,从原来的“全黑”过渡到“上蓝下黑白头巾”的所谓第二代服饰了。但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或有外人来做客时,他们的穿戴仍旧非常认真,服装和配饰都一丝不苟。特别是女孩子们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黑衣壮也开始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了。山外的人们,也想走进黑衣壮这个神秘的部落,去领略他们绝世的风采。如今,被誉为“壮族的活化石”的黑衣壮,正尝试着用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敲开山外的大门,走进多彩的大千世界。

上一篇: 中国古人服饰有多美?看国博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
下一篇: 红木文化小镇上演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