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髻松松挽就:从金瓶梅中的发髻,来聊一下明代的“衣冠文化”

佚名 73 2022-10-24

世人皆说《金瓶梅》少儿不宜,但在我看来,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全书看似是在写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故事,但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音乐、服饰、居室、民俗、俚语、官场等等无所不包。

据统计,全书总共100回目,光描绘服饰,或者是涉及服饰的内容就有300段,包含了簪、冠、衫、袄、裙、裤、袍、比甲、抹胸、网巾、直掇、袜、鞋,等诸多服饰。以至于有人说,一部《金瓶梅》写尽天下服饰。此言绝非虚言也!

作者尤其擅长描绘女性人物的服饰,种类齐全,样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现在研究《金瓶梅》服饰的学者,多将注意力放在了“衣”上面,而忽略了“冠”。今天,我们就从《金瓶梅》的“发髻”着手,管窥一番明朝的“衣冠文化”。

宝髻松松挽就:从金瓶梅中的发髻,来聊一下明代的“衣冠文化”

发髻掀起了中国女性的“头顶革命”

首先,在管窥“衣冠文化”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发髻”的概念。

“发髻”其实就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成的各种结(玠),是一种长发女性才有的发型。它既是“衣冠制度”的一部分,又是“俊美妆容”的一部分。

中国女性很早就开始梳发髻了,据《事物源会》,一本成书于清朝的类书记载,发髻最早起源于女娲氏,当时人们便用羊毛做绳,向后系束,或者以荆条为梭子、以竹条为簪子,挽成发髻。

这当然是一种讹传,但它至少能说明,发髻的出现,对于爱美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发髻点亮了中国女性的容颜

我们来看看,《金瓶梅》中对“发髻”的描绘:

第一回:(潘金莲)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第四回:西门庆便向头上拔下一根金头簪来,插在妇人(潘金莲)云髻上,妇人除下来袖了明代服饰,恐怕到大看见生疑。第二十一回:那西门庆把月娘一手拖进房來。灯前看见他家常穿着;大红路绸对衿祆儿,软黃裙子。头上戴着貂鼠卧兔儿,金满池娇分心,越显出他:粉妆玉琢银盆脸,蝉髻鸦鬟楚岫云。

...类似的片段,还有许多,不胜枚举。

据专家考证,缠髻儿应该是一种将头发缠绕于头顶的发型。而云髻,则是一种高髻,形似现代昆曲京剧中的发鬓扮相。至于蝉髻,又被唤作双髻,相传为魏文帝时的宫女莫琼所创,因“望之缥渺,如蝉翼然”而得名。

这里限于篇幅,仅举三例,但已经能够看出每一种发髻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自己的历史原型,可见作者兰陵笑笑生为了描写女子发型,的确是下了很大功夫研究的。

当然“发髻”也能指代头上的发饰,譬如鬒髻、宝髻、(di)髻中的髻啊。这里仅以“(di)髻”举例。

(di)髻是明代已婚女士的正装头饰,外出、家居或者会友时,都可穿戴;一般由细丝织围而成,高度是实际发髻的一半,穿戴时可以直接罩在头顶的头发上,然后再用钗簪固定。

发髻增加了中国女性端庄素雅的气韵

发髻还有明礼仪,知身份的作用。还是以(di)髻来举例。众所周知,吴月娘是西门庆的续弦,是西门家的大娘,因此如果西门家是一个官宦之家,她就能拥有西门家独一份的金丝(di)髻。

这里科普一下明朝有关(di)髻材质的规定明代服饰,明朝自洪武元年开始,便设立了森严的衣冠制度,不同等级的人在穿着服饰的时候,对式样、面料、纹饰,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穿着,否则就是僭越,就连编织(di)髻的材料,也会因为使用者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庶民戴的,一般使用人发或者棕丝织就;大户人家的家眷或者官员的小妾则使用银丝织就的;只有官员正妻才能使用金丝织就的(di)髻。

然而,没有如果,她只能和潘金莲,和其他妻妾一样,带着银丝(di)髻。

全书中为了银丝(di)髻最煞费苦心的莫过于潘金莲。在小说的第六回,因为武大的“平头百姓”身份,未亡人潘金莲只能委委屈屈地穿着白布(di)髻。书到第十一回,她成为了西门庆的五房姨太太,终于有资格佩戴银丝(di)髻了。一向视媚行的她,在戴上银丝(di)髻后,竟然也有了端庄大气的气韵。

有煞费苦心的,自然也有心态平和的。本是官宦妻妾出身的李瓶儿,本有一个金丝(di)髻,但她现在是下嫁,自然不能继续佩戴金丝(di)髻,因此,只能把它给融了,打了一份吴月娘同款的金镶玉观音满池娇分心(一种佩戴在脑后的金镶玉首饰),以维护家庭的和睦。

以上内容皆与《建业风俗记》、《三冈识略》、《云间据目抄》相互呼应,又填补了《明会要》与《明史.舆服志》的空白。可见,《金瓶梅》中叙述的晚明时期的“衣冠文化”,均相当的真实具体。

我们如今研究《金瓶梅》中的“衣冠文化”,并不是只是为了研究华美的明制汉服。更多的是为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衣冠从来就不只是衣冠,更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研究衣冠文化,就是为了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地复兴华夏衣冠。

希望我们都能从《金瓶梅》中的服饰,管窥到当时的“衣冠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孤芳自赏。

挂一漏万,是为此文。

参考资料: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孙机,《华夏衣冠》;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衣冠》;王春辉,《衣冠传统》;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春梅狐狸,《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上一篇: 男生穿衣搭配图片 总有一种你喜欢
下一篇: 「丝路云裳云上昆明民族时装周」云南昭通苗岭之秀:巧纺威信苗家绰约风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