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最反感”的女生穿搭,女生却认为很时髦,第3套很常见
147 2024-12-23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服饰是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对于撒拉族服饰的历史变迁,文献资料缺少,只能从民间流传的歌谣和一鳞半爪的史料中去了解。
元代的撒拉族服饰
元代时期,撒拉族先民初居循化时,其服饰仍保留着中亚风格和蒙古族服饰成分。男子戴卷沿羔皮帽或“达斯达尔”,脚穿半腰皮靴,身穿“袷木夹”、白长袍或白汗褂,腰系红棱布。妇女头戴赤青的缲丝头巾,身穿缝花纹贴边的蒙式长袍,其上穿长坎肩儿。
撒拉族早期的服饰为何有蒙古族服饰的成分呢?笔者认为:元初,撒拉族先民迫使离开中亚,跟随蒙古军一路走来,同餐共宿,形影不离。到达循化街子定居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与当地的蒙古族相处交往。据民间传说,撒拉族先民迁徙循化街子之前,这里已经有“马祖乎”(蒙古人),为和硕特部亲王领地,而且在县域范围内的夕昌沟口、果什滩沟口、以及崖曼、赞布乎等处,有元时屯兵的六个城堡。当时,街子地区既是蒙古人的屯兵之地,又是他们的放牧之地。因此,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对初来乍到的撒拉族影响较大,服饰也不例外。
明代的撒拉族服饰
明代,撒拉族人口渐多,服饰艺术有所改进。当时,撒拉族被征调的军事活动达19次之多,而且征战有功。据《循化志》卷五记载:正统元年“调凉州扒沙等处,剿贼有功”因而“赏狐帽,胖袄(棉袄)”。袄是汉族传统服饰,有单袄棉袄之分。为此,撒拉族服饰有汉族传统服饰遗风。与此同时,也有本地藏族服饰成分。
出征守边塞的撒拉族将士穿明代战服,撒拉族的土司、嘎最及富人穿绸缎的长袍马褂。穷人穿皮褂、马甲、长裤等,头戴裹洁、包巾等。不过,穿戴比藏族的略显短窄而做工精细。
清朝及民国的撒拉族服饰
清朝,撒拉族的服饰趋之于汉式化。不论从面料、款式、色彩等方面都比以前丰富。《循化志》卷七风俗章中有撒拉族婚丧礼服的记载为:“其财礼亦当日定议……临娶又送红梭布一对,绿梭布一对,蓝布挎料布一匹,蓝布裙料布一匹,桃红布主腰料一匹……新妇耳戴大耳环,如钩、或重至一两,头上戴银花及银冠子,身穿红绿布服或绸锻,多如汉制,脚穿布鞋,青底红身……”“孝服白布,长大如道袍,腰系白布,鞋亦以白布幔之。”俨然是汉族的丧服。18世纪中叶,撒拉族妇女的衣着为蓝色长裤,上套绿色长裙,长至脚踝,上衣则是粉红色大襟衣服,上套黑色大领宽袖长衫,上衣没膝。男子服饰为头戴花翎帽,上身内衣为白汗褡,外衣则为大领大襟长衫,两边不开衩,腰间以红布束之,系结之处在右胯,下身穿黑色裤子,脚穿黑布鞋,鞋尖上翘。
另外,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和有关图片资料得知:清朝时,撒拉族妇女喜欢用青布缠头,身穿大襟坎肩。在喜庆宴会时,她们常常披边沿有宽幅花边的披风,并穿鞋帮镶有“云”字图案和鞋尖上翘的绣花鞋。由于受汉族传统的影响,撒拉族贵族家庭中的女子也有缠足的习俗,并穿当地人所称的“屐屐鞋”,与汉族女子一样,以有一双“三寸金莲”为荣。
民国年间,伊赫瓦尼教派在循化撒拉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们提出的“遵经革俗”的主张中,其中包括革除不符合伊斯兰教规的服饰的内容,随之,在撒拉族中汉式的丧服被摒弃,“包头”改成了“盖头”。男子衣装主色调为黑、灰、蓝等冷颜色。一般情况下,妇女们的盖头有三种颜色,青年妇女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撒拉族服饰,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夹夹”(指坎肩儿)有长短之分,一般老年妇女穿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蓝色或灰色坎肩儿,年轻妇女穿红色或几种颜色搭配的坎肩儿,尤其是花色坎肩儿,使人眼花缭乱,感叹不已。中老年妇女穿圆口缉鞋,年轻妇女们则穿绣花鞋。后来,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迁,撒拉族也逐渐“入乡随俗”,中年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腰系布带,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六牙帽(六边形帽),类似于汉族的狐皮小帽。脚穿平底布鞋或“吓热亥”或麻鞋,老年人则穿白色或黑色的对门襟长衫,做礼拜时头缠长约数尺的“答斯答尔”(缠头巾),脚穿“屐窝”,手持木拐仗,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汗褂,腰系红花或绣花腰带,外套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裤脚拖地的长衣服,脚穿缀以丝穗的,鞋尖翘起上钩的姑姑鞋,年轻妇女爱穿花布衣服,常在红衣上套黑色或绿色的长坎肩儿。新娘穿绣有花卉的红色棉旗袍,脚穿绣花鞋和绣花袜子,头戴“头圭”,胸前佩带“胸护”。走起路来,凤冠闪闪发亮,“胸护”叮叮咚咚,使宴席场上的每个人禁不住驻足观看新娘。
建国后的撒拉族服饰
全国解放后,尤其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撒拉族妇女仍沿用“盖头”外,服装也有所变化。冬季服装有棉袍,羔皮坎肩儿,棉布和棉布鞋;春夏季服装有各色的汗褡儿、单层坎肩儿、单裤、单鞋、腰间挂针线包。撒拉族男子秋冬季服装有毡帽、毛线帽、火车头帽、耳套、皮袄、棉袍、棉衣、棉坎肩儿、棉裤、“劳特”鞋、棉线头巾、皮袜子等。春夏季服装有大襟衫、大襟汗褡儿、黑色坎肩儿、大裆单裤、白顶帽、遮额帽(欲称罩遮帽)、鸭舌帽、草帽、单布鞋、腰系红棱布带。
妇女讲究戴耳环、戴手镯、盘发髭,不辫发,盘后扎“头簪”(用金属等所做成的头饰),缠包头,戴花线帽。未出嫁的姑娘留辫子,不戴帽。戴头巾,喜欢穿宽袖花边对襟的各色衬衫,胸前佩带绣花“荷包”,老年人穿大裆裤撒拉族服饰,戴白顶帽,系白腰带。若逢冬季,穿皮袜子。由于撒拉族男子比较器重面饰,为此,人到中年,便开始留胡须,有的只留嘴唇上的一条“黑线”,有的把胡须剪短,有的留“山羊胡须”。除此之外,撒拉族男子喜欢在阳光下戴草帽或礼帽,戴石头镜,以防日晒和眼睛受损,撒拉族女子为了护手和掩盖缺牙,时常带手套,并镶上金牙。在发饰方面,男子在民国之前留单辫,之后不留辫子或长发,剃光头,头发稍微一长,就立即剃头。未出嫁的少女,在平时,特别注重护理面部,常在脸上擦红枣汁、蜜汁或胭脂粉。
改革开放至今,撒拉族的服饰有了质的变化,随时代的发展,服装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过去的皮袄棉袍早已淘汰,取而之代的是皮夹克,羽绒服、西服、羊毛衫等,皮鞋代取了“劳特”鞋和绣花鞋,中年男子一律是西服或休闲服,只是每逢宗教节日或礼拜时戴白顶帽外,平时穿的服装与汉族服装相拟,只能从语言上分辨而已,女子的服装花色品种更趋之于多样化,款式时髦,紧跟时代潮流,除“盖头”仍沿用之外,其它时装均穿流行装,戴金银项链、宝石耳环、钻石手表,身穿透明丝绸衫和紧身健美裤,脚穿高跟尖头皮鞋,黛眉画容,展示靓丽风姿。(文/图马建新 撒拉族服饰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