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范丨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

佚名 90 2022-10-15

纵横华媒国际推出“华夏风范”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国城市文化。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甘肃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撒拉族的人口数为人。

历史

撒拉族的族源撒拉族服饰,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从土耳其来的,一说是从哈密来的,一说是从撒马尔罕来的。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撒拉族源自中亚撒马尔罕。

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撒拉族。

信仰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之一。

饮食

撒拉族忌食猪、狗、驴、骡、马等不反刍动物肉、一切凶猛禽兽的肉、血液和自死之物。

撒拉族有一种传统特色食品叫“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逢年过节,人来客至,炸油香、馓子和鸡蛋糕,煮手抓肉,还要蒸糖包子和菜包子、烩“碗菜”,煮大米饭、装火锅。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麦茶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别具风味。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见面,互道“色兰”问安(“色兰”,阿拉伯语“和平”、“安宁”之意)。

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

服饰

在色彩上男子以白、黑色为主,忌讳红、黄色及花色繁缛的服饰。

妇女除了参加宗教仪式的场合外,则衣裤鲜艳多彩,再套上黑或紫色的坎肩,更是妩媚俊俏,颇具特色。

撒拉族的服饰大体与回族相同,区别在于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布。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六角形的黑色或白色圆帽,青年身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坎肩,戴黑色帽,穿蓝色长裤。

妇女头戴盖头,穿五颜六色的大襟衣服,套黑坎肩,喜佩耳环、手镯、戒指等金银首饰。姑娘婚后戴盖头。

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建筑

撒拉族每一户人家自成院落,称为“庄廓”。

撒拉人家在堂屋的正中墙壁上挂着用阿拉伯文书写的伊斯兰教经文中堂,表示虔诚的敬仰。

语言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撒拉语中掺杂着少量阿拉伯、波斯语借词,主要是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上的词。

由于长时期与周围汉、回、藏各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

礼节

撒拉族人一般不喝酒,不吸烟。

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入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到撒拉族人家作客,如要喝水、洗漱,须请主人代劳,切忌自己动手;吃油香、烙饼、馓子等,要先掰开再吃。

宰牛羊时,旁人忌说“杀”,应说“宰”;撒拉族人家若有人去世应说“定了”,忌说“死了”。

到清真寺参观撒拉族服饰,一般不要进入礼拜堂,若想进去,应征得教长、阿訇的同意,并要脱去鞋子;在寺内不要吸烟、唱歌或大声喧哗,更不要翻阅经典等。

民歌

撒拉族的民歌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

“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抒情民歌。

宴席曲是在喜庆日子里宴客助兴时唱的。往往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可一人唱,也可一人唱众人和。

撒拉“花儿”是撒拉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

它吸取了回族宴席曲、藏族民歌、汉族俚歌小曲的精华,再加上了撒拉语的衬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特点是音调高昂嘹亮,婉转悠扬,长于抒情。

口细(乐器)

“口细”是撒拉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乐器,为撒拉族妇女所钟爱。

含入口中靠舌尖拨动或夹在牙缝用指弹拨发音。其音量非常微弱,音符起伏,悠扬缠绵。

舞蹈

撒拉族最流行的舞蹈——四人“骆驼舞”,是撒拉族传统戏剧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内容比较完整的剧目。

一般在婚礼上由四人进行表演,其中二人翻穿羊皮袄扮骆驼,一人扮蒙古人,一人扮撒拉族祖先。

表演多在夜间月光下进行,观众围坐成一圈,参与对答,气氛热烈。

装饰

撒拉族妇女的刺绣十分精美,剪纸、窗花也是妇女的特长。

建筑艺术主要表现于礼拜寺的建筑装饰上。一般是飞檐式的古典庙宇结构,是清真寺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的结合体。

《华夏风范》平台由纵横华媒国际发起打造,致力于向全人类阐释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产、中国城市文化底蕴、中国人民精神特质、中国经济社会力量、中国智慧与自信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上一篇: 韩国知名休闲品牌服饰品牌NII入驻优购网
下一篇: 旗袍被称为中国女性国服,是中国女性最为标志性的服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