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文化,完整服饰功能的出现,服饰的造型

佚名 114 2022-10-18

每逢农闲季节,苗族男子扛上猎枪,带着猎狗,便上山打猎。妇女们也随着在山中采集野生植物,或做副食品,或做染料。苗族男子喜欢将打猎捕获的兽爪、兽齿、兽皮、鸟羽等作为服饰佩件,或做日用品饰物。这是一种显示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表现。这种审美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是对勇敢英武的自我高扬和肯定。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是由于属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层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服饰佩件

我们常常在京剧舞台上看见勇猛善战的武将,头饰往往都插上两根长雉尾。这一审美特征也出现在苗族男子头饰上。明《黔记》中曾描述过苗族“插鸡尾于巅”,“男子椎髻, 上插白鸡毛”。至今,龙里和三都的苗族男盛装,都仍盛行头插锦鸡毛或野鸡毛。从整体上去观察苗族服饰,可以看出各类苗族服饰都是那么醒目和突出;从局部图案的构成和色彩的变化来看,又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必然产物。

不仅内容少不了是山中的花鸟鱼虫,其用色习惯的独到之处,也使人联想到万紫千红的大自然之春。她们在色彩的组合搭配上不考虑图案形象的完整性,而是用不同的对比色把形体割裂开来,五彩斑斓,光怪陆离,远看是花,近看是鸟。因为色分裂而引起几何光学的视觉现象,所以产生五彩缤纷的效果,苗族叫“花绿绿”的。

苗族男子服饰特点

苗家姑娘从几岁起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逐渐从老一辈的传统中学到一套完整的配色方案:鲜红在深蓝或黑色底色上特别鲜艳夺目,玫瑰在蓝靛中显得很娇嫩,这两种艳丽的红色配以各种不同的紫色,适当点缀以淡黄、白色等对比强烈的色调,闪烁在深色蓝靛和鲜红,玫瑰色之间。接着第二层次是紫和群青,第三层次是蓝和黑,如同交响乐中浑厚沉着的大提琴。经过这样搭配,强烈对比的大红大绿,便统一在优美协调的色彩韵律中了、这是苗族特有的用色习惯,也是她们长期形成的审美意识特征。

这种用色习惯和色彩分割形体的审美意识特征,来源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特殊体验认识和民族性格的偏爱。概而述之,苗族服饰精湛的工艺和艳丽的装饰,反映了苗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意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性格美,倾注了苗家姑娘的全部心血,凝聚着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它是人类服饰艺术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挑花刺绣

在苗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在服饰不同的苗族之中,语言是有差异的,而服饰的差异越大,语言的差异也越大。比如雷山县的苗族,穿长裙与穿短裙的苗族群众,在语言上就有某些差别。这种现象,在一个省或几个省的范围看,更加突出。像台江县与威宁县的苗族,服饰完全不同,而彼此在语言上不能沟通。再如松桃县的苗族与云南文山州的苗族,服饰相差甚远苗族的服饰特点,彼此在语言上也是无法交际的。所以,有的学者提出,可以把各地的苗族语言与服饰列出对应表,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民族服饰是我们从直观上也可以说是从视觉上识别一个民族(或其中的某个支系)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而语言,则是我们从听觉上区别一个民族(或其中的某个支系)的主要特征。语言与服饰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但就某个民族,或其中的某个支系而言,它们如此地相互对应一致,这就为我们进行苗族服饰的研究分类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云南文山州的苗族

经过反复地比较、研究,我们认为,大体上按苗族方言划分,把苗族服饰分成“型”,在一个“型”内再根据各类服饰的款式与风格,又分若干式或类,这个办法是可行的。当然,也不必机械地完全以三大苗族方言为标准,硬将苗族服饰切成三个型。贵州中南部、西部苗族服饰比较繁缛,情况特殊,可以单独列型。海南省的苗族,因历史地理等原因,也可以单独列型。这样,把全国苗族服饰,分成四个或五个大型都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一个型的苗族服饰,基本上也就是一个方言区的苗族服饰,凡讲-一个方言的苗族所穿的服饰,不论其分布如何,都被列为一个型。但在参照语言的同时,还应注意服饰本身的款式、风格等工艺方面的特点。一般地说,语言的差异要略大于服饰的差异,而语言的稳定性也要比服饰的稳定性大些。就是说,讲一个次方言的苗族,在服饰上可能已分化为两三种不同的服饰;而着相同服饰的苗族之中,却极少有操两种方言的。比如惠水、清镇等地大部苗族,虽操一次方言,但服饰却有好几种。

苗族服饰工艺

如果分时都应列为一个式。而对有些苗族,似应更注意其服饰本身的款式、风格等特点,在分式时,应更灵活一些。比如贵州西北部的毕节一带(鸭池河两岸)的苗族服饰苗族的服饰特点,主要有两种,他们在语言和服饰上虽有差异,但从大体上看又比较接近,即列为一一个式就可以了。这就是宜粗不宜细的原则。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苗族迁徙十分频繁,这是形成今天苗族大杂剧小聚居的地理分布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现在各种苗族服饰交错分布的客观原因。这种现象常常使人们眼花缭乱,不知如何着手。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苗族,不论迁徙到哪里,路途多么遥远,他们大都保持着自己原来的方言。

苗族服饰款式

一般地说,也都保持着自己的原来的服饰,并不轻易改变。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主张让这种服饰“回归”到原来的居住地的型与式中去。比如,贞丰、安龙、兴仁等地,有数万人讲黔东方言的苗族,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后陆续从黔东南迁去的。其服饰依旧保留着黔东方言区服饰的特点,这无疑应划回到“黔东型”中去。而地处川黔滇方言区的黔西南的晴隆、普安等县,有几万自称为“喇叭”人的苗族,是明代由今湖南城步等地迁来的,其语言与服饰均与城步苗族大同小异,这部分苗族的服饰应划到“湘西型”中,这种不同服饰和语言的交错分布,互相杂居的状况,在一个方言区内的各县、各省则更为突出,更为普遍。在分类时,均应按语言和服饰的款式诸方面特点,反复对比、研究,尽量做到划分准确。

参考资料《中国苗族服饰文化

上一篇: 冉莹颖带娃出席活动引争议!穿抹胸衣秀丰腴身材,被怒批不得体
下一篇: 日本和服、韩国韩服、中国旗袍,还是中国最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