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服饰 从官员对乌纱帽下的责任感,看乌纱帽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佚名 77 2022-10-10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为了区别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因此规定了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的穿着打扮,比如百姓是平民身份,平时就只能穿用棉花和麻布制作的衣服,身上也不许有过度的装饰,否则就是僭越了。

而皇帝贵为天子,要穿着绫罗绸缎来彰显身份的贵重,头戴金冠、脚踏御靴,以此来显示地位的至高无上。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他们的穿着都没有太大变化,即使朝代更迭,百姓也依旧穿着简朴,皇帝依旧穿着华丽,但是处在中间的官员们,他们的服饰却在不断变化着,因为他们不仅代表着天子的威严,同时也代表着百姓的利益,因此官员的服饰是不断变化着的,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他们的帽子。

关于中国古代官员帽子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就有记载,当时的帽子材料各不相同,有貂皮帽子、鸟兽羽毛做的帽子、竹皮帽子等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帽子已经成为了国家官员的象征,

《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其中所说的“南冠”,就是中原人对楚人所带的冠帽的称呼,因为楚国地处南方,所以称楚人的帽子为“南冠”。而真正代表国家官员象征的帽子,则是晋朝时才产生的乌纱帽,民间常说:带上乌纱帽是官人,摘掉乌纱帽就是百姓。那么乌纱帽作为官员的象征,官员作为天子和百姓的“联络人”,乌纱帽下的官员,如何影响着国家和百姓呢?下文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乌纱帽的起源

乌纱帽起源于东晋时期,在隋唐有所发展,宋朝时期加以改进,及至明朝,明太祖规定文武百官上朝时要带乌纱帽,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官员的象征。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乌纱帽的起源。

晋朝服饰 从官员对乌纱帽下的责任感,看乌纱帽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1、起源于东晋与刘宋王朝

现在的人有一个认识误区:普遍都认为乌纱帽是官员特有的标志,其实不然,在晋朝乌纱帽是人人都可以戴的普通帽冠。乌纱帽最早起源于东晋成帝时期,当时东晋的首都在建康,很多来往建康做生意的人都带一种用黑色布料做成的帽子,人们称之为“乌纱帽”。

根据《晋书五行制》记载:到了晋朝末期,受玄学和复古思潮的影响,人们都穿着宽袍大袖,头戴小型冠帽,在小帽冠上加上笼巾,从冠帽到冠巾,整体都是用黑漆的细纱做成,所以也称为“漆纱笼冠”。这种冠帽带起来非常好看,风格复古潮流,也使人看起来仪态万方,于是这种乌纱帽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带着这种用黑纱做的帽子,在晋朝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群戴着乌纱帽的侍从,看起来的确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乌纱帽在晋朝迅速流行,不仅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其钟爱有加,一些北方国家也非常喜欢乌纱帽,开始争相模仿。

刘宋王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口碑不太好的王朝,一提到刘宋王朝,人们就会想起残暴的皇帝和各种皇位争夺战,但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乌纱帽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书》记载:南朝建安王刘休仁,制作了一种不同于前朝的乌纱帽,这种帽子整体是方形,顶很高,帽沿很短,整体由乌纱制成,他带着这种帽子在街头闲逛,很快引起了街头巷尾的热议,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吉祥的帽子,有些人却爱不释手,抢着购买这种风格迥异的帽子。

《隋书.礼仪志》还记载:南朝宋时除了有乌纱帽,还有白纱帽,白纱帽是皇帝才能佩戴的,帽子像卷起的荷花,帽沿下垂,有两个很长的“耳朵”。

晋朝服饰 从官员对乌纱帽下的责任感,看乌纱帽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2、完善于隋唐

隋朝统一了自晋朝以来三百多年的乱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的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为了象征皇帝和官员的权威,这一时期的乌纱帽虽然在民间还有所流行,但数量已经变少了,主要是给皇帝和大臣佩戴的。隋文帝杨坚崇尚节俭,不喜欢华丽的服饰,相传他的太子杨勇就是过于奢侈才被废为庶人。

隋文帝非常喜欢简朴的纱帽,认为这种纱帽制作出来节省经费,而且外形美观、线条流畅、十分透气,符合他节俭的天性,白居易的《夏日作》一诗中就描述随便的乌纱帽:“葛衣疎且单,纱帽轻复宽”。从中可以看出隋朝的纱帽是非常简约实用的。但是为了区分官员的等级,隋文帝还是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根据自己的等级在帽子上装饰玉块,一品为九块,到五品以次类推。唐朝时基本沿袭隋朝的乌纱帽特点,乌纱帽依然在民间流传着,而且民间百姓也可以相互赠送乌纱帽,只是乌纱帽的质量没有皇帝和官员的那么好罢了。

综上所述,乌纱帽在东晋至隋唐时期都是作为一种普通的帽饰存在的,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而乌纱帽真正代表官员的象征,则是在宋明时期。

二、宋明时期:乌纱帽与国家百姓的兴亡关系

1、宋朝:乌纱帽文化的形成时期

宋代初期的文人都是带幞头的,即幞头里边有木骨,用来固定和支撑整个帽子,外面罩上乌纱这就是宋代的乌纱帽。宋太祖赵匡胤还对乌纱帽进行了改进:宋太祖某天上朝的时候发现,在他说话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在下面窃窃私语,根本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于是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宋太祖下诏在乌纱帽的两边安插翅膀,每个都有一尺长,官员们的脑袋只要一动,皇帝就能看到他在跟别人讲话,可以治大不敬之罪,并且每个官员根据自己价格的高低装饰花纹,这样改变了隋唐以来在帽子上装饰玉而花费的大量金钱,节省了国家经费。

晋朝服饰 从官员对乌纱帽下的责任感,看乌纱帽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宋朝对于官员的要求虽然还没有明朝的那么严格,但是在宋朝,官员们已经有了对乌纱帽重要性的认识,他们其中很多人都知道他们所戴的乌纱帽对国家和百姓的意义。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也乌纱、败也乌纱”的典范。

宋代由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所以帽饰简单朴素,趋向自然,同时程朱理学中为国家民族气节而做出贡献甚至牺牲的思想,深深的感染了宋代的官员们,尤其是与程颢、朱熹齐名的学者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著名言论,更加使宋代官员坚定了对他们乌纱帽下职业的守护,纵观宋代的官员,有很多都是青史留名。

比如开封府丞相包拯,一生刚正不阿,对于犯法的皇亲国戚也毫不手软,曾经有一位贵族犯法,包拯坚持要用铡刀铡了他,但是遭到了众官员的反对,于是包拯干脆把乌纱帽摘下扔到桌子上,慷慨激昂的说:“今天宁可丢了我的乌纱帽,也要让这罪人伏法。”

北宋的丞相寇准,更是不怕丢了乌纱帽,与皇帝据理力争,甚至连口水都喷到了皇帝脸上,纵观历朝历代,敢像宋朝官员这样的“钢铁侠”,还真是屈指可数。

正因为有了这样刚正不阿的官员,把乌纱帽下的责任看的比生命还重,也敢为了正义舍去乌纱帽,宋朝虽然总体实力不是很强,却还是存在了二百余年,有宋一朝,正直的官员也比比皆是。

但是宋朝也存在着乌纱帽下的“衣冠禽兽”,宋徽宗时期的丞相童贯,他本来很聪明,帮助皇帝平定四州、攻打西夏、平定方腊,同时他还是一个大书法家,文学造诣极高,因此被宋徽宗封为宰相,掌管国家大权。可是他的乌纱帽下所隐藏的,确是一颗祸心,他口口声声说要为百姓谋福利,却为了自己的私欲,在杭州替皇帝搜刮各种书画,辅助奸臣蔡京当宰相,甚至在国家大事上,也敢指手画脚。

宋朝面临的是辽国和金国的虎视眈眈,但是三国相处多年平安无事,是因为宋朝与辽国联盟,从而制可以衡金国,童贯却听信谗言,秘密与金人商议攻打辽国,结果大败,又向金人卑躬屈膝,让金人代替宋朝攻打辽国燕京,并且用百万钱买回了燕京这座空城,向朝廷宣布这是他征战的功劳,然而这次出兵让金人看到了宋朝军队的腐朽。

次年就爆发了靖康之役,宋徽宗被金人俘虏,北宋彻底灭亡。而童贯为了提高自己乌纱帽的等级,曾经获得了烜赫一时的地位,却在北宋灭亡后被抗金将领斩杀,留下千古骂名。

可见在宋朝时期,官员们对乌纱帽的不同认知是导致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清官为了百姓和国家利益重视乌纱帽的职责,只要在职一天就为百姓和国家谋取利益晋朝服饰,为了做这些事,他们丢掉了乌纱帽也不后悔,一度实现了宋朝兴旺的局面。但是像童贯这样的奸臣,头戴乌纱帽,却干着卖国求荣的勾当,虽然最终丢了乌纱帽,也丢了一个国家,真可谓“成也乌纱、败也乌纱”。

2、明朝:乌纱帽文化的巅峰和落幕

明代官员的帽子正式称为乌纱帽,并且规定只有官员才可以戴乌纱帽,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进士和状元也可以佩戴乌纱帽。明代的乌纱帽用藤丝和麻编成帽胎,然后涂漆再裹上黑纱,帽子前高后低,左右承袭宋朝的样式晋朝服饰,各有一个翅膀,高等级的官员翅膀很窄,低等级的官员翅膀很宽,从明朝起,官员和他们的乌纱帽就与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彻底联系在一起了。

三 明朝也是真正的“成也乌纱、败也乌纱”。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实现制约百官、监察地方、规劝皇帝、以正视听等等对国家发展有利的措施,朱元璋设置了言官制度,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构成,他们的俸禄和级别都不高,却拥有很大的权力,无论是规范皇帝行为、监察各部门财政、军事情况,还是弹劾有犯罪嫌疑的官员,都是皇帝赋予他们的特权,其在官场上的作用也相当于锦衣卫。

戴着皇帝给予的乌纱帽的官员们,他们其中很多人做的事都是非常对得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的,比如著名的清官海瑞,他看到嘉靖皇帝沉迷于炼丹,长年不理朝政的现象心急如焚,直接上了一道《治安疏》给皇帝,把皇帝这些年来的荒唐举动挨个清点了一遍,而且他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因此在上奏折之前居然把棺材都准备好了,主动摘下乌纱帽请罪,嘉靖皇帝知道他这一举动后也无可奈何的说道:“他想做比干,可朕还不想当纣王”,只是把他关进了监狱,不久以后就放出来了。

另一位摘掉乌纱帽的官员,下场就比较凄惨了,他也是嘉靖朝另一个知名言官——杨继盛。嘉靖时期严嵩父子专权,杨继盛上书严嵩五十条大罪,被诬陷下狱,在狱中他的腿骨被完全打断,身上的也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为了让自己能够多活几天,他用残破的瓦片割掉身上的腐肉,见者无不动容,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向严嵩屈服,最终被斩首。这些言官的举动都印证了朱元璋对于言官的信任,他们宁肯丢掉自己的乌纱帽也要为国家和百姓争取一点利益,他们的乌纱帽下,藏的是铁骨铮铮的硬汉精神。

但是使明朝灭亡的,同样也是这群乌纱帽下的忠臣。言官制度虽好,却避免不了文人之间的相互结党,早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各种党派结合应对其它党派的现象,大多数是以言官集团为首,以同乡好友、亲戚同学为团体,在成化时期,形成了党派之间的“南北政争”,诞生了以地域关系为主的齐党、浙党、楚党等党派,这些言官之间的党派不断发展,成了灭亡明朝的“东林党”。

到了明朝后期,东林党完全沉浸于党争之中,他们所戴的乌纱帽不仅不为国家和百姓着想,甚至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利用职权从国库和百姓身上搜刮财产,养肥了地主乡绅,以至于清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悲痛的说道:“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而在明朝灭亡后,这些早已经忘记了乌纱帽所代表的意义的官员们非常开心的摘掉了象征着明朝官员形象的乌纱帽,带上了清朝官员的红璎帽,从此乌纱帽文化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结语

乌纱帽文化的发展是官员由国家和百姓意识淡泊的普通装饰品,到官员们认识到乌纱帽所赋予他们的伟大意义,而强化了他们对国家和百姓的认同感,把乌纱帽作为一个重要装饰的过程,它代表着一种政治语言,代表封建时代的官员们对乌纱帽的重视,对国家和百姓的重视,乌纱帽文化也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

乌纱帽文化最终的灭亡,不仅取决于官员们家国意识的丧失,也是因为时代的改变,淘汰了乌纱帽,以红璎帽取代了它。无论如何,乌纱帽文化都曾经是官员们为国家和百姓奋斗的见证,这种高尚的文化价值永远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被抹煞。

上一篇: 此地被西晋抛弃,却有3万百姓坚守国土,穿汉族服饰只用中原年号
下一篇: 古代美女都穿什么?令人惊艳的中国古代美女服饰进化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