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女性穿汉服只能露出头和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推进,中国女性(尤其是年轻貌美、体态姣好、身居大城市者)的着装越来越朝着性感趋势发展。
种种大胆前卫的装束,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难道是忍受了几千年性别压迫的中国女性在装束上的一次报复性反弹么?话说回来,近年来在一些风光秀丽的公园、景点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展会、展馆、非遗场所当中,不乏身着传统汉服、唐装的女性身影。
这莫不是女装复古的前兆?本篇从西周到明代的女服演变,以及明朝女性服饰特征,对服装返古这个话题做一番论述。
一.明代以前的女性服饰发展
1.女性服饰制度的建立
服饰的起源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及对身体的保护,随着人类的生产力不断提升,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也日益增强,这个时期的服饰的作用更加趋向于装饰及对图腾或神灵的崇拜。
当人类从原始的氏族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时,服饰起到了区分不同人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之作用,于是冠服制度也就此形成。我国的冠服制度的完善并最终形成是始于西周,其服饰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西周的统治者以分封制度建国,并制定出一套严谨的礼仪来规范天下,其中服饰也纳入“礼”的范畴。如天子、诸侯、大夫所着的冕服就是以“上衣下裳”,这种形式代表天和地。
而女性的衣服也有记载,《周礼·天官下》提及:“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以上这六种后服都是上下一体的长袍形式女性服饰,有别于男子的上衣下裳,体现出妇女偏重情感专一的思想。
2.女性服饰的道德化阶段
经历了东周乱世的“礼崩乐坏”的时期,服饰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有重华丽的,有重简洁的,还有崇尚自然的,各地均有不同。直到秦灭六国,兼收各国的“车旗服御”重建一套冠服制度。秦人倚重法家治国,法家讲求务实而少浮华,故秦衣特点为简单实用。
汉初服饰承袭秦风。到汉武帝时,儒生在政治上获得主导地位,使得经学兴起,朝廷对服饰制度也开始重视。
在汉朝的女性服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和作为常服的袿衣,深衣长及地,不露鞋子,衣袖有宽窄两式,领口交叠,层层递进将整个人裹得严严实实;毛衣与深衣相仿,只是领口比深衣简化;另一种是襦裙,襦裙属于上衣下裳,上襦到腰部,斜领、窄袖,裙子也是下垂到地。
襦裙穿着时只能露出头和手,而深衣和袿衣就只能露个脸。这些女服的形式反应出在中国的封建体制下,女性作为男人的私有财产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与经学占据上层政治主流的事实相应,它将服饰的精神功能与道德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女性服饰的放飞阶段
魏晋时期,两汉的经学崩溃,个性解放,玄学盛行,人们更注重气质风度,服装也趋向轻薄飘逸。
这个时期的女装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上衣渐短,衣服贴身;采用分斜襟和对襟两种领型为主,开始袒露小部分颈部和胸脯;衣袖要么宽大露前臂,要么细窄而到小臂部突然变宽;腰束围裳和丝带,将女性柔美的形象表露无遗。
南北朝时,胡汉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服饰形式也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创新多变的格局。
隋唐时期,民族呈现多元化,与周边各国经贸往来频密,促使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其服饰风格也表现出自由奔放的特点。由于女性在隋唐时代的地位大幅提升,在着装方面亦更加大胆出格。
最为时尚的窄袖襦身长仅及腰脐,领子形式就有圆、方、鸡心、翻领等十余种,领口既大又低,使胸部直接袒露于外。后来更有一字敞开领,使人肩、胸、背全部开放外露。
唐诗中就有不少关于这种着装的描写,如方干在《赠美人》中吟到:“粉胸半掩疑暗雪,醉眼斜回小样刀。”,施肩吾在《观美人》中也写道:“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
另外,唐代女性还喜欢一种被称为“明衣”的袒胸大袖衫,在唐朝以前是作为内衣使用,外面要罩礼服的。到了唐代,仕女们直接将它穿在外面。由于明衣由薄纱所制,穿起来令肌肤若隐若现,与今天的蕾丝效果相仿,非常性感。
除了性感的女装之外,唐代女子还会穿着男装和胡服,和男人一样跨马出行。这一切,都建立在男女社会地位较为接近的基础之上。五代历史较短,其女服基本与晚唐相似。
4.女性服饰再次受到礼教的束缚
宋代是中国女权的一个转折点,从宋代开始,统治阶级就以强化思想控制来从精神上奴役人民。
这个时期,朱程理学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因而宋朝时期的妇女受到封建礼教束缚是空前的,有身份地位的女子不能随意出门,不能参与社交,受到男子的绝对控制,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反映在女子服饰上也有明显的变化。
宋代的背子是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上至朝廷命妇,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穿着背子的习惯。背子的制式为对襟,对襟处不加扣系,长度一般过膝,袖口及衣服个边都有缘边,下摆非常细窄。
与以往的服饰不同,背子两侧开高衩,行走时随身飘动,任其露出内衣,十分动人。穿着背子后下身显得极为瘦小,成楔子状,增添着装者体态羸弱的感觉,这恰恰迎合了大男人强势的心理满足感。
另外在五代宫廷出现的女子缠足陋习,到了宋代社会在中上层妇女中盛行起来。这都是礼教压迫的结果。
二.明代女性服饰特点及成因探究
1.明代女性服饰风格的复古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由于国土广袤,种族混杂,使得其服饰制度也非常混乱。鉴于儒学在元代上层社会并不受重视,因而礼教对女子服饰的影响也大为减弱。
明太祖起兵推翻元朝统治后,在服饰制度领域方面提倡恢复汉族文明传统,废元朝制度,参考周汉唐宋来制定明朝服饰制度。对于上层社会的妇女服装,有分礼服和常服,其中的礼服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礼服由凤冠、霞帔、大袖衫和背子组成,凤冠霞帔造型华美,做工精良,增添着装者雍容华贵的气度。凤冠霞帔开始只能由皇家及朝廷命妇穿着,是身份地位和荣耀的象征,到后来也允许民间女子作为出嫁时的装束。
贵妇人的常服和民间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背子、比甲、裙子等等,大多数都仿宋服之旧制,由其是穿起来显得弱不禁风的背子,到了明朝也很受女士们欢迎。
明代的背子在宋人的基础上有一些改革的新样式,其中宽袖背子在衣襟上以花边装饰,从领子一直通到下摆;而窄袖背子则在袖口和领子都有花边装饰,但领子的花边只到胸前。
正是由于加上了花边装饰,原来露在外面的颈脖和手部被进一步地遮盖,使得明代的女性着装比起宋代更为保守。就连平民穿的水田衣,也采用高领遮盖的设计。穿着礼服的就更不必说了,在珠光宝气的光环之下,着装者只能露个脸。这又回到了汉服的复古风格。
2.明代女子服饰回归束缚的原因探讨
纵观西周至明朝的女装变革,在儒学兴盛的朝代,女装的风格趋向严密和尽可能减少体肤外露,将女人的形象定义为娇小柔弱、具有依赖性;反之,在儒学黯淡的时期女性着装则是热情奔放,尽显女人柔美体态女性服饰,塑造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
从两汉的经学到宋代朱程理学,再到明代承宋代之心学,儒学历经了一千多年传承和发展,然而始终不变的是通过礼教,着力为统治阶层营造一个井然的社会秩序。在这个秩序构建的过程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一直贯穿其中。
三纲五常里头提到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将男女关系与君臣关系等同。在这些思想的长期灌输之下,女子的身体容貌都成了男人的私产,要用重衣叠障,要用高墙深院阻隔,要用致畸的帛带来缠绕。古代礼教对于女性服饰的形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发现,但凡中国在多民族杂居的时代,女性着装呈现开放多变的气象;而在汉族独大并居于统治地位时,女性的着装就相对保守。
结合上一个段落,礼教主要是在汉民族中得到推崇,只要是汉民族位居中国统治者的地位,女装就会受到相应的思想束缚而趋于保守。
一旦汉民族脱离了中国统治地位而改为其他民族入主,其文化优越性和民族自信就会降低,女性服饰与其他各族的交流频度和融合深度也会得到增加,因而会更具开放性、包容性的风格。
明朝是推翻蒙古人的统治而重建的汉族皇朝,而恢复本族原有的服饰制度是汉人重拾民族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
结语
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也是能照见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从明朝女性服饰特点来分析,我们能见到一个亟待复兴的民族,也可以看到千百年的封建枷锁对女性无情的压迫。
徐静老师认为:原始人类为了突出男女性别的差异,以引起对方的好感并互相吸引,就用衣物来装饰强调,由此便有了服装。时至今日,中国女性着装体现出当今中国社会女权的平等,女性的独立与自信,以及思想的解放。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服饰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