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穿成了女排队员,短裤配长袜好活力,露出的腿让人移不开眼
118 2024-12-23
引言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发的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和融合是主流,这一时期的审美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南迁而出现胡服盛行的局而。同时,受道教、佛教以及西域的影响,清静无为、放浪形骸、洒脱不拘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特点,这些思潮在服饰上的风格体现则为清秀、空灵的特点。
服饰反映时代生活,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各种作用的影响因素下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体系,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内容,也充实了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
一、佛道及外来文化的因素
道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和服装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玄学"上面。"玄学"即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思想。其精神是崇尚自然无为,即道家思想,带来了老庄道家思想的复兴;同时,笃信名教,尊崇"三纲五常",即儒家思想。玄学也就是"道"与"儒"合一。
(图1:竹林七贤服饰)
"竹林七贤"的装束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风格,从史料中看出"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族受道家玄学影响明显,他们喜好宽松的长衫,同时敞开衫领将胸脯袒露,也有人赤足散发,梳丫髻,裹幅巾等等。穿着形式不拘一格是魏晋玄学风给服饰带来的潇洒脱俗的气质和品质。再儒道玄学的影响下还出现了许多审美概念,如"生气"、"风骨"、"风韵"、"自然"等属于审美范畴的理论。
竹林七贤当中王弼的"得意忘形",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是当时审美思想的核心,对服装的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装饰反映对旧的礼教,法度的束缚等道德思想的反抗,不但衣著宽博,而且有袒胸露脯的习俗,尤其在文人的衣著和生活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宽衣大袖"成了当时服装的主要特征。
印度佛教的传入和著名的云岗、龙门以及敦煌等石窟壁画的兴建,不仅是当时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体现,而且记录了当时的服饰盛况。例如:敦煌壁画《飞天》中袒露肚腹的衣裙和饰品都与印度、波斯、西域的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盛行,一方而国人将当时服饰风尚加于佛像身上,另一方而随着佛教而兴起的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衣服而料或边缘装饰上。
(图2:敦煌莫高窟佛教装饰)
兴起于汉朝的丝绸之路,给中西方文化交融搭建了桥梁,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活跃往来的同时,也将异域文化风情传入中原大地,为中原服装文化增光添彩。如西亚的"兽王锦"、拜占庭的"串花纹毛织物"、地中海风格的"对鸟对兽纹绮"、波斯萨珊王朝的"忍冬纹毛织物"等织绣图案,都是对其它国家与民族的装饰风格的吸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风格
魏晋审美思潮在服装审美中主要表现为男装的大袖衫、袍、禅衣、合袴、袄子、缚裤,套衣风帽等。女装的衫襦、深衣、绣领、被子、裙裤等。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褒衣博带,腰系围裳。衫与袍、禅的区别在于袍、禅有袖端收敛部位,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颜色用白色。这种宽衣大袖的流行风格上至王公,下及百姓,均爱穿戴,即使不在耕作期的农民也会穿。
合袴,即前后连档的裤子,较肥宽,袄子的式样与褶差不多,但袖子没有褶宽,衣身也没有褶长,领为交领。颜色有红、紫、黑、黄任意选择,这种服式是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并流行于汉族男子中的常服,一般富阔豪绅也比较喜爱穿用。
(图3:合袴)
缚裤即大口裤,且与"合袴"就是一种款式,大口裤由于宽肥似裳可代替礼服的长裙,为了便于行走、劳役、出征作战又可在膝下用带子系结成为缚裤。这种"广袖朱衣大口裤"的服装特点十分受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所钟爱,不仅是因为其方便实用,同时在着装更换的时候也很方便。
上穿短衣,下著宽裤,头戴风帽,外加套衣,这是北朝时期士庶男子较为流行的一种服饰,所谓"套衣",即披风。这种衣服的式样是对襟、窄袖或无袖,穿时多披在肩上,领下打结系缚,两袖为虚设,多在冬季穿著以御风寒。
南朝一般妇女的日常上身仍以衫襦为多。大致是交领右枉,腰系围裳,外系丝带,下著长裙,领袖、裙处边缘均施以彩绣,颜色多以浅淡为常见。北朝妇女则喜欢窄袖紧身的衫襦,可能是受胡服影响的结果,服装式样由上长下短变成"上俭下丰"。贵族妇女仍穿用宽袖衫襦以示尊贵地位。
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但与早期形制有了明显的差异,并形成独具风格的"衦髾"。其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像飘扬的旗帜,故曰"髾"。围裳中延伸而出的飘带称为"杆",这种飘带会随着步伐带来的清风随风飘扬,煞是可爱,成语"华带飞髾"便是形容这种情况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列女传图》中留下了可贵的视觉形象。
(图4:女性服饰中的衦髾)
绣领是装饰在领间胸前背后斜交的拟披领的服饰,在西安草场坡出土的北魏女俑服饰中,可以看到这种绣领。被子始于晋永嘉年间,流行于以后各朝,主要用于已婚妇女。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它们与唐代的晕被、宋代的霞被有许多相象之处,或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作为上衣下裳下身主流服饰,裙可谓十分流行。裙兴起于秦汉,在南北朝时期普遍流行,南北朝时期的裙多种多样,有纱罗布帛的条片拼接而成的桐裙、也有流传自西北地区的羊肠裙,此外裙的种类还有贵族妇女喜欢穿用的绛纱复裙、紫碧纱纹双裙等长裙。
南北朝时期女子的裤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带条纹的小口裤,比较窄瘦,是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的式样;另一种是比较宽阔的大口裤,女子穿裤有的也同男子一样,把裤腿上提在膝下,用丝带系缚。
(图5:顾恺之《列女传图》)
三、审美意境下的服装特点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随意、自然、动态是魏晋服装的最高审美形式。上衣下裳是中国服装的主流形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也遵循这个发展规律,通过平面设计理念来裁剪服装,将衣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侧而变化以及上下起伏的变化,忽视立体感而重视平面感是服装整体空间意境上的明显特征。
魏晋时期服装在裁剪上保留了传统的直线裁剪,与前朝相比在空间形式上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注重表现服装为人体所带来的空间占有感,而是使服装在人体运动中产生一种含蓄的动态美,使自己融于空间,与空间达到一种和谐的变化统一,这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列女传图》中的人物服装如行云流水一般,人运动的节奏通过这种拖地长裙及宽衣披带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6:洛神赋图)
而同时期西方的审美追求立体感以及空间占有感,受古希腊雅典文化的影响,西方服装由流线型向着立体化发展并逐步向雕塑般的静态美过渡。西洋服饰通过独具特色的立体式裁剪方法,空间占有感极强的视觉效果为特征,充分地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
而中国的审美追求意境与空间的兼容,追求服装整体意境,追求空间上的动态美感,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是一种有节奏的空间意识,观察事物的视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心愿改变的,可以"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是对现实的超越而不是模仿。中国传统服装宽大,少支撑点魏晋南北朝服饰,内空间随人体运动产生变化,使服装产生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的动感美。
结语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社会大动荡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损害,但另一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融合也增加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从而对服装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同时也为后世的服装文化奠定了基础。
盛唐服装的登峰造极是众所周知的,魏晋服装的柔美、随意、飘洒所知者就要少得多了,但唐代服装之所以绚丽多彩,与魏晋服装的铺垫作用是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魏晋种下的服装种子就没有盛唐结出的服装硕果。
因此,魏晋服装是中国服装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大转拆时期,研究这段服饰文化对我们现代服饰文化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而且魏晋审美思潮对今天的审美仍具有实现的指导作用,因为这种随性、洒脱的服装风格是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追求随意、自然之美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