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明代女性的妆容、服饰

佚名 147 2022-10-0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穿着打扮作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关于女性修容、化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女性的容貌并非毫无瑕疵,需要借助化妆品对面容进行修饰遮掩,通过化妆达到增益女性姿色的效果,而化妆的这一形式亦体现了女性自我的审美需要和追求。

轻描淡抹——明代女性的妆容

1.胭脂水粉

胭脂、水粉都是女性妆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化妆品,一番涂抹,使自己的面容妍丽动人,因而受到历代女子的喜爱。傅粉是古代女子化妆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有着悠久的历史。《疑耀》中记载了就有关于傅粉起源时间的讨论。

明代多以水银制粉,还有一种品质更佳的玉华花粉。《释名》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米粉作为最早的傅粉材质,制作时要选择精细的纯米,将其研碎。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其制作步骤。还有一种材料——铅粉在明代亦有使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对铅粉制作方法的说明,并且宋应星还补充说道:“揸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以铅傅面,虽能使肤色妍丽,长期使用也会令人皮肤受损。还有是用花、草等植物研制而成的粉,如南宋末年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记载的宋代流行的“玉女桃花粉”,“去风刺,滑肌肉,消瘢点,驻姿容”,由益母草、石膏粉制成。

在明代,以紫茉莉花籽制成的“珍珠粉”。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又有紫茉莉,春间下子,早开午收,一名臙脂,花可以点唇,子有白粉可以傅面。”包括前面提到的明代上乘的妆粉“玉华花粉”,可以发现明代有以花为材料制成妆粉的方式。胭脂是古代女子擦在脸上,使皮肤变得红润健康的一种化妆方式。

关于胭脂的写法在笔记中有所论述,明末张岱在其一书中认为:“纣以红蓝花汁凝作脂,以为桃花妆。盖燕国所出,故名燕脂。今写‘燕’字加‘月’,已非;甚有‘因’旁亦加‘月’者,更大谬矣。”

写“臙”与“胭”均误,应该只写作燕,但是后来则变得通用。关于胭脂的来源和名称,在张萱的《疑耀》中也有记载妆装服饰,胭脂也写作燕脂、焉支、烟支、燕支,关于其起源的讨论也较多,但不难发现,历代皆有以花作为研制胭脂的材料。

方以智《物理小识》亦有载:“肇庆山崦小花丛生,含苞可作胭脂。叶似蓝,花似蓼。”说的就是这种小花含苞未开时可以制成胭脂。从笔记记载中可知,将植物提炼加工之后制成胭脂可以增益妇人的面色,后人沿用此方法将红花染绛,作为装扮女子面容的材料之一。而在明代,制作胭脂的方法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体系。

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一书中就有“燕脂”条,对制成胭脂的材料进行归类:一种以红蓝花粉染胡粉而成,一种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一种以山榴花汁制成,一种以紫矿染锦而成,称为胡胭脂。从李时珍的记载中可以发现,由于这种“胡胭脂”既可药用也能饰面,因而在明代使用较为频繁。

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亦载:“紫粉,红色,贵重者用胡粉、银朱对和,粗者用染家红花滓汁为之。”可见不同身份的人所用粉的材质也有所不同。明代女性对于胭脂的使用方法,不尽相同,一般和粉搭配使用。有的先以粉傅面,然后在涂抹胭脂,有的将两者混合后,直接涂抹。

2.其他妆容打扮

画眉也是女子面部妆容中一个重要的步骤。

“妇女之眉最善蛊人。故从女、从眉,曰媚。眉不能语,而太白诗曰:眉语两自笑。”

画眉习俗久以有之,承袭而下,样式繁多。如春秋时期就有“蛾眉”、汉魏六朝时期的黛眉、翠眉、玄眉、赤眉、姚黄眉、朱眉等,唐时有御爱眉、远山眉、小山眉、五岳眉、新月眉、月棱眉、垂珠眉、倒晕眉、分稍眉、涵烟眉、八字眉。

在《丹铅杂录》中有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的文字记载。历代画眉样式之多,起源之广,传承至明代还有文献记载,可以推测明代女性也会使用这些有特色的眉形来修饰容貌。明代女性的妆容包括傅粉、抹胭脂、涂额黄、贴画钿、画眉、染甲等部分,还可以窥探到女性精巧的面花式样,了解明代女性使用妆容材料,也发现对明代女性修眉、画眉的修容手法的细致记载。

通过对笔记中明代女性妆容的史料的梳理,能够使我们了解到明代女性的妆容概况,其中既有对历代妆容的继承,也体现了明代女性追求妍丽的审美心态,而明代笔记中对具体的妆容的起源、形制的讨论与记载,也反映出明代女性日常生活的一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流光溢彩——明代女性的发式与饰物

除了精致的妆容外,女性亦会梳绾各式各样的发髻,并簪戴金玉珠翠制成的精美饰物,增添女子的姿色与光彩。

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中就描述了明代一种专为女性梳妆的职业——插戴婆:“曰插戴婆者,富贵大家妇女赴人筵席,金玉珠翠首饰甚多,自不能簪妆,则专雇此辈。颜色间杂,四面均匀,一首之大,几如合抱,即一插带,顷刻费钱二三钱。”

主要是在明代女性赴宴之前帮助梳绾发型、簪插首饰,从中亦可见明代女性饰物之繁多以及女性对仪容外表的重视。在明代笔记中亦有对明代女性发髻、饰物的详细记载。

1.发髻

顾起元《说略》一书中就有对历代女性发髻式样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女性丰富的发髻式样。从明代笔记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明代女性发髻包括坠马髻、螺髻、流苏髻、挑心髻、牡丹髻、鹅胆心髻、挑尖顶髻等多种式样,笔记还对发髻的具体梳绾方式以及尺寸和式样略有描述,其中所记载的明代女性发髻式样总体来看虽然不多,记载也较为零散,但亦能从中略窥明代女性发髻之风采。

较早对明代女性发髻有所记载的笔记是陆容的《菽园杂记》,作者记载了明代女性两种不同的发髻样式:“南山脚下一缸油,姐妹两个合梳头。大个做盘龙髻,小个梳做扬篮头。”两个姐妹一个梳盘龙髻,一个梳扬篮头。

“盘龙髻”又称“如意缕”,将头发绾成如盘曲之龙之状,亦有以铁丝,假发等做成盘龙状者。在《闲情偶寄》中还提到了一种发髻“蟠龙髻”,音同字异,则是一种随意而为的发髻,自然不造作,如蟠龙之势。

2.饰发之物

女性饰发之物种类繁多,包括各式精巧的簪、钗等,还有一些女性崇尚自然之美,以花饰发。李渔曾经如此定义饰物。

“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

足见饰物增益姿色与气质之功用。

3.其他饰物

女性的饰物包括头饰、手饰、颈饰、足饰等多部分。作为女性服饰中增益女性之美的一部分,在笔记中也有记载。

如《客座赘语》中介绍的饰耳之物有耳环、耳坠、耳塞三种样式: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珰”也。体现了明代女性饰物式样繁多、华美精巧的特点,也反映了明代女性独特的审美倾向,为我们勾勒明代女性的簪戴风尚提供了一些参考。

衣香鬓影——明代女性的衣裳

衣裳作为女性服饰的一部分,不仅有御寒保暖、区别身份的作用,还能凸显女性柔美纤细的体型,反映女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着装风尚。在笔记中就有许多关于明代女性服饰的记载,如王士性《广志绎》:“都人好游,妇女尤甚。”

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亦记载了清明节女性盛装出行的场面:“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载了女性需要穿白绫衫参加走桥的风俗。笔记中不仅记载了明代女性参加节庆活动的盛装打扮,还包括对明代女性衣裳的细节性描绘以及流行风尚的关注。

1.上衣、抹胸和褙子

女性上衣有衫、袄、背心等不同的式样,还包括领、襟等细小部位。从明代笔记的记载中可以发现,明代女性上衣主要有领饰、抹胸、褙子、比甲、水田衣等式样,而笔记既有对明代女性服饰形制的记载,包括纹样、色彩、材质等方面,亦有对女性流行穿着的关注与批评。

在笔记中还记载了明代女性的一种服饰——抹胸,又名袜胸,抹胸是指贴身穿的内衣,从记载中可见,抹胸在先秦时已经出现,唐代亦十分盛行。因其自后而围向前之穿法,故又名合欢襕裙。

从笔记的记载可知,在明代襕裙发展为有袖之制,因此又称为“主腰”。在明代还有一类衣服受到女性的喜爱——褙子。褙子不仅为身份显赫的女性所穿,在民间亦有女子服褙子的风尚,见于笔记的记载。洪武初年,服饰皆有定制,在《留青日札》中就记载了对明代下层人士穿褙子的规定:“乐妓则带明角、皂褙,不许同。”乐妓需要带明角冠,只能穿皂褙子,与其他女性的服饰区分开来。

总结

在崇祯年间,还有明代女性包头形制、发髻式样的变化,以及形制奇巧衣着的出现,都体现了明代女性的服饰风尚。这些生动细节的描绘恰是正史、文集中所不曾涉及的,或是记载但语焉不详的部分妆装服饰,填补了关于明代女性服饰记载的空缺,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留青日札》

《陶庵梦忆》

上一篇: 汉服成消费新蓝海 广西“95后”汉服妆发设计师与爱好“双向奔赴”
下一篇: 民族发展结硕果 延边遍开团结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