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恩风,是来秋冬报恩的么?
124 2024-12-23
王平
身着苗族服饰的少女(恩施图片库 石明义 摄)
恩施州的苗族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湘西、黔东北迁徙而来,传统服饰既有浓郁的民族性,又有鲜明的地域性。
苗族迁鄂后,受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其服饰发生了变化。解放前,恩施州苗族的服饰跟湖南城步、麻阳和川东、贵州天柱等地区的基本相同,男女穿着皆同汉族,基本上没有民族特点,或者不很明显,从外表看已很难区分是汉族还是苗族,但在个别偏僻的苗族聚居区内,仍然有苗族穿戴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据调查,恩施州苗族服饰大致如下。
苗族小孩服装大体相似,前遮羞,后遮沟,喜欢戴狗耳帽、猫耳帽和风帽等。狗耳帽,形似狗头,上有两耳,故而得名。狗耳帽正前方一般挂着十八个银菩萨,两旁挂着饰有“狮子滚绣球”的银牌,其下各挂一个响铃。银牌之上各挂一个以麒麟为图案的银制圆牌。帽尾挂一个银制挂牌。这很可能是苗族远古“盘瓠”崇拜在民族服饰中的遗存。猫耳帽,形似猫头,上有两猫耳,其他装饰与狗耳帽基本相同。这两种帽子都以青布为表,以白布(家织布)为里,以宣恩小茅坡营和苗寨两地的苗族服饰最为典型。州内其他各地的苗族小孩则喜欢戴风帽。
苗族妇女服饰以宣恩县最具有代表性。宣恩苗族妇女服饰比较讲究,一般上衣无领(后改为短领),大袖满襟。从围颈、袖头、四边都绣或镶有二至三道花边栏杆。有的在衣服外面杂以他色托肩,宽3至4寸。裤脚大而短,有二至三道花边栏杆。有的下装穿百褶裙,式样有长有短,多以稍过膝盖为宜。色彩亦各式各样,中年以上妇女多为素色苗族的服饰特点,青年妇女花色各异,常常精绣花纹图案于其上。无论老少,脚穿绣花鞋,且多有装饰。已婚妇女着高髻,并插有各种式样的银头饰。包青丝帕,帕长一丈五尺至二丈五尺,呈卧凤头饰,帕现斜折纹路,齐眉为美,并戴有各种耳环。手戴玉石或银制手钏,一至二只,颈围项圈。指戴银戒指,手持香罗帕。整个装饰绚丽美观。咸丰、利川两地的苗族服饰也很有特色。如咸丰梅坪杨姓苗族妇女喜欢穿花围腰,小村白姓苗族喜欢穿无领的琵琶衣服,头上包的帕子成人字路,且有须子。利川苗族妇女穿无领满襟的长裙和大裤脚的裤子(有栏杆花边),腰系镶有花边的围腰,头上绾的是巴巴头,用帕子。
苗家妇女喜欢戴银制装饰品。新婚女郎头插各种银花,虽不是凤冠,却也白花闪烁。银项圈上悬挂的各种装饰品,有的重达数十斤。姑娘出阁之前数年,父母就要为女儿陆续操办各种银饰品。娶亲的最大聘礼也是各种银首饰。即使是穷家小户,置不起多的,小物件也要办几件。这些银首饰主要有银花、簪子、耳环、指环、手镯和牙扦等。银花,系零星装饰品,散钉于衣裤围裙上,图案有八宝花卉、麒麟鱼龙等。耳环,系耳部装饰品,有鱼虫、花卉配之。形状有单丝环、龙头环、桃环、虫环、花环。指环,俗称戒指,系戴于指上之银环。有钻细花、吊花藤、五连环、九连环等多种。少则戴一对,多则戴四对,戴的部位在指中节上。手镯,又称臂环,有圆的,有方的,有实心的,有空心的,有扭丝的,有辫花的等一二十种。无论形状如何,戴的部位都位于指中节上。牙扦,挂于胸前右方,上端安小银圈一个,以便套挂胸扣上,中央夹制些虫、鱼、鸟、兽及植物藤草,连缀于其间,下端吊以挖耳勺、牙扦、马刀等物品。恩施州苗族的银首饰以小宗为主,很少配戴大宗的,这很可能与居住分散、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密切相关。
宣恩、建始男性苗族的服饰比较接近,也颇具代表性。一般上衣无领,右满胸(清初),没有花边,清末改为无领对襟衣(现改为矮领)。裤子短而大,无花边。有的冬天穿无腰叉裤。脚缠青色裹腿,腰系青布带,有的系扳带(情人绣的近一丈五寸宽,上有很好看的绣花,两头系有青布作腰带)。系扳带荷花,一般表示有情人或妻子。扳带绣得好坏,显示情人是否美丽和灵巧。
现在,恩施州苗族服装与当地汉族的服装已无大的差别苗族的服饰特点,戴饰物的人也很少。只是在节日和婚丧等礼仪中,部分苗族还穿苗族盛装,尤以妇女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