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上海才发现:德训鞋不兴了!满街都在穿飞跃帆布鞋,时髦洋气
149 2024-12-23
果敢族的民族特性探讨(四)
民族特性,即 。
是指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就果敢族的发展演变历史来看,果敢族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的汉族具有相同的民族特性。
鸦片战争后,英帝国逼迫清政府1897年签订滇缅边界,果敢自此成为英缅一部分。
(一)政治上
政治上,明末清初以前,果敢地区一直隶属于今云南省镇康县。
清代以降,由于清廷的逐渐衰落、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以及近代殖民侵略者地介入。
果敢地区与传统汉中原政权不断疏远,才导致了近代果敢地区或独立,或依附于外国政权。
而不论怎么发展演变,果敢地区在政治上几乎都是由果敢族把持,且大多仿效中原汉族政权的形式进行统治;且果敢地区的家族式统治也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理念密不可分。
英属缅甸旗帜,封建王朝结束后,缅甸直接进入了帝国主义统治时期
(二)经济上
经济上,在英国殖民统治者进入果敢之前,果敢地区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英国殖民者进入果敢后,教唆果敢民众种植罂粟,并走私鸦片。
现在,果敢地区的经济与中国边境地区有密切的联系,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非法毒品走私和博彩业。
果敢地区处处可见的“汉字”
(三)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上
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上,果敢族历来传承的都是汉族的传统文化。
在文化艺术上都与汉族有极大的相似性,而近代以来,受缅甸国教小乘佛教的影响,果敢地区的民众信佛教者增多。
至于语言文字,果敢地区除少数民族外,基本上都是以所谓的“果敢语”为母语。
“果敢语”是缅甸官方对果敢地区人民语言的称呼,其实就是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方言,同属于汉语。
文字就更不用说,果敢地区一直用的都是汉字,先是用繁体,繁化简以后也逐渐接受简体字。
近年来,果敢地区为努力融入缅甸主流社会,以及缅甸官方强行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汉族服饰特点,果敢地区的民众也开始学习缅语与缅文。
果敢传统服饰
(四)风俗习惯上
风俗习惯上,果敢族与中国边境地区镇康县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几乎完全相同。
无论是饮食、服饰还是婚姻丧葬、节庆禁忌,都无一不与镇康县的相同,且有些关于封建迷信,或是极为传统的习俗,都比镇康县要传承地好。
近年来,随着果敢族不断在与缅族等其他缅甸少数民族交流与融合,其风俗习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穿“隆基”(缅族传统服饰)、吃缅味、用缅货等,但其主体风俗习惯还是与汉族的相同。
1960年10月1日汉族服饰特点,周恩来和吴努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
(五)心理素质上
心理素质上,我认为这是最难体现果敢族民族特性的一点,也是果敢族自我最矛盾的部分。
明末清初之时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对自我的认同可能是明朝或清朝人;
1948年果敢加入缅甸联邦之后,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出于政治需要,可能会自称是缅甸人;
而在接受缅甸政府一系列不公的对待后,再加上1962年中缅划界果敢被划入缅甸,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对自我的认同不会是缅甸人,更不会是中国人;
随着长期的独立以及等不到应有的缅甸公民的权利,这时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对自我的认同已趋向于“果敢人”或“汉人”(区别于当地的少数民族,而不是中国的汉族)。
(六)认知混乱的原因
产生果敢地区的汉族对自我认同的混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果敢地区的汉族长期与中国的汉族分隔,政治联系与文化交往逐渐减弱。
致使果敢地区的汉族的主体身份得不到强化,因而果敢地区华人的汉民族认同逐渐被弱化。
《彬龙协议》
(二)
缅甸政府在建国后没有按照《彬龙协议》来履行相关的职责,没有给予果敢地区的民众缅甸公民的权利。
反而加强了其“大缅族主义”,促使果敢地区的华人无法产生对缅甸的国家认同。
(三)
果敢地区在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没有对果敢地区进行有效地管控。
致使果敢地区独立自治的时间过长,果敢人民对自身的认同较趋向于独立。
文案 | 立夏(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