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 我眼中的辽中文化

佚名 109 2022-10-02

代表辽中文化有哪些主要方面呢?

1、评剧表演艺术:评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仅次于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唱词浅显易懂,唱腔优美,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在我县也广为流传。有些人是听着评剧或唱着评剧长大的,是根植在辽中人民群众骨子里的文化。早在50年代我县就成立了评剧团,排演了许多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的剧目。尤其是在70年代初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婷来我县走“五七”道路,在她们的指导下,我县评剧艺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满族服饰,同时也为辽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评剧演员:李维鲁、李赤、徐素芬、白传礼、赵艳霞、徐洪生、于会轩、郭春林、李唤羽、窦晓春、袁丽娜、山雪霁、杜丽华、李萍、沈启昌、王青、程玉琴等,他们为传承和发展辽中评剧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80年代末评剧团改革为艺术多元的“沈阳市辽河艺术团”。共排出了100多台弘扬主旋律的剧目,比较有影响的剧目有:话剧《魂归黑土》荣获市第三届艺术节铜玫瑰奖;话剧《孔繁森》在全国部分省市巡演;话剧《白色的罪恶》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话剧《谢荣策》、评剧《大棚会》和综合晚会《廉政之声》等深受全县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1997年艺术团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并受原国务委员李铁映和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副部长李源潮接见。同年3月14日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辽河艺术团名扬辽河”的文章。2008年剧团转企后“沈阳近海艺术团”(因原名被其它剧团抢注,故用现名)与其它院团合作排演了大型话剧《潘作良》,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演出,深受各地观众的好评。

满族服饰 我眼中的辽中文化

现在,我县的评剧艺术事业由于多种原因,几乎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政府与民间及评剧爱好者都应肩负起传承和发展我县评剧艺术的责任,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门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二人转民间艺术:二人转是中国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等腔调。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二人转艺人们对传统的二人转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增加了许多搞笑的花样,特别是在赵本山民间艺术现象的影响下,二人转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全县大约有十几支二人转戏班,演出也比较火爆,特别是在春节、庆典开业等活动都要请上二人转艺人进行演出,因此在城乡有着广阔的演出市场。

3、高跷(秧歌)民间艺术: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舞蹈的一种,因舞蹈时用双脚踩踏木制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据历史专家考证,尧舜时期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祀中踩着高跷拟鹤跳舞。现在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它舞姿雄健、欢腾奔放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我国东北地区盛行的高跷是以辽南海城高跷最为盛名,早在1900年海城牛庄高跷给奉系军阀张作霖表演过。受其影响,我县的高跷也较有名气,主要分布在县南于家房、朱家房、老观坨、肖寨门等乡村,其它各乡村均以地秧歌居多。近年来,我县老观坨的高跷较为活跃。现在人们已把秧歌与健身活动溶入在一起,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4、满族风情民俗艺术:满族旧称满州人,也称满民,旗人等,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一千多万,辽宁有550多万。我县有26674人,主要分布在黄旗堡等12个村,据悉拟成立辽中县满族联谊会。毛泽东主席说过:“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满族与其它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满族的灿烂文化,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演进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那些反映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满族文化,表达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满族服饰文化、婚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渔猎文化、祭祀文化、礼仪文化等都有着与其它民族不同的内涵与特征。满族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满族服饰,一定会发挥她独具特色的历史作用。

满族服饰 我眼中的辽中文化

赵雨棠

满族服饰 我眼中的辽中文化

上一篇: 从长衫看中国女性服饰文化变迁
下一篇: 嘉曼服饰IPO隐忧:代工厂频变,研发不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