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左小青美到!卡其风衣配白衬衣优雅时髦,八字刘海美过宋慧乔
189 2024-12-22
光明日报记者 吕 慎 陈冠合
有人说:苗族的历史就穿在身上。由于没有文字,服饰上的刺绣就成为苗族同胞传承文化的载体。从创世神话到英雄史诗,从山川河流到草木畜禽女性服饰,从历史到生活,苗绣就是一部苗族的百科全书。
“从记事起,我就看着妈妈做箐苗刺绣。”苗族妇女路银飞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黔铭露苗族刺绣传承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苗族服饰市级非遗传承人。从6岁开始,她就跟着母亲学苗绣。箐苗是纳雍县苗族四个支系中人口最少的一支,以高山箐林为居住地,是一个“遗落在深山箐林里的民族”。他们以针当笔、用线为墨,把迁徙的记忆绣在衣裙上。
纳雍县猪场乡弯子村丽多姿刺绣车间,苗家绣娘杨丽(左)认真传授技艺。纳雍县委宣传部供图
路银飞介绍说,箐苗刺绣手法有数纱绣、剪纸绣、编织绣、蜡染绣、拼贴绣、卷纱绣、滚绣、盘绣等,包含了具有图腾含义的“族徽”式动物图案,如牛、龙、凤、鱼等,每种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我有信心把我们箐苗文化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如今利用公司的平台,路银飞把寨子里的苗族妇女组织起来,制作苗绣文创产品,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入。
纳雍县弯子村苗家绣娘绘制的苗绣蜡画《苗岭飞凤》。纳雍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苗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毕节市积极鼓励传承人采取家庭式、师带徒、建工坊等方式开展苗族刺绣、蜡染技艺传承。全市有市级以上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14人,每人每年补助传承经费5000元,还有不定期的各级非遗专项经费支持苗绣发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天的特色苗族刺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毕节市有近百万苗族同胞,他们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推动乡村振兴,在这里,以苗绣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织金县苗族蜡染刺绣传承人蔡群制作的马尾绣作品《凤戏牡丹》。陈梅摄/光明图片
腊月时节,年味渐浓,毕节黔西化屋村的苗绣商店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琳琅满目;扶贫车间里工人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
车间负责人尤华忠说:“这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必须要做大做强。2021年,扶贫车间共接到苗族服饰订单1000多套,产值近3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的苗绣生产车间,投产后生产能力将大幅提升。我们还与广州花都区的一家服装生产企业合作,探索将苗绣元素融入时尚服饰里,让苗绣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
毕节一带常见的苗族刺绣平绣花草纹作品。陈梅摄/光明图片
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小妥倮苗寨里,绣娘们三五成群,或围坐交流,或散坐刺绣。苗绣非遗传承人蔡群正走家串户,一边指点绣娘的针法,一边接打电话洽谈订单。她创办的蔡群苗族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刚刚顺利签下了一张500万元的订单。
谈起自己的苗绣事业,蔡群非常兴奋。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春节前夕在贵州考察时曾为苗绣点赞: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绣娘们都备受鼓舞,信心大增。如今她们的苗绣产品不仅俏销周边县、市,更远销上海、广东以及海外市场。“我们祖辈传下来的这手艺很值钱!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女儿将来也要学习传承苗绣!”蔡群说。
黔西市红林彝族苗族乡渔塘社区的苗族妇女在刺绣作坊里查看上架出售的刺绣成品。周训超摄/光明图片
目前,小妥倮苗寨绣娘们一个月平均能拿到4000元左右,旺季活多时,年轻手巧的绣娘们拿1万元也不新鲜。
在2021年深圳文博会上,毕节市以“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为主题建起了展馆,苗绣等民族文创产品受到参展者的喜爱和关注。毕节市黔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敏介绍说,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绣做工精细、工艺复杂,并以构图美观、浓厚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色彩而闻名于世,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
村民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刺绣。史开心摄/光明图片
2021年,黔西还加大了苗族传统服饰产业扶持力度,多渠道扶持苗绣等“非遗”传承人创办苗族传统服饰生产车间,引进缝纫机、电脑绣花机等设备女性服饰,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传统苗绣焕发勃勃生机。目前,已在新仁、红林、林泉等乡镇创办了33个苗族传统服饰生产车间,订单产品线上线下销往省内外市场,成为当地苗族村民增收致富的文化产业。
据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已在苗族人口聚居的乡镇,将苗绣等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外实践活动,定期安排传承人进行集中授课。鼓励苗族家庭,从小教育子女热爱苗族文化,把苗族刺绣、蜡染作为必备技艺。他们还在苗绣产业发展好的村寨建立苗族刺绣非遗展示馆,设置体验区、销售区,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同时,运用网络直播等方式,让更多的年轻消费者认识苗绣这一贵州大山里的文化精品。
身穿箐苗刺绣服饰的苗族妇女。纳雍县委宣传部供图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30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