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艺人 他们正在专注解读生活美学

147小编 78 2025-01-12

在这一期里,我们推出《新手艺人》的封面故事,既是在这个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向“手艺”这种改善人与环境关系的最基本的方式致敬,更是向人的执着精神致敬——追逐潮流是轻而易举之事,但对潮流的过分追逐却往往是浪费生命。

关于手艺与匠心的话题,已经热门了好几年。其背后所指,其实是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浮躁状态,而其根源,却是专业精神与极致追求在诸多领域的缺失。这样的状态影响着人们的思考与行为,不仅炮制出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也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不安全感。在传统社会,匠人精神是专业态度与极致追求的体现,这种精神也延续至包括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现代社会,成为现代企业与现代制度的一种保障。而本期封面故事的编辑曲炜则对此有非常感性的认识:“曾经有些日本手工艺界的老师,对我说过一些让我觉得值得借鉴的话。东京的桃居,可以说是最早开始经营个人手工作者制作的生活器物的店铺,广濑店主说他开始店铺的原因,是因为适逢日本泡沫经济结束,大家都把注意力从外在的名牌,转移到了自己每日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细观之下,大家发现自己的审美各有不同,于是便开始寻找最与自己生活搭调的生活器物来,从而促进了全日本个人手工作者的发展。”由此可见,对于手工艺制品的需求,其实根源于个性消费的需求,而个性消费建立在社会的多元审美结构之上。

我们发掘出一批默默坚持的中国“新手艺人”。我们对于手艺人的定义,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陶艺、木作等范围,而是将现代的标识、设计亦纳入其中——只要你从头至尾地专注把握着一个事物的进程,你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那你就是一位新手艺人。新手艺人有着宽阔的心胸和眼界,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对于生活美学的独特解读,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各自的方式,将心中的美,最终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

海弟:表里如一的木头人

经过多年的木料鉴定学习,海弟收集了很多的各种木料,希望有一天能够做一个专门的木料标本手册

今年 12 月,海弟的木作品牌“里白”举行了第一次个展,这个腼腆的男生,终于将他与木头之间十几年的交往,用实体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说起海弟和木头的结缘,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大学时候他念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就去了进出口品检验实验室,专门检验各种食品。大学的时候,他就很爱和艺术生一起玩,所以对于艺术和设计都很有兴趣。他一边工作,还一边念了三年的相关课程。检验试验室里不仅有食物检验部门,也有陶瓷、金属等等各个门类,很多海外设计师的作品也可以有机会看到。海弟一直想着哪一天自己也能做一些作品出来,于是便尝试了各种材料,最终,还是选定了木头。“我发现自己对于木头是最有情感的,因为小时候就用木头做过弹弓等玩具。这样想来,我的人生就好像是用木头串联起来的一样。”

实验室里有一个轻工实验室,专门进行有关木材的各方面的检验,当时有一个很厉害的老师,经常被请来做鉴定。因为木料进口时,如果是贵重木料,税收就会很高,所以经常会有进口商把贵重木料放在便宜木料里,蒙混过关。当选定了要用木头来创作作品后,他发现其实自己对于木头这样的东西一窍不通,所以就决定拜师学习木料鉴定,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海弟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向老师说起要跟随他学木料鉴定的时候,老师惊呆了的表情,“现在没有什么年轻人要学这个的啊,甚至连兴趣都没有,你学来干吗?”在这个 80 多岁的老木料鉴定师放满了木料标本的家里,他一学就学了四五年。老师曾经做过几年的木匠,所以在教木材鉴定的同时,也会把具体操作中的各种知识也一并教授给海弟。甚至还有木料背后的民俗故事,这些都和木材的运用联系在一起。比如说铁樟木,在南方就会用来做龙舟,这种木材不仅坚硬而且有弹性,所以龙舟在水面上滑行的时候就不会断裂。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细节的东西,但是作为口口相传的经验,人们就知道这些木料应该怎么用法。樟木做箱子,可以防虫。在老师的教授中,海弟愈发地觉得,只有了解了木头的根本,才能够运用木头去实际做些东西。“木头里的细胞结构,甚至可以影响你的设计理念,它会告诉你你在寻找的东西。”

各种木材构建都很好看

各种木料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制作器物时需要依据特性而设计

在学习木料鉴定的同时,海弟还特意每周末去佛山学习木工手艺。同时收集了很多老木头的部件,榫卯结构等。当时他在广州住的房子也不大,却囤满了各种别人看似破烂的木料。长久以来,各种关于木头的学习交织在一起,直到去年,他才正式辞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我终于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就是要做一个从木料到工艺,都能够自己掌握,能够体现自己想法的木作品牌。”

八角柜的榫卯结构

很多木工工具也是海弟自己琢磨制造的

海弟做东西很慢,不仅是因为每一个步骤都反复考量,也因为在每一个器物家具完成后,他都会将其放置使用三个月到半年,去测试木料的变形程度、使用便利性等各种后期的细节。他所有的作品都选用缅甸柚木为原料,这种木料不仅含水量适中,软硬程度平衡优良,而且防水,木纹也很美,是制作家具器物的好材料。但是,也因为如此,这种柚木在原材料的阶段,就价格不菲。海弟从木料选择、烘干、设计、制作等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能控制良好。木料的含水量要达到 12% 左右,这样无论去北方还是南方,家具器物都会很稳定,不会开裂或过度发胀。工作室里还有一个他从广州请来的木工老师傅,两个人一边商量一边做,老师傅经常会为海弟着急,因为这么考究的做法,实在是效率不高。但是比起自己画图纸,然后外包给加工厂生产,海弟还是觉得这样最好,“慢慢做,发现什么问题就可以马上现场改”。

在他的作品中,榫卯结构可以说是最为出彩的,八角柜的粽角榫甚至连顶端的尖角都做成了平的,以防止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磕碰。而榫卯,也应该是最体现“里白”这个名字的,因为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切割和粘合,也可以做出相同的外观效果。隐形的内榫卯结构根本从表面看不见。但是即使看不见,也要做到表里如一,这便是海弟追求的东西。

在问及海弟从去年开设工作室到现在这段时间的成长,他提到了现代化的机械,“虽然我工作室里的现有机器都属于辅助手动的类别,但是我觉得,如果要做好东西,还是需要科技手段的。这样,就可以在木材处理、榫卯切割上做得更好。这并不是说,你用了机器,就不是手工的。现在有个误区,就是只有纯手工的才是好的,但是,从一棵树木的砍伐到最后成为家具,其中绝对是用到机器帮助的。手工艺也好,现代化生产也好,其实最终体现的都是人的理念。手工凿的榫头,合起来之后,缝隙很大的。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材料,美的材料,做出符合自己想法的东西,才能够真正地把木头原本的生命力和意义给展示出来。”

汪浩:不惑的眼界

深色釉的茶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油润而有质感

在业界,大家都叫汪浩为汪老师,不仅因为他斯斯文文的很像老师,也因为他从中国美院工业设计系毕业后,真的做过几年老师。由于觉得自己能够教授给学生的东西已经倾囊而出,也对于长期不接触新东西而存有危机感,他放弃了学校老师这个稳定的工作,和老同学裘航一起成立了设计工作室。他觉得,设计其实并不是一个很狭隘的东西,可以融会贯通于很多的行业之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于是,他从产品设计做到了室内设计,做过了不少的领域。三年前,他工作室又将设计从抽象做回了具象,有了“不惑”这个陶瓷器物品牌。

说起“不惑”,其实还要从汪浩的大学时代说起。中国美院要分大系,于是就把陶艺和工业设计这两个人数比较少的学院放在了一起。机缘巧合,汪浩在学校很多的选修课也都是陶艺,所以对于陶瓷制作的流程和细节都了解了不少。由于杭州人有大家一起喝茶聊天的习惯,大家便都对茶具有些研究,于是三年前,仅仅抱着做做看的心态,汪浩和裘航开始了陶瓷器物烧制。刚开始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设想,凭感觉的成分很多。而且,在材质和器形上,都比较偏传统。出品的第一款茶壶是属于汝窑的汝瓷材质,他们在传统工艺上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因为传统汝窑比较偏青色,不太容易和现代生活氛围搭配,于是他们把天青的颜色,做得偏白了一些。这种釉料是和中国台湾的师傅沟通配合,一起做出来的。汪浩觉得他们在传统技艺方面很强,又受到了日本等地陶瓷体系的影响,所以他们对于釉料等细节抱有十分开放性的态度。三年来,“不惑”的产品主力也只有四款茶壶,其他还有一些配套的茶杯等。做得很慢,因为在传统原料和现代的器形之间的磨合,需要很久的时间。比如说,用不同的泥土和釉药去尝试做一个新器形,前后往往需要半年以上。烧制成形后,自己还需要使用两三个月,观察器物接下来的成长和变化。获得这些经验后,再重新返回到烧制的过程中,才能够做出既有自己个性,又稳定的器物来。而且,陶瓷器物烧制过程中的偶然性很大,为了保证质量的稳定,又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与“不惑”同时进行的,便是汪浩的展厅,位于东信创业园区内的新展厅“元白”新近开幕。这个空间原本是老厂房仓库,层高很高,于是汪浩搭建了一个新的二层空间出来。这个空间的主题是“建筑中的建筑”,一楼中间位置,他们用铁板和两堵老墙,围出了一个中庭。二楼也有一个中庭,由一楼延伸出来。中庭具有储物以及盥洗等新的功能。这就是大空间中的小建筑,就像是具有功能性的盒子。此外,他们尽量保留了老墙壁,经历了数十年岁月的墙体,可以看到多次的修补痕迹,为了不让它继续剥落,他们特意上了透明的乳胶漆固定。整个空间中没有过度炫目的东西,以保证尽量不影响产品的陈列。有趣的是,这个厂区里松鼠很多,经常会在梁上看到它们。走在路上,很多时候还遇到松鼠扔下的小果子。

元白的空间,在加减法上做得十分平衡,同时,在新旧材料的搭配上也很得当。空间兼具视觉性和功能性的同时,对于展出的器物,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这个空间是杭州滨江区展区的发展和延伸,由于自己的喜好和自己在做的器物,所以汪浩对于日本等海外的手工器物十分感兴趣,于是本着收集和让更多人能够看到的想法,干脆便做起了生活器物的展厅。前些日子,他们甚至还请到了日本著名生活器物品牌 Gallery Utsuwanote 的主理人松本武明一起举办了“日本十六人手工器物精选展”,其中小野哲平、熊谷幸治的作品也都可以观赏到。“我们是这么一个传统的制陶制瓷的国家,但是很多专业学生,其实比起爱好者来说都想法落后。学习是需要一个宽阔的眼界的。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看到更多不同的东西。”

问及关于“不惑”接下来的发展,汪浩表示不仅会做茶器这一块,也会做一些其他的器物,因为他慢慢发现,茶器其实涵盖的不仅仅是喝茶这件简单的事情,而且是关乎一种完整的生活的。因此,相关的生活用品也是他们接下来想做的。而且,制作工艺以及作品的呈现方式,也都会不同。“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科技,就觉得和手工制品是相悖的,其实并非如此。这是一个过于非黑即白的想法。我们从保护民艺的角度来说,如果技术是用在保护和推动民艺发展之上的,融入生活中,那么就是一件好事,并不需要排斥。技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做器物原形的时候,会利用三维建模、泥塑塑性等各种手段,以求把器形做到完美。其实日本很多陶艺家,都会借助模具,但是他们用模具的原因并不是要大量生产,而是以此做出自己的风格。例如井山三希子和安藤雅信。不同的制作方式,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要相辅相成,才能做得更好。我们并不想做成一个很商业的品牌。你想,这么小的一个陶艺品牌,要做到千家万户都用,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也不是我们希望想要达成的。这是一个我们自己乐在其中的事情,也许我们会做一个新的空间,基于对于现在所看所想的理解。学一门技艺,无论是设计还是艺术,如果你不能感到自己享受于其中,那么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陈飞波:设计也是手艺

陈飞波在做设计的同时,对于木材和金属的研究也十分钻研

陈飞波在杭州滨江的工作室是一整栋别墅楼,从入门处的会客室、产品展示厅到楼上的工作区域,无论在功能划分上还是各式细节上,处处都很有看点。服装设计学院毕业的陈飞波,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做了十几年的平面设计。当他发现平面设计已经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希望用更大体量、更有体验感、能够和更多的人发生关系的设计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空间设计也成为了他工作的一部分。他对于木材和金属的喜爱以及研究,持续了很多年,同时,由于空间设计中需要很多家具或者相关的装饰配置,所以在 2010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师家具品牌触感空间 Touchfeeling。“平面设计比较容易受到客户影响。产品的话,从 0 到 10,自己都可以把控。我希望我的家具就像我自己一样,我处于某一个阶段,那么家具就如实地把这个阶段体现出来。”

陈飞波是一个严肃却对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充满兴趣的人。很多事情的研究,他都会提早去做,比如说木料和金属的材料特性以及加工方法,便是他一早就花了心思在学习的。这些有提前量的学习,对于他之后的工作,总是会起到不少的帮助。“我希望我自己设计的空间是有唯一性的,是有别于其他的,所以无论是灯具还是家具,都是需要注意到的细节。”他曾经和专门制作陶瓷器物的耳语工作室合作,制作了一款特别的水泥灯,这款灯基本上都用在他自己的项目或者朋友的项目里,这些原创的东西让他的作品总是显示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性。 “如果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工艺或者材料,我就会尝试。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但是我觉得这个是必须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空间变得不那么平庸,变得好玩起来。我们自己一直玩得很开心,一直努力接受各种新的思想。所以也希望这种想法能够传达出来。”

位于杭州滨江的工作室,在各个细节上都很值得一看,陈飞波自己的作品和收集的物件,在整个空间中融合得颇为出色

因为这样的思考方式,所以陈飞波做过很多特别的项目,比如说他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承包过一个小的农场,尝试去做自给自足的运营。又比如说他和电商合作。“很多东西如果你不去参加,你就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比如说电商,每一个产量单据之后的奥妙也不少。数据是理性的,设计师是感性的,但是如能够看到设计将销量的理性数据改变的话,就很有趣。我不能说我自己懂多少,我只能说我自己很愿意去经历,无论失败与否。事情没有亲自做过,就不会有很好的体验。”

在自己的家具品牌开发中,陈飞波虽然没有亲手切割木材制作,但是他也如同一个手艺人一样。每一款家具正式出品之前,都会修改很多次。一般他会先自己用,然后给同事和朋友用,听取各方意见。比如说餐边柜,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爱喝酒的爱喝茶的,哪一些是作为储藏用的,哪一些是展示出来的,都经过深思熟虑。他觉得,他自己的设计风格是在做家具的这几年才逐渐显露出来的,因为家具显示了他的审美和喜好,比如硬朗、结实,长久可以使用的设计样式。不过他也时刻提醒自己,为了避免这些家具在多年后可能会显得生硬和无趣。所以要经常和其他的设计师合作,以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近日,他位于莫干山的山水谈酒店项目即将开业。在这个项目中,陈飞波对于建筑、室内、空间交互、服务等各个领域的设计和掌控又得以在新的层面上进行了体现。“很多人觉得手艺人可能就是指亲手去做一个东西,周而复始地固定研究同一种东西的人。其实设计师也是,我可能就偏向于这一类,我会在一件事情的深度上去研究,同时也会保证开放性的兴趣爱好。”

老毛:标识的力量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标识是一个起步很晚的行业。对于商铺来说,符合店家气质和DNA的标识,其实非常有意义

老毛是个很有趣的人,出门从不带名片,如果有人问起他是做什么的,他会说“标识”,如果对方没有听懂,他也就笑笑说,“你就叫我老毛就好了。”在5年前接收匠天这个制作标识的公司之前,他在服装相关行业里工作了 16 年,从老师到外企员工,可以说把整个行业给摸了个遍。甚至,他还出了一本关于服装理单和报单的大学教程,颇为厉害。刚刚接手匠天的时候,他对于标识这个行业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我就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比如说扫地,其实,每天在厂房里扫地,也是可以扫出一些东西的”。

整个中国的标识业界,相对于海外来说,都起步得很晚。所以大家对于标识这个东西,总也不是很明白,也没有很明了标识的作用有多大。直到在不认识的地铁沿线上按着指示牌总也找不到路,才意识到标识有多么重要。除去公共空间中的指示标识以外,各种店铺的招牌等等,也是标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老毛做的便是这一块的内容。

在匠天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有机会参加了海外的标识展会,当时日本最厉害的标识公司的摊位就在正对面,让他受了很大的激励。日本的标识,可以说在设计性和功能性上都是十分领先的。近几年,老毛每年都组织同事去日本旅游,就算是玩,也能自然而然地开眼界,明白标识原来可以做得这么厉害。“毕竟这个行业内的人,原本可能都是从切割塑胶板做起来的师傅,技术和人品都很好,但是如果不让他们亲眼看到,亲自感受到好的标识,那么他们不会意识到差距。”

老毛的茶空间“静物”,不仅有传统日式茶室,也有着现代舒适的饮茶空间

老毛毕业于服装设计专业,他觉得,有关于设计的审美,其实都是相通的。设计这行,是能粗能细的,即使是服装设计师,也会对空间有所明了。所以在把握企业管理等内容之外,老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掌握视觉审美。每一个店铺空间,都有自己的气质和 DNA,为了符合空间,需要怎样调性的标识,字体是怎样的,发光与否,如果发光的话,那么灯光的照射方向和颜色,都需要掌控。除了视觉以外,对于各种新材料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甚至现在还在研究如何利用手机以及网络对标识进行操控等。店铺的标识,是很有价值体现的。它可以呈现出从业者以及设计师的理念,通过店铺标识的材料、工艺设计、字体、属性等。“标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做好了放在那里就结束了的东西。”现在,匠天只接收店铺标识的订单。老毛觉得,只有从小的领域来做,才能做好。他经常会回绝一些想要比价或者是理念不符的订单。“能够拒绝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但是决绝的背后,必须也还有属于你的特别的东西。那么你在决绝之后,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别人,你究竟是做什么的。”

由于标识和很多细节都会有关联,所以老毛不仅自己设计,也积极地参与科技开发。“标识色温的冷暖关系是和品牌的气质有密切联系的。,比如说钟表的店铺,如果有一个很暖的白光,就很怪,如果你的发光模组是问第三方购买的,那么就无法解决很细致的问题。所以几年前开始,我们就研发了四个批次的白光,从6500k到3800k,现在已经在研究 3200k。”

今年初,匠天举办了 10 周年成果展。近两年时间里,老毛自我沉淀出来一些想法。“这些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我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在整个行业中普及起来。然后大家可以往更高的方向走。中国有很多行业,也许会因为潮流而起落,但是我愿意做一直留下来的人。”

成果展的同时,老毛还特地请了各界的设计师和匠人们一起举办了一场关于匠心的展览。如何将一个小的东西,长久细致地持续做下去,应该就是老毛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成果。

除了展览以外,今年,老毛和朋友们一起设计和运营的茶空间“静物”也静悄悄地开张了。两层的建筑物内,不仅有纯日式的经典茶室,也有现代舒适的饮茶空间,很是惬意。

“茶真的可以对人有一种稳定而安静的力量。在喝完茶后,收拾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这种在仪式之后,将一切都归位的感觉,对于我很有影响。我在性格上有些两面性,安静的部分也有,激进的部分也有。茶可以让我更好地对于自我以及工作进行掌控。”

戚柏军:红帮裁缝

每一件按照红帮裁缝的传统手艺定制的西装,需要经过35天之久。无论是布料、针线还是打版,都十分考究

说起宁波,除了海鲜以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产业,就是服装。“红帮裁缝”在当地名气很大,红帮的传统手工缝制技艺,也被国家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清末之后,连同日本横滨的时髦人士,也有不少是在宁波定制的西服。25岁时,戚柏军成为了红帮的第七代传人。

自从进入服装设计专业之后,戚柏军就开始了他和服装的交往。从学院派走到实践派,成为红帮的传人,然后开设工作室,一边缝制衣服,一边教授学生,一晃也就几十年过去了。他笑说,如果换做现在的自己,也许当时就不会接下这个“红帮传人”的名头,毕竟,多少大的荣誉,就会有多少大的责任随之而来。

“红帮的精神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内容,也就是,如何为人。”现在店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浙江纺织学院的学生,而留下工作的也是。有很多社会人士以及其他学院的学生也有来求过学,但是大多禁不住长达数年的学习,便半途而废了。在工作室里学习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裁剪缝纫、做版等技术活,还要学习如何接待客人以及管理店铺,经过几年的学习,发现自己最为擅长的部类,然后继续工作。戚柏军要求练技术时,要练到完全不用大脑,只需要身体反射,就可以缝好衣物。而在桌面做版时关于数字分化的思考,以及面对客人时,如何解释价格、面料等等时的“谈判”,则是更要花不少的心思。

工作室承接的西装都以“单人单版”这种最正宗的定制方式缝制。客人来到店里,就有专人负责量身,然后商量款式、布料以及价格。客人下单后,才让意大利方将高级进口原料送至中国,这个过程一般需要7天左右。衣料到了之后,缝制过程需要12天,而剩下的8天里,客人要来试一次毛样,如果客人需要,还可以再来试一次净样。所以整个过程需要 35 天之久。除去衣物布料以外,这里定制的西服内衬都是意大利进口的高级布料。“我们用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布料以及最传统的手工缝制,做成的衣服是有灵魂的。这种‘灵魂’体现在一种自然的‘挺括’上,这和外面常见的那种僵硬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也因为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即使除去价格因素,也会有很多人不理解。“所以在现在如此浮躁的时代里,要坚持红帮的传统,其实很难。”

戚柏军虽然已经不会亲自缝制每一套西服,但是本着“拳不离手”的手艺人理念,每天他还是在店里缝制一些东西。问及他是否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件衣服,他笑着说是帮妈妈做的一条女裤。虽然现在看来十分粗糙,但是却一样不乏暖意在其中。

李共标:老铁新器

李共标喜欢用老铁打造器物,老铁表面的氧化层,赋予了锻造出品后的铁器以特别的质感。花器和茶器是他最喜欢做的作品类型

李共标是龙门石窟人,曾经做过不少年的石匠,因为学画画的关系,来到了杭州。2011 年的时候,他把工作室搬到了杭州近郊的转塘,开始了自己的铁匠生活。说起做铁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在朋友处喝茶聊天的时候,见到了不少金属制品和日本铁艺,他觉得很有趣也很喜欢,便自己尝试做了起来。不过说实话,做铁的手艺人并不很多,即便在日本,绝大多数的铁制品也都是铸铁制造,也就是使用模具,将热铁水铸模成型的那种。李共标觉得磨具制造的铁器,总免不了有开模线,而这样的线条不是很好看,而且整个器物形状很受模具影响,不够自然。所以他选择了锻造制铁的方式来做自己的作品,也就是最传统的“铁打出”——用加热和捶打的反复过程,将铁材做成自己想要的器物形态。这种工艺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铁片不断反复加热后捶打、延伸,更要求厚度均一。由于铁的延展性是所有金属中最低的,稍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

李共标最爱使用老铁,经常去附近的富阳地区寻找材料。那里有不少的报废大型工业机械,很多老机器的铁材很好,外加当地比较潮湿,所以铁材表面通常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氧化层。这层氧化层赋予了锻造出品后的铁器颇为不同的特质,表面自然的坑洼,很是自然。神奇的是,在手工锻造过程中经过多次加热后,老铁表面的灰尘等污渍都会自然去除,但是这层氧化层却依旧可以保留。这样的老铁做的壶承,不仅容易因为吸收茶汤而变得油润光亮,比起新铁,也不太容易生锈。他自己和朋友们都爱喝茶,所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使用需求,很多作品都是茶器。从茶承、壶承、建水到烧火的风炉,一应俱全。

刚开始做铁的时候,整个工作室什么工具都没有,李共标买了一把锤子,用工作室里唯一的炉子和鼓风机开始了尝试。他也没有跟随什么老师,完全以自己琢磨的方式缓缓进行着。看上去脾气温和的李共标也会因为作品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着急,如果太不如人意,他就干脆放下十天半个月,再重新做的时候,困难就神奇地迎刃而解了。他做作品很慢,小件的作品通常也要做上一个月,因为需要根据所做的器物形状,烧热铁材捶打成形 5 - 8 次后才可能成为自己满意的形状。除了对于工艺的研究,对于器物本身的形态和功能,他也颇为注重。比如说他根据日本风炉做出的双风炉。因为原型风炉底下只有一层,所以整个炉子烧起来后就会很热,不能直接放在木头桌面上,他自己设计了一个两层的风炉,两个隔层既可以储存炭,以保证炭不会受潮,又可以保证炉子不会过烫。所有的器物都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慢慢改进,所以在实用性上也丝毫不输外观。

老白与方圆:手与心的映照

方圆和老白,两个人的性格也如漆器一般,朴实内敛,长久相处之后更生温暖

老白与方圆相识在大学。老白是一位性格直爽而憨厚的人,不怎么擅长与人交往,更喜欢与器物打交道,他总是说,“器物是最公平和单纯的,只要认真地真心对它,它一定会以相对应的成果呈现给你。”

第一次接触大漆是因为方圆在大学一年级的一个选修课,学院里一位叫作王凡的老教师开设的漆画课。老师很喜欢老白这个胖嘟嘟没有话的孩子,时常给他看自己年轻时候的作品,有脱胎的大漆腕,绳编的漆盘子,皮胎漆的匕首把儿。从那以后,漆工作室成了他们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除了上课以外,基本上都躲在老师的小屋里打磨漆器。

从接触漆器到开始制作漆器,他们也一直在收藏老漆器。方圆和老白最喜欢的是宋代漆器,宋代漆器多以素色呈现,线条大气雅致,符合当时文人雅士的审美取向。现在国内做漆的艺术家,大都是在做当代艺术,可传统的手艺人却还在做一些华而不实的工艺品,因此,漆器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他们一直都觉得漆器应该回归到最初,要以实用为最大目的,只有这样,一门古老的艺术和手艺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近些年她和老白借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开始制作一些茶具的配饰,比如茶则、壶呈、果盘等。希望通过人们日常喝茶可以认识到漆器,并能在日常中更多地使用漆器。

他们的生活十分简单,白天通常在工作室与漆打交道,傍晚就去自己的店里呆到晚上九十点的样子,会时常约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喝茶聊天。做漆器是要耐得住性子,急不来的。从器物的胎就开始不停地打磨,直到器型的雏形形成,然后进行裱布刮灰再上漆打磨循环往复二十几遍,一件东西少说也要两个月的时间。做漆器最有趣的部分就是胎的制作,大漆非常具有包容性,几乎任何材质都可以被大漆依附,比如木头、夏布、竹子、藤编、柳编等都是常见的,甚至牛皮羊皮,或陶瓷或者玻璃也可以上漆做成器皿。大漆温润内敛,但又变换多端,甚至可以弥补很多材质的粗糙和单调。因为漆工艺的特殊性,大部分步骤都无法用机器代替,所有部分都需要用手和时间来慢慢磨。所以漆器也正是手与心的映照,每次刷漆的薄厚不一,晾干的时间不同,打磨的力道不均,都会导致漆面的不确定性,每次呈现的效果也大为不同。方圆觉得,每一位漆手艺人最着迷和欢喜的部分,一定便是这里。嗜古不泥古一直是他们对待器物把握的态度,器物的气质和形态会借鉴传统但又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任何的美不管是线条或是装饰首先源于器物的实用功能。她希望他们做的东西都是谦虚的,器物的型是要一直把握恰当,不得马虎的。“设计和传统在当代生活状态中的融合与表现,是新手艺人们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刘其弈和陈知音:寻找新的陶瓷语言

刘其弈和陈知音在景德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烧窑以外,还自己制作各种美味朴实的食物

景德镇在这几年又重新因为年轻人的驻扎而变得热闹起来。其中,刘其弈和陈知音应该是一对颇为引人瞩目的有趣情侣。

刘其弈在 2006 年考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雕塑专业。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了创作。因为从小就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成长,所以景德镇的农村生活让他们感到非常自然而舒适。而且,从父母身上继承那一份对生活的朴实诉求,也使得他们对于生活变得很容易满足。

2009 年开始,刘其弈建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以柴烧创作为主。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陈知音,于 2011 年加入了其弈工作室,一边从事自由创作,同时也兼顾大家的生活起居。“见证一块软软的泥土从你手中慢慢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器物,这一份神奇让我们非常着迷。而且遥想它的生命可能超过一万年,因而从不敢草率对待。”

在景德镇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遇到了很多的传统老艺人,“和老师傅比起来,我们倒是有些学习庞杂而不专精了。不过,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出发,经历学习后又回到个人的状态,并且试图在作品上进行自由的表达,所以也应该说给器物带来了新的气息。“

2014 年至 2015 年之间,其弈和知音进行为时一年的全国公路旅行。这一年旅行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的间隔年,连续五年的陶艺制作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了不少惯性,于是他们想要停一停,重新思考一下陶瓷这件东西。而这一路的行程中,有着许多探访民间传统手艺的日程,并非单一的陶艺之旅,甚至还在三个不同的陶区逗留并进行了创作。

在这一年的旅行中,记忆深刻的事情很多,比如第一次在野外自己做饭:用黄山的水淘米,漂流木生火,黟县的火腿肉和东北干香菇加上大米,做出了漂亮而味道极美的焖饭。在景德镇的日常,工作状态是较为松散的,没有固定的时间,找感觉时间也很多。一旦想好了,那么完成一个作品还是蛮快的。由于所有的创作都是独立完成所有过程,所以简单地来说,练泥、揉泥、拉坯、修坯、装窑、烧制等步骤,一步一步慢慢推进。除了工作以外,他们还很喜欢自己动手做美食。还计划时机成熟时在家开一个每周一桌的定制私厨。另外,喜欢淘旧物的两个人,可以说是古玩早市的老客人。

由于家中正好预留了一间客房,想着可以分享给更多喜欢的朋友。于是他们就做起了airbnb,看着城市长大的朋友在乡下生活的状态,各种精彩,颇为有趣。(卷首语:韩博 策划、文、编辑:曲炜 摄影:花蜀黍、阿敏)

上一篇: 100万拼多多商家:倔强活着的中国制造业底层生态丨CBNweekly封面故事
下一篇: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八)今天介绍的五个民族是: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 普米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