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抢救渐渐消失的婚俗

147小编 138 2025-01-09

文/范建

文章提示 过去的婚俗,有许多的礼仪。它对今天的年轻一代已不感兴趣。对老一代来说,也已渐渐淡去。当有人重新提起我们所没有经历的这种旧式婚礼习俗时,或许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落伍。但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时尚。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决不会因为今日的时尚而忘掉过去的沉醉。在这种新奇而又落伍的婚俗中,我们依然能在华夏子孙的血液中的找到一股温润的暖流。

人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对于大‬多‬男女,人生中仅有一次。尽管有些人因为婚变有过两次甚至多次婚姻。但体尝民国前的婚俗仪式,怕不多见。有人想摹仿和复制那时的婚礼,却因失去它的原汁原味而大打折扣。在新人的一生中也未必能赶上一次。从清末民国林林总总的婚姻礼俗可以看‬出‬,‬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替,‬有的消失,有的依然以它的顽强生命力在延续。它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深深植根于一种文化传承血脉中。

结婚证书

《结婚证》是一个人婚配的法理依据。我曾请教过一些民国期间婚配的老人,大多说当年结婚没有结婚证书。在老北京民俗展上,我们却看到了民国年间的《婚书》。这种证书与现在不同主要在于它不由政府所发,而由双方签字画押的一种契约。有立此为照的特点。有点像国外的证明并不要求公章,而主要是当事人的签字。它突出了个人的权利和人的诚信。

过去的《婚书》与当下的《结婚证》的区别在于,《婚书》是一张纸。那上面用过去的纪年方法,记写着当事人的姓名、年龄、生辰日,两者不同还在于过去的《婚书》上面记写着举行结婚的时间和地点。依次分别写着男女方的曾祖父、曾祖母的姓名,祖父祖母的姓名,父母的姓名,以及男女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男女双方主婚人姓名。在婚礼上,《婚书》上标明的四大类人员与婚者都会胸戴配饰。

今承

仇西川任百年先生介绍苏效武 李凤仙

双方家长同意情愿结为秦晋

现年三十岁高少长子县人丙午年九月二十六日时生,现年二十七岁尚省长子县人庚酉年二月九日时生

介绍人 仇西川 任百年

主婚人 苏盖锁 李成有

洪宪元年三月十七日

从这类《婚书》上可以看出,在过去旧式的婚姻中,男女婚配的结识方式基本都是通过介绍而成,他们没有自由恋爱或无意自由婚配的权利。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书》这种纸证的形式一直流传至上个世纪的八九十的年代而渐渐地被书证所替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巧而精致的红色的结婚证,也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的时代的开始。

1983年的一纸证书

现在的折叠书证

在新的结婚证上,仅止是简洁的男女双方姓名年龄简洁的叙述,而主婚人,证婚人的字样虽然消失了,但它仍然保留和延续在今天的各种各样的婚礼的安排中,它的变化由文字而过渡至口头的表述。这样的差别在于,过去的契约婚姻正注重于凭据意义上的传承,有它的法理性,而现在的契约却只停留在口头上随意,有着它的自由性。

是用北京特别市公署社会局印行的一纸婚书,与国外一样,他注重的是私人的留名和印章。而没有现行的公章。

在旧式的婚姻中,除有一纸《婚书》外,作为女方还有单独的《女用婚书》,其文如下:

主婚人秦旭光今因第一生女巧玲年已及情愿许字于 宓三娃第二子喜旺为正式配偶谨将所生年月日时间列于左以志好合坤造 甲辰相 七月初九日已时生 媒合人郑永生 陈占林

并书之箐字 关睢雅化

洪宪元年五月二十日,并落红色方印

这同样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对女人的关注, 而并不完全如常理所说的女人完全处于低下从属的地位。以专门为女人开启的《女用婚书》,也反映了那个旧时代女人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意愿。

再婚的文书是以一纸长卷而出现的,但文字却没有统一的定制。在人们所见到续写旧有的历史书籍中,在一个没有婚姻法的旧制度下,再嫁的妇女是不能按自已的意愿嫁人而总是守节,如果她拥有自己心仪的男人,只能是偷偷地养汉也叫偷人。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

这里展列的《再醮婚书》便可佐证。民国以前,孀妇再嫁与否也是绝对尊重其自由再婚礼节。而这种再婚礼节与初婚初节相同,“婚嫁力却迷信,务求表心处外,表力处少,坚情处多,显欲处少。婚嫁须得父母双方同意与赞助。礼节造成以取得媒介人与主婚人之同意"。

彩礼陪嫁

在那个年月,男娶需要送彩礼,而女嫁则要陪嫁妆。旧时婚礼程序有财礼、聘礼、聘财等。男方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此称“彩礼”。有钱的,彩礼多多,没钱的,也是两家商量。清朝使用的银子,主要是钱币,常见的双面钱币,一面上下左右刻有“天下太平”、“状元宰相”、“福寿康宁”、“驱邪降福”等字样,另一面则刻有纹饰等。

当时间走到20世纪70年代末,具有四大件之称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也叫 “蹬蹬、转转、听听、看看”,被标为彩礼的主要物品。到了80年代“四大件”又发展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90年代“四大件”则调整为: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到了21世纪,“四大件”有“房子、车子、票子和保险” 。如今又发展为“房子和车子,稳定的工作”。

在过去,女方收到男方家的聘礼,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这就是通常说的女方陪嫁,陪嫁的东西大凡以首饰为主,兼以礼金。

首饰中有簪子、耳环、手镯、梅花形金指、云凤镂空香熏 ……一个中等人家的陪嫁为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的一倍还礼。

喜字漆皮箱,硬紫檀六柱脸盆架,紫木里冰箱,硬木首饰匣等也是通常的陪嫁。陪嫁,也能看出娘家人的实力和体面。

在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的周代,《仪礼》的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它们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从西周开始,就已是历朝沿袭的婚姻制度,也是最早的“彩礼”由来。“六礼”。所谓“纳征”,就是送彩礼。送完彩礼后,就意味着婚约正式缔结,不得反悔。女方如有反悔,就要退回彩礼,男方要是反悔则一般不退。这种婚姻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

花轿礼仪

旧时的结婚仪式,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缛礼仪,穿越这些礼仪长河,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也能感受到一种落后与沉重。

长长的迎亲的队伍,他们敲锣打鼓,招摇过市。新人坐着八台大轿,前后由八个轿夫组成花轿的仪仗浩浩荡荡走来。当婚轿来到新郎的门口,早已摆放好铜火盆会出现有即将跨越的新娘的腿下,轿夫撤去轿杆,手提花轿,从火盆上上抬了。

这种入门的方式是每一个新娘必须经历的一道坎,跨火盆是为了辟邪气而祈求吉祥,这在传统的中国,被叫做勋煞。

过了跨火盆,落轿处又放着一个马鞍,这是特意为新娘准备的。当她下轿后,由此而跨上这个马鞍。并踏上红地毡,接倒毡,直至喜桌前。

新娘下轿时,按着传统,她的手里还要抱着一个宝瓶,宝瓶里装着大米和小米,俗金银米,在宝瓶上,由红线所系,,新娘子抱着它参天地。

新娘下轿后,由新郎官象征性地射出三箭,人们把它叫住桃花女破周公,也称射煞。

如今,这种以花轿仪仗的形式被以豪华的奔驰,宝马,宝时捷等豪华车队所取代。车辆的档次越高和气派,越能说明你富豪。而跨火盆跨鞍,射剑等中间的环节,也纷纷被现代的歌舞或讲演所取代。尽管中国的现代家庭,基本上已不再沿袭这种老套的婚俗,年轻人甚至将老人人津津乐道的这种传统当作一种可笑的把戏来戏耍,但这并不妨碍在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还仍然保留着这种视作尊享的婚姻习俗。

喜闹洞房

新人拜过天地,就要上炕抓盖头,夫妻才算正式见面。有的夫妻,在媒人作媒和谈婚论嫁时,男女双方也不和相见。真正的相识,是到此时掀开盖头之时。至于美丑,也只待此时。这种不能自主的婚配,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落后、含蓄、矜持的流弊。可是,这种积习与流弊,后来者仍然是通过婚姻这种形式,在多年的变革中,如同迷信一般,神不知鬼不觉地一边唾弃也一边继承。

当全身披红的新娘,盖着红色的绣花盖头,披着平巾绣花披肩,穿着红缎绣花女裙和对襟礼服。包括墙上窗上贴的红喜字,一切都是红色。红色是中国人的情结和主调。它寓意着喜庆。以至于直到今天,红色被赋于政治的色彩。

拜堂过后就是闹洞房,这是婚礼仪的高潮。一个闹字把人们的狂喜全部发泄了出来。在北方,新婚夫妇还要进行同吃子孙的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装潢等仪式,它贯穿着祝愿新人的称心如意,家道发达等主题。北方人吃饽饽或是撒床的实际内容可能因地域不同而大相径庭,但喝交杯酒的方式,至今相当普遍地存留在几乎每一个的耳目中。就是没有结婚仪式,在酒桌上,为了活跃气氛和男女调笑,也会就交杯酒的形式,把每一个食客的春心激荡开来。这或许也是中国的文化之一。

洞房里的家具除了床外,还有樟木箱、红木顶竖玻璃柜,黄花梨小立柜、红木梳妆台、红木床等。

在新婚的婚床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雕龙刻凤的木制床上类似于蚊帐样的红缎绣花真帐沿。它与十九世纪的欧美的床帏似曾相识。床上有绣花枕套。新郎和新娘坐在床上也叫坐帐。坐帐时行撒床礼,由娶亲太太主持,她抓起桂圆、荔枝、栗子、花生、红枣往床上撒,取其干果的谐音,以求新人早生贵子、大吉大利。

“上炕一把剪,下炕一把铲”这句说一直流行于北京婚姻习俗中。顾名思议,一把剪子就是会做针线活,而一把铲子就是会做饭菜。它强调的是妇女的能力和才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社会上的女强人,实际也是当时这种女红出色的翻版。

过去,妇女做的针线活被称作“女红”,这是衡量一个女人是否出色的标准。而会不会做饭,也是检验妇女会不会过日子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一直在中国的传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天,我们看到的社会上的女强人,实际也是当时这种女红出色的翻版。当人们平常谈论并尊为典范的流行语境——“上得了殿堂,下得了厨房”,就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思想浸染或叫自然而然地洗脑的话语再现。

穿戴用度

形如西瓜皮,顶着豆粒大小红顶的瓜皮帽在今天看来有些可笑和落伍,甚至成了人们嘻笑嘲弄的对象。可在民国前却是一种时尚,是有钱人的穿着打扮。

它象征着朝官的顶戴和商人的红顶。这在婚礼上,也是新郎的常用打扮。在脱胎换骨的朝代变迁中,瓜皮帽消失了,但男女布鞋却没有丝毫的变化而沿续至今。这种由小开口而变为敞开口的布鞋,由于它的舒适、轻便、休闲而一直沿续至今的原因吧。

在旧式的婚礼上,长袍马褂和旗袍是主要服饰。新郎以青色马褂为主,也有酱色团花夹袍,紫色团花缎男袍,黑缎男裤。

新娘穿红地缎绣花马面裙或黑地缎绣花女裙。绣花肚是女人的内衣,如今,人们只能从描写当时背景风俗的《红高粱》等影视剧中才能看到。

荷包是一种传统的随身携带的佩饰,多用来盛放香料、散碎银钱、烟草、钥匙之类的物品。另一种荷包,则是男女定情的信物或是馈赠、祈福的祥瑞物品。这种荷包,甚至比今天单一的钱包有了更多的寓意和用途。以此看,今日在物件上的创新能力,如同书法一样,总也未能超过古人。

物件摆设

过去,在有钱的人家的婚房内,陈列有最早的三菱牌电扇、柯达相机,座钟这样的稀罕物。如同20世纪70年代,经济条件好的人拥有指标的进口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

还有金属酒杯,红烛,金漆皮枕头盒可以盛放私房钱,清代绣三星桌围、锦鸡图、酸枝木帽架、针线用品等,也给婚房增添了华贵的色彩。

镀银餐具架、烧蓝烟缸也都是一种高贵的象征。

花鸟纹绣花门帘更是抬帘见喜的一道风景。

簪花八吉祥金戒指,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在那个年月,八吉祥是佛教宝物,有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其中,盘长单独代表八件宝物而被称为‬八吉祥,是佛教中常见的符号。

过去的婚俗,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礼仪。如今,它对年轻一代已不感兴趣。对老一代来说,也已渐渐淡去。当有人重新提起我们所没有经历的这种旧式婚礼习俗时,或许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落伍。但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时尚。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决不会因为今日的时尚而忘掉过去的沉醉。在这种新奇而又落伍的婚俗中,我们依然能在华夏子孙的血液中的找到一股温润的暖流。

上一篇: 马面裙:惊艳了千百年的五彩锦绣
下一篇: 韩剧长腿欧巴的秘诀,简单纯色又帅气时尚,分享一些纯色穿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