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型男注重鞋品,四款经典的帆布鞋搭配,男同胞们要知道
129 2025-01-09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46期,原文标题《<摩登情爱>,爱的百种面貌》,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这部由《纽约时报》最受欢迎专栏改编的电视剧,讲述的内容,并不止于爱情。看完剧后,我一口气把《纽约时报》中文网上这个小专栏的内容读了个遍。是的,我说的是最近正火的由亚马逊流媒体平台出品的《摩登情爱》。记者/陈璐
安妮·海瑟薇饰演患有躁郁症的律师莱西
2004年,《纽约时报》推出了一个短小的情感专栏,每篇大概1500个单词,让读者在这样的篇幅中讲述自己有关爱情的故事。这个专栏,最初源于责任编辑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的妻子写的一本探讨当代婚姻问题的书,引起了当时《纽约时报》时尚版编辑特里普·加布里尔(Trip Gabriel)的兴趣。他给两人提供了一个撰写专栏的机会,并用大卫·鲍伊(David Bowie)的歌曲“Modern Love”为专栏命名。
最初,他们以为这个专栏可能只会持续一到两年。然而,15年过去了,“摩登情爱”成为了《纽约时报》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经常是《纽约时报》网站周末搜索最多的词条。其中2006年的一篇《沙姆教我什么是幸福的婚姻》成为该网站历史上邮件转发量最高的文章,而在中国读者中非常风靡的《让陌生人迅速相爱的36个问题》也是出自这个栏目。
作为专栏编辑,丹尼尔·琼斯的邮箱每年都会收到9000多篇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投稿。过去15年,琼斯阅读了10万多篇有关“爱”的个人故事,最终梳理刊登了其中约750篇。他说:“我敢打赌70%的情况下,这是那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故事。”
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使得《摩登情爱》成为不同媒体平台青睐的宠儿。4年前,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和《纽约时报》合作制作了同名播客,每周邀请一位著名演员朗读其中一篇文章。今年,亚马逊流媒体平台又挑了其中8篇文章,延续了专栏短小精悍的特点,改编成了总共8集、每集30分钟的电视剧,演员阵容包括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蒂娜·菲(Tina Fey)和戴夫·帕特尔(Dev Patel),自10月中旬上线后收获好评无数。
与人相爱
在阅读的过程中,专栏中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关于爱情。但亚马逊在挑选的时候,似乎想为“爱”拓展其定义,有意选择了那些连接了更多不同人之间、不同形态的情感故事。比如评价甚高的第一集,就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独自生活在曼哈顿的单身女青年玛姬,每次约会都面临一个问题,公寓楼下的门房古兹敏将对她带回来的男人怀着审视的目光加以打量,每次还会小声对她说“我不喜欢他”。但当玛姬意外怀孕并准备独自生下小孩时,是古兹敏守护在她身旁,告诉她你还年轻,有博士学位,有工作,还有存款,会遇到一个好男人的。后来玛姬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从医院回家,古兹敏帮她打开车门,将婴儿篮从车里拿出来,赞美和鼓励道:“干得漂亮,孩子真美。”这是文章中的原话。
和当年许多读者一样,观众们在看了这集后,难免期待两人之间应该有更浪漫的结局。不过这个故事的美丽之处正是在于这种陌生人之间的爱并非爱情,而是一位像父亲般的长辈在孤立无援的大城市里,对一位涉世未深的小女孩所倾注的善意与温暖。作者在原文中写道:“我女儿对古兹敏有了一种不一般的感情,就好像她懂得他一直以来扮演的角色,那个张开双臂迎接她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敞开胸怀愿意随时守卫和呵护她的人,就像他曾经守卫和呵护她的妈妈。”这比爱情更加动人。
剧集中另一个高分故事的原作者是《纽约时报杂志》的记者黛博拉·柯帕肯(Deborah Copaken),她在采访约会应用Hinge的创始人贾斯汀·麦克劳德(Justin McLeod)时,抛出了一个意外的问题:“你爱过吗?”这成功撬开了对方的心扉,带出了一段他大学时期错失真爱的往事。于是柯帕肯也和他分享了自己17年前的一段经历:两个在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年轻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且共度了美好一周,在纸上写下地址后相约再见,却因弄丢联系方式各自走向了婚姻。有意思的是多年后两人重逢,尽管爱情没有消逝,但他们在经过一宿的交谈后终于放下了这段感情:一个决定善待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另一个决定结束自己没有爱情的婚姻。
这个故事充满了一种成年人的生活智慧,余味无穷。但令其散发更多魅力的是,她没有任这个本已放弃的年轻人在自己的面前继续错过真爱。不论是在故事里还是现实中,这篇最终得以发表的文章,都帮助两人重新走到了一起。
不过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第七个故事。除了“莫娘”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本身招人喜欢的原因外,故事的视角太过有趣。一对传统意义上处于社会边缘的同性伴侣托宾和安迪,决定“开放式收养”一个孩子,这是一种允许亲生父母参与其中的收养方式。结果他们遇上了一个正处于社会边缘的城市流浪者卡拉。卡拉并非是被迫流浪,她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对现代生活负面影响的抵抗,选择领养家庭的标准也只有“两人够不够相爱”。然而,在准备领养的过程中,托宾和卡拉之间的价值观不断发生冲突,互相抨击,但最终在对话中达成对彼此的理解。
在看这集时,我不断联想起我的一个好GAY蜜。我们俩也曾住在一个屋檐下,经常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拌嘴。我想要在出租屋里添置各种东西,可老是被他批评乱花钱。他拿着不菲的薪水,却整日抠抠索索被我嘀咕是吝啬鬼。直到后来有次深夜几杯啤酒下肚,他才告诉我,想要移民和男朋友举行一场被人承认的婚礼,还渴望以后能够通过代孕有自己的孩子,而这些全部都需要钱。
与人相遇的故事,让不同的个体得以互相理解,正是这个专栏的魅力所在。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都是通过这个电视剧才第一次知道“躁郁症”这种情感性精神病的存在。
在安妮·海瑟薇饰演患有躁郁症的律师莱西的那一集里,她时而兴致高昂,疯狂得仿佛每一刻都是歌舞青春的片场,时而情绪低落,连起床都难以做到。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影片戏剧化效果的表现过度,不然怎么会如此极端?于是我又找出了原文,里面写她处于抑郁状态时,“我的身体感觉就像是被泡在缓慢变干的水泥里。我能做的只是吸口气,然后把它呼出去,一遍又一遍。无聊到想哭,但流眼泪太累了”。但几周后,等她从这个状态中苏醒,“全世界都像迪士尼一般:水仙花色的阳光,知更鸟蛋蓝色的天空。鸟儿们在我的窗外唧啾啼叫,毫无疑问,它们唱的歌是专门为我而作的。我一刻都受不了了”。
第四集中,罗伯和亚斯明从一段糟糕的约会,开始逐渐打开自我
一封城市情书
《摩登情爱》第一季刚完结,第二季已被续订。我特别期待第二季能够有《你能嫁给我丈夫吗》和之后的《我妻子说你可能愿意嫁给我》这两篇内容。这两篇故事让我在半夜读得哭到稀里哗啦。
第一篇的作者,是位被检查出癌症的妻子,她调侃自己的遭遇是个倒胃口的笑话,并一条条列举了自己的老公是个多么容易让人爱上的人:穿着入时、心灵手巧、爱好音乐、喜欢绘画、浪漫幽默,并且长相英俊。所以她写下这篇文章,为这个可爱的人征招一个对的人,在自己离去后可以帮他开始一段新的爱情。
一年之后她的老公写下了《我妻子说你可能愿意嫁给我》,同样发表在了“摩登情爱”这个栏目上。他表示妻子在文章发表10天后便离开人世,但从世界各地涌来的信件,也给他带来了一些慰藉。而他从这份馈赠中学到的是:逝去的人所能给予生者的如何继续生活的自由,将令他们最终能够重新寻回意义。尽管过程十分痛苦,但当他们知道,自己有了你的允许,甚至有了你的鼓励,就会继续自己的生活,开始一个新的未来。
参差不同的爱构成了“摩登情爱”的内涵。丹尼尔·琼斯在回顾多年来所阅读的故事时,也不禁感慨,“爱是最美妙的事情之一,这正在于它是多么难以把握”。许多人说这部剧才是真正的《纽约,我爱你》。就连第一个故事的原作者朱莉·霍本(Iulie Hogben)在接受《纽约时报》回访时也表示,电视剧中的许多场景都“特别纽约”,很能唤起大家的回忆。我想,《摩登情爱》真正让大家感动的,正是这些对简单日常的细腻描绘,对真实生活的再现,才令故事之外的我们也找到了情感上的连接,能够看得津津有味。
以前看《爱在日落黄昏时》时,我就对塞琳娜说的一段话很有感触:“我觉得我永远忘不了跟我交往过的每一个人……妈妈告诉我,我上学经常迟到,有一天她跟着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正看着栗子从树上掉下来,滚到马路上,或是蚂蚁过马路、叶子在树干上映出的倒影等种种小事。我想,对人也是一样,我看到的是他们的细节。你不能取代任何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他那种美丽的、独特的细微之处。”
这些细微之处也构成了我们对于一个城市的全部印象。就好像几年前我一个人来到纽约,街道上满天飞的垃圾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城市糟糕透了。然而,当我拖着一个大行李箱准备去纽约的布郎克斯区找朋友,却面对纽约地铁站外高高的台阶发愁时,一个黑人快速从我手中拿过了行李箱,一声“Let me help”(让我帮你)还未从耳边散去,他已经帮我把箱子提到了地铁站上面,并很快消失在了人流中。这时,我对纽约以及纽约人的好感随着正午的阳光逐渐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