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裙”在秋冬季怎么搭?让杨幂教你四种穿法,时髦显瘦又保暖
172 2024-12-23
在福建的东部,罗源湾畔的松山镇竹里村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年近半百的兰曲钗正在灯下忙活。靠墙挂的一排畲族传统女装提醒着来客,这名畲族汉子可不是普通的乡村裁缝。没错,兰师傅正是畲族服饰工艺的传承人。
本期【守传承】,小寻将带领大家认识这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工艺。
独具特色的畲族服饰工艺
福建是畲族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畲族汉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汉人,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
福建畲族以其特有的民族头饰、服装形制、绣花图案等服饰元素,成为闪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独具特色民族民间艺术形态。
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消失的手艺人
兰曲钗师傅一边讲解着畲族服装的知识,一边拿着大剪刀熟练地裁布,刷刷刷几下子,服装的大概轮廓就生长出来了。
对于做了几十年畲服的兰老师傅,用做一套普通的畲服只要1天就够了,但如果是手绣订做,就要花掉他8、9天的时间。
“刺绣是最花工夫的环节,”兰老师傅说,“会做畲服的人很少,能做畲服刺绣的人就更少了。”现在,在兰老师傅的家族里,只有他一人懂得畲服刺绣。
“在七八十年代,我父亲一人就有十几个徒弟,那时候,村民不论下地种田,还是吃饭串门都穿着畲服。”兰曲钗师傅回忆说。
80年代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再加上畲汉通婚,穿畲服的人越来越少。到了90年代畲族服饰,除了年近古稀的老人,几乎没什么人穿畲服。裁缝店的生意日渐冷清,很多畲服裁缝也纷纷转行。畲服手艺人也随之越来越少。
要传承,更要创新
近几年,政府慢慢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每年定期举办‘三月三’山歌节,博物馆也开始举办畲服展,对畲服的需求慢慢多起来。除了政府活动之外,畲民结婚、搬新房子、祭祖等事宜也会带来一些生意。兰曲钗的小店铺渐渐地也热闹了起来。
但“生意”二字,显然无法概括兰曲钗“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的全部。继承传统,提升修边、纳沿、手工刺绣的技艺,是他对畲族服饰的主要发展。经他缝制的畲家衣裳,不仅花边的款式、色彩更加丰富,整套服装还能长期保持挺括不起皱。
独具特色的大小凤凰装
兰曲钗最得意的,是衣物上手绣的花纹,特别是造型各异的凤凰“图腾”,五彩斑斓、惟妙惟肖。拿在手上细细端详,线头缜密,着色清晰。与其说“绣”,不如说是“绘”出来的。不过他坦言,随着订单的增长,传统技艺的手工绣花,正在逐渐为电脑绣花的现代工艺取代。一方面,手工绣花用时长,如一件斜开襟的“宁德装”要9天,产量难上规模;另一方面,传统工艺中,丝线的染色亦是手工操作,时间一长普遍掉色。
让他欣慰的是,除了4个徒弟,儿子已学会这门手艺。“他绣得比我好。”兰曲钗说,“只是现在忙着打工,还没有专心做。”这间屋子里畲族服饰,原本摆放着十几台缝纫机,“出师时都留给徒弟了。”他希望,剩下的3台,有一天也能交到儿子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