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高马尾配云白色旗袍,清新脱俗的搭配,仿佛步入人间的仙子
88 2025-01-08
他们是军营中的老兵,
一个跟随战鹰的航迹奔跑,
一个守着雷达的天线旋转;
一个退伍,一个退休。
虽然岗位不同,年龄不同,
但他们都在各自领域作出了贡献,
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在告别军旅的时刻,
他们写下自己的故事,
让我们更懂得老兵的珍贵。
像他们一样,
此刻还有许多为强军事业奉献青春的老兵,
即将告别军营。
在这里,我们祝愿每一位老兵,
新的征程,更加灿烂!
跟随战鹰航迹奔跑的新闻战士
文字整理 / 袁海 图片整理 /魏金鑫
他叫魏金鑫,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政治工作部新闻报道员。入伍8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军内外媒体刊发稿件800余篇,新闻摄影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奖,被《解放军报》和《空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两年被上级机关评为“新闻舆论工作一等奖”,被上级机关表彰为强军兴军“实干家”,被空军表彰为“空军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在军营中的近3千个日日夜夜,他用镜头记录了官兵们筑梦前行的铿锵足迹和部队南征北战的壮美航迹,为部队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今,他即将告别军营,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
2013年,我在场站通信连当文书。因为从小到入伍都喜欢看书看新闻,也一直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在连长指导员的帮助下,根据当时的连队生活,写下一篇名为《我的公文包》的散文,在当年场站的演讲比赛上得了第一名。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把这篇演讲稿投给了《空军报》和当年的空军首届“强军杯”文学大赛。意料之外的是,这篇散文刊发在了《空军报》的副刊,也在空军首届“强军杯”文学大赛上获了奖。
第二年,场站再次组织演讲比赛,我又写了一篇关于家国情怀的演讲稿,再次拿到演讲比赛第一名;同年在师里组织的“四会”政治教员讲课比赛中拿到第一名。
2016年初,当团政治处物色新闻报道员人选时,几个在不同单位的人同时推荐了我,从此开始了我的新闻之路。
那时,我对飞行、飞行员、机务等等完全是一片空白。新闻前辈们经常鼓励我要耐得住寂寞,多去飞行一线接触飞行员和机务官兵,只有知道飞行是怎么一回事了,才能敲开写新闻的第一扇门。
那段时间也是我感觉最痛苦最无助的日子,白天泡在机场,夜里就一个人在办公室看书看报到凌晨。期间也尝试着写一些“豆腐块”,但每每都是“无功而返”石沉大海。
“做难事必有所得,决定的事情,无论有多难,也要坚持下去。”我这样勉励自己。于是,白天采访拍摄,晚上加班赶稿,成为我的工作常态。
飞行是一件极其严谨的工作,所有流程都有着严苛的要求,拍摄飞行也是如此。在了解飞行计划和各个细节后,必须往返机场各个角落去等待,找准时机进行抓怕。机场上一个单程就是好几公里,几趟往返下来,几乎等于跑了半个马拉松。
夏天,机场跑道上的温度几乎都在50-60摄氏度,作战靴几乎都要烫化掉。一天拍摄下来,脸上的皮一层一层地掉……但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每当战友们看到自己的身影和单位的战机被各媒体平台发表时那种欢快的笑容,我就由衷感到新闻工作是快乐的。
这几年来,我总是身背“长枪短炮”,跑机关、走连队,许多机务人员、飞行员都成了我的好朋友。他们默默无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飞行、保障飞行,苦练守卫祖国空天的本领。而我,把飞行的壮美航迹完美定格,把官兵的点滴记忆凝结成像,这就是我的使命。在那战鹰起飞的一刻、在那精彩的一瞬,时机正好、阳光正好,而我正好记录下了它,这就是最美妙的事情。
8年的军旅,如白驹过隙。有奔走机场的宝贵青春,也有追风逐月的盎然惬意;有手术第三天就参与采访的坚持,也有受到战友称赞时的幸福满满。和所有当过兵的人一样,我的军旅岁月因奋勇前行而充满了斑斓色彩。
临近退伍,特此整理回顾了我的军营摄影之旅,以此感谢在新闻道路上对我无私帮助的首长、编辑、老师和战友们。
无悔,我的青春抉择
文字整理 / 姚振钰 高铭 杨禹
图片整理 / 何磊 崔栩瑞
他叫李宁,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中心雷达站雷达技师,一级军士长。1990年入伍,1996年4月入党,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于空军雷达学院学习雷达维修专业,毕业后分配至某雷达站。25年,在同一雷达站、同一岗位,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被评为“基地优秀共产党员”“军区空军优秀科技人员”。
30年,弹指一挥间,曾送走过一批又一批老兵。今年,我也将要离开生活和战斗的军营。越是临近离别,越是思绪繁多,回首军旅之路,心中感慨万千。
扎根高山,与雷达结下不解之缘
1990年,懵懂无知的我踏入军营,成为一名雷达操纵员。1993年因工作需要,我获得了到院校深造的机会。两年后,主修雷达维修专业的我学成归来,岗位转变为雷达技师。也正是这一次转变,让我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便在山头上扎下了根,一待就是25年。
雷达阵地是方圆几十公里内最高的山峰,一到雨季,雷特别多,那时的避雷设备也远不如现在效果好,装备经常会被雷劈坏。而我任职雷达技师时间短、经验少,对装备更是不熟悉,加之院校学习期间,主要以理论为主、实操为辅,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胜任工作岗位。一时间,我萌生了强烈的退缩想法。
好在连队主官及时发现了我的问题,主动与我谈心交流,为我排忧解难,发动身边战友关心、鼓励我,还及时联系其他连队经验丰富的技师帮助我解决业务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雷达装备的强烈兴趣,驱使我很快投入到装备研究中。通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钻研故障装备,我的维修技术逐渐提高,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雷达技师。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科技不断进步,雷达装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但我对雷达的热爱始终如一,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作为雷达技师,都希望装备能正常工作,但我有时却希望雷达多出一点故障,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了解雷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维修技能。
人生的十字路口,无悔青春的选择
当兵的第十个年头,父亲因病不幸与世长辞,然而最后一刻我却未能陪在他身边。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无尽的遗憾中。
回想这十年,亏欠了家人太多,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时间可以陪伴年迈的母亲,不知道遗憾会不会再次发生……于是,转业的念头无数次在我思绪中盘旋。一边是心心念念的家人,一边是我热爱的事业,面对走留,我内心挣扎万分,最终万般无奈地选择了“走”。
庆幸的是家人们看出了我的犹豫,一再劝说我留在部队安心服役。老母亲为了让我放下心中忧虑好好工作,毅然选择面对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通的现实困难,从千里之外的西安搬到祖国的大西南。
一家三代,用无声的行动默默支持着我的工作。最终,家人的期盼和我内心对于雷达的挚爱,说服了我继续留在部队,成就了现在的我。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30载军旅岁月,不论四季变化,只要不下雨,我都坚持天微亮时带上收音机进行晨练。看似不起眼的晨练,但坚持30年也不是一件易事,这种坚持最终使我受益匪浅。
晨练锻炼了我强健的体魄,也培养了我坚定的信念和不服输的劲儿。25年坚守山头,每天能看见的事物除了熟悉的战友,便是阵地周围一望无际的大山。让人难以忍受的不是任务的繁重、生活的艰苦,而是内心的孤寂,特别是夜深人静想家的时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坚定的信念让我坚持了下来,用实际行动践行矢志边陲的铮铮誓言。回首30年,我坚持下来的不仅有习以为常的晨练,更有融入骨血的坚守山头的信念。转身离别,我无怨无悔。
驻足高山之巅,告别这片曾经挥洒汗水的第二故乡,去追寻新的人生目标。但是离开不等于退出战斗,我想每位老兵心里都牢记着那句话:“若有战,召必回”!
珍重,老兵!
老兵,加油!
来源: 空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