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穿什么鞋,怎样选择户外徒步鞋?请看这篇攻略

147小编 92 2025-01-07

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人迹罕至的景区里,一双可靠舒适的徒步鞋不可或缺。什么样的鞋最适合三季徒步呢?

一提起徒步鞋,估计绝大部分小白驴友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

就是

然而在超轻大旗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背包客放弃了沉重的皮靴而改穿轻便的越野跑鞋徒步了,这是为什么呢?

徒步靴 VS. 越野跑鞋(HIKING BOOTS VS. TRAIL RUNNERS)

重量(Weight)

新西兰著名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在1953年完成人类记录中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后,曾留言“脚上一磅等于背上五磅¹”。之后,包括美国陆军在内的多项研究都得出类似的结论:脚上负重远比躯体负重更消耗体力。著名背包大神安德鲁·斯科卡在2012年Talks at Google的演讲中“脚上的重量增加一倍,相当于背上的重量增加六倍²”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沉重的徒步靴对体力的消耗是高昂的。

防水性和透湿性(Waterproofness and Breathability)

防水的徒步靴并不能保证双脚不湿。首先,防水的面料不排汗,长途行走双脚走迟早会被汗湿;其次,无论是下雨还是涉溪,水会沿着腿从鞋口,或者从鞋舌两边渗入鞋内。而防水的徒步靴一旦内部浸湿却又很难干。

越野跑鞋虽然不怎么防水,但透湿性很强,三季中长途线路徒步这比防水性更重要,因为即便湿透了,只要不是在冬季或是雪地,走着走着它自己就会干了!

脚踝支撑(Ankle Support)

崴脚是户外徒步最常见的外伤,也是驴友最担心的事故之一,但是“靴子的高帮可以有效防止崴脚”却不过是厂家的宣传。研究表明,预防崴脚的最佳方式是通过运动,提高两踝的力量和灵活度,而沉重的徒步靴会加速双腿双脚疲乏,变得更笨拙,反而更容易受伤。这不是说高帮一点儿用也没有,而是说厂家的宣传是带了水分的。

大底(Outsole)

因为其醒目的黄色八角标志,Vibram橡胶鞋底在国内被称为“黄金大底”,是很多驴友选徒步鞋的硬性指标。

Vibram橡胶大底

但Vibram的鞋底种类繁多,单是山野(户外)系列就有攀岩(Freeclimbing)、攀登(Approach)、登山(Mountaineering)、徒步和远足(Trekking & Hiking)和越野跑(Trail Running)等五种,其质地、弹性、硬度等都各自不同,从而拥有不同的耐磨性和防滑性。

Vibram各类户外大底

橡胶鞋底的耐磨性和防滑性是互相矛盾的。更坚硬的鞋底有更好的耐磨性,在有尖锐碎石的步道上,对脚底的保护也越好,然而同时,防滑性也就越差;反过来,更柔软的鞋底有更好的抓地力,在湿滑的平面上更容易保持平衡,然而同时,耐磨性也就越差,或者说,会更早报废。

一般来说,不同的鞋适合不同的步道。比如,中国北方的植被贫瘠,山野路径里往往堆满了碎石,硌脚也容易崴脚,理论上还是硬底的徒步靴更合适些。然而,山区天气往往变化多端,硬橡胶鞋底在沾水的山石上会打滑,容易摔跤受伤,就算没事,膝盖、脚踝等下肢关节和腿部、脚部的肌肉也会因为要持续保持身体平衡而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从而遭受过多的压力而受损。

越野跑鞋大底

建议

所以,除非是身高体重的驴友,肩负20公斤以上的重装的背包,同时还能确定途中无雨,对于绝大多数的三季徒步,尤其是超轻徒步,我会推荐轻便、灵活、舒适、便宜的越野跑鞋轻量徒步鞋

徒步鞋的其他特色

运动鞋的结构

选购徒步用鞋时,除了重量、大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部位。

鞋尖(Toe Cap/Rand)

鞋尖的一块橡胶缓冲,以减少无意中踢到硬物(岩石或树木)时脚趾遭受的冲击。轻量的鞋往往只有一小块保护大脚趾和二脚趾,但也有品类会将橡胶拉宽,以保护所有的脚趾。

套头(Toe Box)

套头是鞋包裹脚趾的部位。脚在长时间步行后会有一定的肿胀,传统的尖窄套头会对脚趾、跖球以及脚趾之间造成挤压,平宽的套头才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鞋舌(Tongue)

封口鞋舌指的是鞋舌两侧各有一小块面料和鞋体之间相连,这个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步道上的小颗粒物侵入鞋内。

零落差(Zero Drop)

大多数跑鞋会略微垫高后跟,本意是让全身微向前倾,增加一股冲力。然而一部分长跑爱好者却发现,垫高的后跟会对脚前掌和膝盖形成了更大的压力,造成更多的损伤。

零落差的跑鞋,后跟和前掌与地面的高度相等,跑步时同时着地,着力点在脚心,冲击力能相对均匀分散,体验和光脚最为接近,或者说,更自然。

不过,如果已经习惯了后跟垫高的跑鞋,换成零落差鞋需要一段适应期。

层高(Stack Height)

层高指的是脚底到地面,包括内底(insole)、夹底(midsole)和大底(outsole)三层鞋底的总高度,主要用来衡量鞋底的缓冲效果。通常来说,层高在10-20mm之间的属于较薄型,缓冲效果较弱,最接近赤足的体验;而层高30mm以上的则属于较厚型,缓冲效果较强,但增加的高度会降低鞋的稳定性,对身材不是特别高大的人尤其明显;层高在20-30mm之间的属于适中型,既有一定的缓冲效果,也不容易导致身体失衡。

层高

绑脚圈(Gaiter Trap)

步道上的砂石、枝叶等小颗粒物,很容易从鞋口落入鞋内,尤其是低帮的徒步鞋,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水泡。在鞋上罩上轻便透气的绑脚,比如Dirty Girl Gaiters,就能有效地防止这个问题。

绑脚在北美背包客中非常普遍,以致部分新一代的户外鞋会为其设计专门的固定装置,Gaiter Trap。

绑脚圈

总结

选购户外用鞋要注意以下几个特征:

舒适性(Comfort)

一双鞋是否舒适,首先取决于其设计是否合脚,其次是重量是否够轻。

不同的公司使用不同的脚模,不同的分类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系列侧重不同的特色,适合一个人的鞋未必就适合另一个人——脚宽的人选择较窄的鞋会压脚,脚窄的人选择过宽的鞋容易出水泡。

一般来说,单只的越野跑鞋在300g以内,而低帮、不防水的徒步鞋则要重上50至100g。

抓地力(Grip)

在户外,一双鞋的抓地力的重要可能仅次于其是否舒适合脚。鞋的抓地力主要来自鞋底大底橡胶的黏性和颗粒大爪的设计:黏性强的橡胶摩擦力更强,足够深的大爪更吃土,而纹路设计好的鞋底更容易应对不同的地面。

缓冲性和稳定性(Cushioning and Stability)

户外鞋的缓冲性主要指的是鞋底的材料和层高是否能保护脚板在踩到步道上凸起的尖石时不至于受伤。但如果鞋底层高过厚的话,却又有可能造成站立、行走不稳。所以户外鞋的中底和大底之间一般都会夹有一块塑胶硬板,英文叫做shank,中文翻译成“铁心”。

跑鞋一般分为三类,控制(motion control)、稳定(stability)和缓震(cushioned/neutral)。这里稳定缓震和上面说的鞋的性能是两码事,说的是鞋的支撑度,表现为足跟稳定器的硬度、鞋身的扭曲性和弯曲性。控制系的鞋相对最硬也最重,其次是稳定系的鞋,主要针对双脚内翻或扁平足的人士;而缓震系的鞋则最为柔软轻便,中部没有坚韧的材料保持足弓形状,适合足弓正常的人。

透气性和防水性(Breathability and Waterproofness)

这个上面解释过了,透湿好的鞋排汗、易干,而防水的鞋一不透气、二不易干、三不轻便。

灵活度(Agility)

刚刚裹脚的鞋有更好的灵活性,更适合越野跑步或难度较高的步道。但是,远距离多日的步行后,脚一般多少会有些肿胀,尤其是前掌应有预留的空间。

其他(Others)

缓冲性的另一部分指的是内底和中底的弹性,弹性适中的鞋可以缓解部分踝骨和膝盖的压力。

耐久性也是选鞋的一个标准,但对于户外活动来说,重要性排在最末:越结实的鞋自然越重。一般来说,一双越野跑鞋最多能坚持800公里,而一双中帮的皮靴可能能走2000公里甚至更远,但也要重上一到两倍。户外环境不仅考验人,也考验装备,不要把自己的安全过多依赖在产品的质量上,该换鞋的时候就得换鞋。

最后(Last Words)

鞋这个东西最重要是要合脚,其次是要合路,和其他装备一样,你可以一款鞋走遍天下,不过那更多的是找罪受。至于品牌、款式、大小、颜色,这是个比衣物更私人的事儿,还是自己伸脚试试最好。

尽量在晚饭后去试鞋。白天的活动会令脚肿胀,这个时间试鞋能更容易找到实际合脚的号码。有可能的话,不妨先走个5公里再去试鞋。带上你预备穿的袜子,如果需要的话,包括衬袜,一起去试鞋。尽量按照真实场景试鞋:换上徒步袜,系好鞋带,走上几圈。找一道楼梯或者斜坡,上下走几步。平地走时,脚在鞋里应觉得不紧不松;下坡或急停时,脚在鞋里前搓应不超过半公分。

崭新的鞋是不适合长途步行的,即便是号称“无需磨合”的鞋,出发前也应试穿至少两周,而且最好花点时间,背上全副背包,走几个5公里试鞋。只有这样,才能让脚更熟悉鞋的各种特点,找到更合适的姿势和速度。

上一篇: 穿在身上的生活方式:外出徒步运动怎样搭配最时尚?
下一篇: 背包客徒步时,如何预防和处理脚上的水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