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品牌应该如何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做更接地气的生意?
时装品牌应该如何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做更接地气的生意?
参与:冷芸时尚2群群友
时间:2021年8月1日
庄主:Coco-广州-商品企划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行业也同时经历着新事物交替涌现、迭代的过程。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让人振奋,也让人困惑:我们究竟身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将可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经过这三四十年的开发,当一二线市场接近饱和,我们近年来也开始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了我们的三四线城市——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一|
我们身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
1.大家什么时候进入时尚行业的?有哪些方面的变化是让你觉得非常深刻的?
庄主:
我入行十年零1个月了。
芸友Yanni:
我学这个专业两年。
芸友若三:
我是去年毕业的,算下来已经差不多一年了。
芸友Darren:
我2009年入行,第一份工作是服装外贸小公司做比较简单的工装裤、牛仔、沙滩裤品类。工作职位介于业务员和跟单员之间。
庄主:
我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赚钱越来越不容易了。首先是库存压力普遍都有。从第一家公司开始到最后任职的公司,面试被问最多的就是库存问题。其次很多中小品牌还经常面临着资金周转的压力。有些品牌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季度都不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还是赚的都在库存里。最近,感觉最明显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和以前不一样了。原有的消费群体年龄渐长需求有所改变,而每一批新生代的消费需求又是不太一样的。当下,很多品牌仍在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芸友Wanyi:
我没有正式入行,内部变化不太清楚。但是在旁边以消费者角度看着,对几个方面觉得较有感觉:
(1)生活与工作节奏越来越快。
(2)消费越来越充斥在生活各个方面。
(3)越来越多选择,让人能够表现自我。换个角度想,或许这是个机会让业界增加获利途径。
芸友若三:
我也感觉库存这个确实是每个公司都头疼的问题。
芸友Darren:
近10年来,我们做渠道客户明显的感觉库存售罄压力越来越大。每季上货越来越提前,商品吊牌额越来越高。我们给客户的政策虽然越来越好,后续的营销活动效果越来越乏力。商品很难出爆款,销售很难爆发。
庄主:
是的,虽然竞争压力增加了,但是有实力的品牌仍有机会越做越好,市场会帮大家筛选和甄别。这个问题可能和你们的模式有关。
芸友极简:
我现在做的是化妆品行业,而库存问题同样严重。
庄主:
代理品牌一般盈利主要靠客户提货,但确实很多代理商没有过多关注下级客户的库存问题。当库存一直堆积,下级客户会在提货方面适当收缩。有时品牌公司为了营收增长,会出一些让利政策回收库存帮助消化或者吸引客户下单,但盈利能力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虽然很多品牌的库存问题很严重,但原因都不尽相同。
有的品牌是1990年代发家的,按他们的话说那时候是躺赚。只要是个品牌,基本的加盟模式都能帮品牌方赚到很多。但是现在市场对品牌和商品的要求严格了,可他们那时候钱赚得太容易,就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落伍过时的政策很容易导致库存问题。
芸友Darren:
线下经销商由于租金和人员成本上涨,加上流量变低,盈利点下降,所以生意越来越难做。对于代理商也是同样。我们的支持政策越多,在后期运营方面就会减支,导致后期销售乏力,客户提货补货减少,盈利同样下滑。现在是市场招商投入费用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运营费用一直被压缩。
庄主:
代理商、经销商的发挥空间可能比较少,因为现在渠道和市场不再是以前比较单一面的渠道,现在无时无刻都有线上的渠道慢慢蚕食线下的市场。虽然不至于导致实体店完全没有空间,但利润和营收双双缩水真的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了。
我发现大家刚刚上面讲到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市场是在变化着的,我们普遍觉得更难了。但其实服装行业在国内发展的步伐和我们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也是比较同步的。如果我们想思考下一步怎么走,可以结合历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思考未来的走向。
2.服装行业的风向演化
庄主:
给大家看一张我根据所查的时尚史资料整理出来的简图。可能不一定准确,更多地代表的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果大家有补充或建议,欢迎指正。
(图片来源:庄主自制)
芸友Wanyi:
时代背景不同传达出来的、表现出来的时尚也不一样。
庄主: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张扬他们自己在当时时代认知下的个性。只不过有的表现得可能外露一点,有的则比较隐匿与低调。
芸友Darren:
很多人不想给自己打上标签,但又不想平凡无奇。
庄主:
这几年不知道大家对一些年轻人的亚文化有没有了解?例如“蒸汽波”“赛博朋克”等等。这两个是音乐流派的一些分支。但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也有对应的服装审美风格,比如对标到的是以前的复古disco服装。这一看,我们的时尚好像又回去了。
芸友若三:
蒸汽波前一段在抖音很火,有很多音乐也跟着火了起来,有种1980年代复古迪斯科的感觉。
芸友圆又圆:
前辈们辛苦这么多年,终于有钱有时间打扮自己了。寻找逝去的青春。
芸友Darren:
音乐是很有时尚前瞻性的。
庄主:
蒸汽波的音乐一般选用之前1990年代左右的动漫主题曲重新解构演绎,其中也有一些港风向的音乐,是把怀旧金曲加入一些编曲上的不同理解,有那个味道但又不会完全太旧。这几年年轻人比较流行蹦蒸汽趴,穿着特定主题例如八九十年代的复古着装,听着以前的曲子跳舞,很有趣。
庄主:
所以我们现在有一部分人,在用1980年代的个性来表达自己。现在的风尚是很有趣的百花齐放状态。你们有没有发现1980年代开始,西洋乐队舞蹈文化、日本的电视剧传入、本土电视剧的创新和港台电视剧的涌入,直接影响了国内的服装行业的风潮。这几年慢慢小圈子里流行起来的还有古着。
|二|
接点地气吧,零售人
1.“要接地气”“消费下行”“下沉市场”“农村包围城市”怎么理解
庄主:
我发现这几年网红店在下沉市场还是挺火的。小城市的年轻人下班后不需要经常加班,休息日有空去逛街。他们会比较喜欢去可以拍照的地方。抖音,灵魂这些小视频和社交软件会左右这些下沉市场的年轻人。看到其他人很好会想要模仿,然后在模仿的过程思考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其实这些软件也会影响他们的消费方式。因为审美和穿搭习惯会慢慢发生改变,同时他们有更便捷的触达渠道,所以对于这些客群,线上渠道是一定会瓜分其中很大部分份额的。
芸友Darren:
我们这里的小城市年轻人创业开店基本是欧韩风格的产品,都是白色的网红店装修风格。
芸友圆又圆:
小城市比较多个性小店。韩风、港风居多。
芸友Vincent 郑:
一个城市如果越来越多书店,咖啡店等文化、艺术性消费,就是一种新消费升级、百花齐放的时候。
庄主:
很可惜,很多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书店基本乏善可陈,可能还能一直在的就新华书店了。
对于下沉市场,我有些补充:
一方面交通发达,人们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大幅度降低,下沉用户得以更便捷地接触到更多的流行资讯。
另一方面,网络普及、越来越多社交APP涌现,人们的社交需求逐渐从观看、模仿到尝试更多地自我表达,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需求。
芸友Yanni:
而且他们(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很单一。服装作为表现自己的方式,有时候三线城市的人均服装支出甚至比一线的人多。
芸友Darren:
下沉市场的服装偏休闲生活化和职场化。目前我接触的品牌布局下沉的主要是这两种品类。
2.为什么得更接地气
庄主:
你们觉得一,二线好卖的品牌如果去到三线及以下城市,一般会活得更好还是可能无法生存呢?
芸友Darren:
这和目标客群年龄有很大关系。下沉市场的主力如果是30+的人群和45+的人群这两个段位。一般都会过的很不好。
芸友Wanyi:
我觉得品牌如果有做好研究与分析,根据当地消费调性去调整贩卖内容。或许可以夹带一些知名度声量,创造购买引力?
庄主:
我觉得一,二线品牌刚开始到下沉市场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阵痛期。看它还是要坚持调性选择客群,还是想入乡随俗,做好调整适应渠道。
现在竞品越来越多,消费者现在多了许多选择的空间,他们也在不同的竞争品牌彼此竞争时学会了更理性地选择商品。
另外现在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审美水平普遍有了明显提升,很多人不再盲从品牌,而是更多思考与自身的适配度。所以现在已经不再是从前,我们只要有渠道就能卖货的时代了。每家企业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取舍。究竟是让商品跟随渠道,还是让商品选择渠道,就是商家要思考的问题。
芸友Darren:
下沉市场除了服装的风格单一,饰品类的基本流行度会更低。比如你在任何一个下沉市场,很难找到单品帽子店和适合20多岁男士的帽子。下沉市场的男士帽子,基本卖给50多岁存在个人发量问题的人群。从这点来说,我觉得假发配饰下沉会比帽子店的生意更好做。
3.如何接地气
庄主:
我觉得要接地气,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商品企划的时候要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虑。企划可以分享定量规划和定性规划。定量规划应该要建立在定性规划相对准确的基础上。而最关键的定性规划主要指的是一些非量化,但又对商品企划影响非常大的因素指标规划,如我们常说的风格。
在做过往季度的分析时,除了定量分析上,数据异常点要留意。我们也要多留心平时工作中各端口尤其是店铺终端经常反馈的一些问题,这些有可能是定性分析的突破口。但这些问题很容易因为传达和时间久远被忽略掉。所以每次做季度企划前或每个季度结束后,主要的企划人员需要走访一些典型门店收集访谈类的反馈。
4.几个特别接地气/特别不接地气品牌的个例分享
庄主:
你们有没有觉得哪些品牌是特别接地气或特别不接地气的?
芸友Yanni:
我觉得带水钻的设计很接地气,解构设计很不接地气。
芸友Vincent 郑:
上海还是很极端的。有40元的牛肉面,也有15元的牛肉面。
庄主:
地铁通向五月花广场出口那条通道上的衣服29,39元的卖了十几年了,仍然屹立不倒。
芸友极简:
我们这30元店活的也不错。接地气我觉得也要针对产品的定位,你的客户群的画像来定义。
芸友Darren:
我以前做过播牌的运营,她的品牌环保性调性很高,冬季羽绒服没有动物毛领,吊牌材质也是可再生的。但是在县城很多中等以上购买力的顾客也是骑电动车的,冬季毛领对她们很重要。县城的大商城停车位也不便,地域小电动车才是主力。
庄主:
我也遇到过类似经历。冬季的企划比较复杂。地暖的启动时间会影响羽绒不同厚薄度的波段上市计划,一步出错几乎整个季度就很吃力。而且不同地区开电动车出行和开小车出行也会对款式的短中长有明显的不同需求。有的地方更偏向低价格的棉服,那么冬季的企划就可以比较灵活一些。但有些地方是不喜欢棉服质感的,再怎么性价比高都没用,那就要求提前订羽绒服的时候对深度的把控和对款式的精准度要高。
芸友Darren:
广州的爱依服在我们这里做的就不错。虽然我觉得从品牌名到质量都比较一般,但是货品供应不错。大城市更见众生相,小地方两极分化更严重。
庄主:
对,爱依服应该是全国范围内最接地气的一个女装品牌了。有段时间我们都觉得他们家是杀手,去到哪都一片惨叫。我之前工作过的一个品牌经常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开店。有时候去徐闻、潮州这些地方开店,提前做市调,发现某个不知名的品牌在当地业绩非常火爆,因为门面很好,所以当地人也就认为这是一个大品牌。
这几年我出差比较集中在中原区域,我发现每个区域都有自己本土非常强势的品牌。如河南的快时尚女装GAGA、河南许昌的胖东来。我也发现有些品牌似乎在全国范围的地气都接得还挺好,如爱依服。
特别不接地气的品牌我就不太好说,因为这些品牌一般要么是本来受众面并不需要太广泛,不需要去适应许多人的口味,要么是这种面相大众但不接地气还能屹立到现在还活着的品牌应该没有的。
爱依服大家都认识,你们觉得它特别接地气主要是什么方面呢?
芸友Darren:
大家对爱依服认知如何?说实话我只了解价格,没有进店近距离了解。
芸友极简:
我们这没有爱依服,GAGA可多。她旗下还有两个还是三个品牌。因为价位和风格吗?
芸友Darren:
我们这里目前本土快时尚或者组货品牌比较好的,前几年是ENJOY,现在是印象树。
庄主:
我之前做竞品调研的时候有跟过爱依服一段时间,只要一到我们的门店就一定跑旁边爱依服看。我觉得他们的商品的性价比和款式宽度是杀手锏。另外因为用一口价断尾的技巧用得很娴熟,他们家的客群其实囊括了两种客群。首先是因为低价格被吸引进店的客群,其次是正价商品对标的客群。但如果再人流量大的非社区店,看到店里多人以及品牌名气大进店的客群也不少,这样就给他们的商品带来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芸友Darren:
爱依服的位置都比较好的,租金相对会高些。
庄主:
部分渠道租金可能是会高一些的。但因为他们有规模和可以引流,在某些渠道合作上他们很有优势。
5.接地气给大家带来对工作的思考
庄主:
不如我们先对第二部分收个小尾巴。我们探讨了很多关于下沉市场以及品牌商品“接地气”方面的讨论。这些讨论会给大家带来对目前工作上的启发吗?
我觉得消费下行给我带来的启发,一是意识到我们还有很大一块蛋糕没吃到,现在同行大家都在努力想吃上一口。但渠道方面,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商圈和消费习惯和一,二线城市的明显区别在哪里?下沉用户对品牌的认知是否和我们以为的一样?我们是否了解他们对商品的真正需求和优先考虑顺序?在产品开发的时候,如何平衡新市场与品牌原有市场的差异,不失去品牌调性的同时可以稳定一点进入到新市场?
芸友Yanni:
我觉得很多品牌在做下沉的时候都是有特意降低审美水平的。扩大市场意味着要更加大众化,普遍审美和设计会更受欢迎。
芸友Darren:
快时尚能做到接地气,则市场生存的生命力非常强。
庄主:
我觉得审美水平没有高低之分的,只是大家接触资讯的时间先后顺序和接受度大小而已。我之前尝试过做一次实验性的市场调研,没拿具体的图片给店长看之前,大家都说自己想要“洋气”“大方”的衣服,但是我们把风格区分给店长讲演了再做统计,发现大家说的“洋气”不是同一种洋气。
但我觉得最本质的仍然是品牌自身的定位及其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改变了自身的DNA去适应市场,进入门槛太低,一样会被其他凭空冒出的不知名对手模仿,苦不堪言。
另外产品的开发方向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比之下,我觉得品牌先搞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准自己的客群需求点,在这方面的渠道做更精准的突破可能更好一些。
芸友Yanni:
对,就是要把流行趋势倒退回去做一点,因为下行市场接受程度要循序渐进。
庄主:
我们要警惕,下沉市场不一定就是审美比一、二线城市滞后的市场。审美和风格不是只用文字描述就可以清楚的。
如果我们做自己公司内部的下沉市场与原有市场区域,定性调研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清晰具象地让公司上下同频,理解“洋气”是什么样的洋气,“大方”是什么样的大方。敲小黑板,同频同频很重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受众的需求。
芸友Yanni:
没有高下,只有左右。要了解清楚需求最重要。
芸友Darren:
三,四线客群对于流行,更多是点的概念,无法系统全盘的接受。所以明星同款,大牌同款这样的单品爆款推起来会更受欢迎,相信爱依服他们产品的侧重点也在这里。但是品牌的主打系列,波段系列,消费者很难照单全收。这和下沉市场的生活,社交环境关系很大。所以流行和审美对他们来说,应该是程度问题,不是高下问题。
|三|
最接地气的那些商家,现在在做什么
1.农村赶集
庄主:
今天的小沙龙快接近尾声了。大家再分享一些你们可能很少接触到的乡村事物,先带你们去看看乡下的集市。
(图片来源:庄主母亲拍摄)
我们那边是逢“一”逢“六”的集市,也叫“趁墟”。照片是我让我妈这几天帮我拍的。早上7点左右就很热闹了,中午人少一点,然后下午两三点到四点多还会多人一点,傍晚五点左右就都收得差不多了。
商品的话女装居多,尤其是阿姨年龄层的女装。其次是小商品,像指甲剪,闹钟,蟑螂药之类的各种家居物件都有。
芸友Yanni:
我是山西这边城边村,赶集市场上服装很少。
芸友Darren:
很多都是十年老店,品质保证我们很多地方还是有的。还有庙会经济,不过不是以服装为主了。地方性庙会也很多人,城市的生活只与自己相关,这里的生活是所有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芸友极简:
我在城郊结合,附近农历逢四必会,人多了去。
庄主:
我们的老祖宗很有智慧知道资源集中,固定日期轮流集市,可以帮助那时候的小商贩把有购买需求的人都集中到一起。
但这几年家里的市集人已经少很多,年轻人不爱逛。因为没太多商品可选,可能最多就是到街上喝喝糖水,聊聊天,晚上出门还清净些。
长辈们也不太爱逛,因为现在去县城很方便,都觉得不太看得上镇上的这些服装小摊了。
除了趁墟,还有早上有时候会有人开着小货车去走村,卖猪肉、衣服和家电百货的好像都有,那种生意也居然很好。因为去到村里了,那些七八十不常去镇上的老人家也喜欢买东西。
芸友Darren:
原始的集市是没有货币等价物交换,纯粹的以物换物,集市更贴近人最本质需求的表达。这种就像商场现在做的快闪。快闪源于集市的概念。
2.留守老人
庄主:
你们家里的老人家现在手机玩得好吗?我妈和她的姐妹们,天天K歌、抖音、拼多多这些玩得可好了。其实我觉得主要是他们比较寂寞。我们都在外务工多,陪伴他们的时候很少,电视剧也来来去去就那些套路,他们也看腻了。
芸友极简:
现在他们看电视反而很难。因为电视要用宽带两个遥控器,他们弄不明白。我身边的两个老人根本连电视都不会开。
芸友Yanni:
而且五十岁左右的人看剧也喜欢看那种早几年前的农村的事。比如《母爱如山》那种农村人物题材的电视剧。
芸友圆又圆:
我爸沉迷微信群和K歌,我妈则玩头条和快手。现在的电视捣腾起来比较复杂,还是手机平板用起来容易点。
庄主:
我爸也经常搞不懂一些技术性问题,就会生闷气,然后打电话问我怎么弄。他经常点着看那些小视频能一看老半天,然后经常不小心把我或者我弟弟,妹妹的电话拉黑。
庄主:
你们觉得现在他们对手机的这种使用,会影响到他们原有的消费习惯吗?
芸友圆又圆:
我觉得会,因为无处不在的广告。
芸友Darren:
会的,我父亲(近70岁)已经开始用拼多多了。有些电商用的货到付款的类似传统的线下交易方式,对中老年客群也很受用。
庄主:
我爸妈都已经会用拼多多买东西了,也学会了想买什么东西的时候让我在网上搜下看有没有更便宜的。乡村的线下经济虽然目前不太受到电商的波及,但是现在越来越普遍的乡镇快递代收点,已经说明了线上也开始进军到我们宁静的小村镇了。
3.未来乡村的消费方向会怎么走?会如何影响到品牌或行业未来趋势吗?
庄主:
最后一个小问题,大家觉得未来乡村的消费方向会怎么变化呢?
芸友Vincent 郑:
这还是要看国家发展和科技发展的。乡村都是因为和大城市距离、交通、配套这些的差异变成的。是不是未来之后我们都远程办公更多人会回乡?
有外来人口进入乡村,这样社会结构就产生变化,就有新消费给予。如果乡村建设好还是有机会,还有国家也希望年轻人回乡,
这些推动力是不是会改变我们传统乡村是乡下这样的观念?人还总希望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如果乡村能提供类似条件的话,还是有人愿意回。
但是我们这两百年都是人口迁移到大城市。在这一个新科技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是会有突变?
芸友Darren:
因人而异,要看具体你现在的城市和家乡的对比。我觉得应该说乡村是种生活方式,乡村与城市的物质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但是逃离北上广的也很多,现在大家关注的是宜居和幸福指数高的城市,兼有乡村和城市属性的地方。
庄主:
我觉得有可能回乡。现在无障碍办公已经实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只是这样的工种和有这样能力的人还不是很普及。其实现在慢慢也会有人回流的,只是和输出对比,基数显得太小了。如果不是逃离这个字眼,而是选择回去,那时候就很好了。
芸友Vincent 郑:
是的。结果大城市变成精英才能呆的地方?基层为精英在大城市服务,那也需要一定的保障。我觉得国家还是蛮关注和平衡这些。
庄主:
我经常看到有些艺术家自己选择住在偏远乡野,但是这样的职业毕竟不是大多数。我们这么多年的教育也很少教会我们毕业之后除了找工作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可以谋生的方式。国家政策有资源倾斜的,乡村的建设现在越来越好。普遍的街道基本都是很干净卫生的,华侨回来都不想出去了。然后这几年治污、农村的体育健身设施,各方面都做得很好。
芸友Yanni:
我们老家今年修了一个特别大看起来非常当代的公园,甚至比省会的还要好。我觉得我们这里发展太快了。
芸友Darren:
三,四线的管理者从队伍年龄和思想上越来越好。我们老家现在口号也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不像以前那样盲目招商破坏生态的项目企业。
庄主:
这样一点一点地变好,也是很让人振奋人心的,会有种很深的民族自豪感。今天我们的线上沙龙,如何让我们的零售更接地气?以及中国乡村的消费趋势探讨就此先告一段落,很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讨论。
|四|
国外案例分享
1.日本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农户收入水平超过城市居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水平相当。
参考:
《【国际视野】日本乡村建设历程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启示(一)》
《日本乡村振兴战略概况介绍》
2.韩国农村发展:新村运动,空壳化和老龄化
参考:
《韩国:从世界最穷国到最发达国家,韩国农村是如何走向现代化的?》
《乡村振兴: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
庄主总结
一、我们身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
1.大家是什么时候进入时尚行业的?有哪些方面的变化是让你觉得非常深刻的?
这几年大家感受比较深刻的行业变化:
(1)库存及周转压力;
(2)消费者及消费环境改变;
(3)渠道压力变大。
2.服装行业的风向演化
从工装、列宁装等整齐划一的集体着装到百花齐放、个性化彰显越来越明显.背后实质是国民经济能力及审美水平的上升,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消费者的穿着从模仿逐步到解放思想创新,许多亚文化现象也逐渐涌现。对品牌而言,要思考清楚自己的定位再去采取相应战略。而对商品人员来说,则应多点思考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二.接点地气吧,零售人
1.“要接地气”“消费下行”“下沉市场”“农村包围城市”怎么理解
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信息更容易触达,很多社交软件和短视频app给下沉市场带来了审美和穿搭习惯上的改变,也唤醒了人们心中希望更多个性化表达自我的社交需求。
2.为什么得更接地气
有些品牌去到下沉市场未必能活得很好,究其原因,下沉市场的客群、消费环境都是和一二线市场有差异的,这些品牌会面临产品与当地市场需求的矛盾和冲突。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品牌想要更好地在下沉市场生存,就应该思考产品与当地市场协调性的问题,即我们所说的“地气”。
3.如何接地气
接地气,要求我们在做商品企划的时候不能忽略定性规划方面的内容,我们既要留心定量分析时数据的异常点,也要留心来自各端口的非量化反馈。
4.几个特别接地气/特别不接地气品牌的个例分享
比较接地气的品牌,一般在价格或风格策略方面都和当地市场比较有契合度。
5.接地气给大家带来的对工作的思考
有时候我们要保证在沟通下沉市场的商品定性因素的时候不要带有过往的偏见,同时也要注意上下同频。有时三四线客群对于流行还在点的概念,品牌的系列感并不能让消费者照单全收,这和他们的生活、社交环境有很大关系。
三、最接地气的那些人,现在在做什么
1.农村赶集
现在农村人口外流,资讯比以前发达,集市的人流也许会少一些,但有些地方仍是很多人的。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人们买衣服的频率也比之前也高一些,但小乡镇上的服装店大都不多,虽然去县城也方便,但购物体验的便利性仍是集市才比较容易满足得到。所以集市上仍有挺多面向中老年妇女的服装生意。
2.留守老人
我们的长辈也学会并习惯了上网冲浪,他们也有自己圈子流行用的软件,如K歌软件、拼多多和抖音这些。也因为购物更便于触达、购物环境更加透明,他们原有的消费习惯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开始体验线上购物了。
3.未来乡村的消费方向会怎么走?会如何影响到品牌或行业未来趋势吗?
国家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上有较大扶持,生活条件、经济环境的改善,将可能吸引比以前更多的年轻人回流。届时,消费者的结构可能又会发生新的改变,我们仍会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也很期待这样的未来。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