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婧祎带火了一种风格:“Y2K辣妹风”,洋气吸睛,博主纷纷模仿
82 2025-01-07
“前掌跑法”,或者说“前脚掌先着地”,是跑步圈内永远受热议的话题。的确,几乎所有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都倾向于前脚掌先着地,而专业5000米、10000米比赛中穿钉鞋的选手们就更不用说了。一般来说,跑的速度越快,前掌着地的比例越大。所谓前掌着地是脚掌以接近水平的角度落下、前掌先着地、然后整个脚掌接触地面。不要理解为踮脚跑、脚跟不着地,那是短跑的跑法。
前掌先着地,首先充分调动了小腿、足部肌肉群的力量,发挥这些肌群的缓冲功能、弹性势能,可以明显削减跑步中小腿以上部位(膝、髋等)受到的直接冲击;第二,前掌先着地有利于缩短整个脚掌的着地时间,增强动作的连贯性和向前性,是快节奏和高速度的基础。
为什么前掌跑法需要一副“铁脚板”
经过这样一分析,也许大家已经懂了,前掌跑法虽然是高效的跑法,但是对小腿、足底、脚踝部位的负荷比较大,而对膝关节负荷更小(这也是为什么专业运动员中常见跟腱损伤,而业余跑者一般伤膝盖)。小腿肌群是控制脚掌运动最重要的肌群之一,前掌先着地时,小腿需要充分发力,加上踝关节、足底的小肌群协同发力,从而提高整个脚掌的刚度,形成一副“铁脚板”。
业余跑者如果上述肌群不发达,就会感觉“脚板软弱无力”,即使勉强采取前掌跑法,也可能出现技术动作不自然,甚至引起伤痛。
前掌跑法,靠“铁脚板”就够了吗?
但是有跑友也许要问了,有强大的小腿和足部就可以驾驭前掌跑法了吗?为什么我进行了很多提踵之类的小腿和足底肌肉训练,还是不习惯前掌跑法?
这是个值得一谈的问题。
其实,专业运动员采用前脚掌着地绝不仅仅是靠强大的小腿和足部力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前掌跑法具体还需要哪些能力来支撑。
前脚掌 跑法的本质
外观上的“前掌先着地”,从本质上可以解释为几点:
1、较快的节奏。
2、较短的着地时间。也就是落地尽量“轻快”(落地轻、起脚快、步频快)。
3、合适的着地点,基本在重心下方,即重心投影点(不要往前迈而在重心前方落地)。这也保证了动作连贯性和向前性好,而不是向上性。
这几点可以说是前掌跑法的核心与本质。如果做到了,前掌跑法可以习惯成自然。而如果违背这些原则,比如采用迈大步,着地点超前于重心太远,产生刹车效应,即使刻意用前脚掌着地,依然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冲击。
那么,掌握这几个核心要点,除了“铁脚板”以外,又需要哪些基本的身体素质呢?
1、核心力量
因为前掌跑法意味着高步频、较短的着地时间。在腿部支撑动作快速切换、落地随即快速拉起的过程中,轻快的双腿始终是强大的核心力量带动的。如果核心部位特别是腰腹部力量不足,就无法支撑快节奏的运动,很快就会出现动作变形。
另外,力量的平衡也很重要。后背肌肉、臀肌、腘绳肌以及小腿肌肉组成的“后侧链”是推动身体向前的最重要驱动力之一,整个链条发力的同步性、协调性对跑步效果影响很大。如果光有“铁脚板”,没有后背、臀肌等核心部位来带动,会造成小腿代偿性地过度紧张。
2、神经的控制能力
神经控制是影响运动表现的一个很关键的要素,也是形成技术动作的基础。在节奏感的把握上,如果神经控制能力不强,当你加快步频的时候就会感觉全身紊乱,两腿不听使唤,呼吸也配合不上,甚至腹痛岔气。
神经还决定了肌肉募集、协调发力的能力,比如上面提到的“后侧链”,当你只是刻意前脚掌着地、小腿发力,而后背等核心部位却没有协同发力,就会造成动作很不自然、不流畅。这样一来,前掌着反而让你增加了着地时间。
另外脚踝的稳定性也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对于防止踝关节扭伤,脚踝的稳定性可能比肌肉绝对力量重要得多。
神经的控制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跑步来不断磨合与适应出来的。其中有氧跑是提高控制能力的最安全、最基本方式。
前掌跑法中,“铁脚板”就像轮胎而不是发动机
从动力链角度来说,来自于躯干、臀部和大腿的力量经过传导达到小腿和脚掌,毕其功于一役,完成扒地蹬伸动作,产生推动人体往前的强大动力。因此,小腿、踝关节和足底肌群发力形成的“铁脚板”就相当于起到“轮胎”的作用。而真正控制节奏的发动机,还是身体核心部位的肌群、以及灵活而协调的中枢神经系统。
作为水平相对较低、提升空间也较大的业余跑者,如果要提高水平,我们更应该从驱动力的源头着手,也就是核心、大腿等部位大肌群的力量,以及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等体能素质。同时也不能忘记训练“铁脚板”的小肌群,来达到良好的力量传递效果、减少伤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