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15亿口罩被丢到大海

147小编 84 2025-01-05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起点,

亦是承载地球循环往复的载体。

在地球的总表面积中,海洋面积约占 71%

而在地球的总水量中,海洋约占 97% 左右。

全球气温、降水量,渔林业、交通业、经济、贸易……无一不受到海洋的重要影响。

这一片蔚蓝,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2020年,全球共生产了约 520 亿个口罩,

其中有超 15 亿的废弃口罩流向了大海。

口罩的主要原料是塑料,

需要长达 450 年才能被分解成微塑料,

人类与海洋的生态系统,

正面临着更加急剧的挑战。

随着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

以及全球减塑活动的展开,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企业

关注并践行可持续性的环保行动。

六月夏至,一条来到北京,

「重塑蔚蓝」展览。

该展览希望吸引更多年轻力量的参与,

唤起大众对环保的再度思考。

将当下最流行的plogging(跑步捡垃圾)的方式收集而来的塑料废弃瓶,

以多元的艺术作品呈现,

令观者重新审视人与海洋、人与自然的关系。

让环保、运动与日常生活,

真正演变成可持续的共生方式。

人头攒动的 UCCA Lab,很多年轻人来看展,也有家长带孩子驻足在艺术家作品前沉思。环保的话题总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无论性别年龄,海洋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唇齿相依。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引起大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而观众,试图在这里,找到自身可以为环境保护所做的解决方案。

「重塑蔚蓝」融合了年轻艺术家刘佳玉的新媒体装置、麻剑锋的绘画装置、柳迪的摄影、视频作品、杨牧石的雕塑作品。设计师打破常规,将整个展览空间延展成环形跑道的样子。观众既可沿着动线参观,亦有践行环保之路的象征精神。

让我们跟随一条的镜头 ,

踏上「重塑蔚蓝」的跑道。

撰文 星月

艺术家麻剑锋,是一个话并不多的人。他的工作室不大,塞满了作品。色彩斑斓的图腾画在废旧纸箱做的立柱上。采访间隙,他一有时间就盘腿坐在纸箱边画画。为了这次“重塑蔚蓝”的展览,麻剑锋特意定制了绘画装置作品《金枝岛》,希望将自己在2019年去马拉西亚一个珊瑚岛上的部分场景还原在展览现场。

这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在岛上驻扎的经历。麻剑锋坦言,“原本打算致敬高更在岛上写生的经历,谁知到了这个已经算是保护尚可的野生岛屿后,发现已经有了很多人为污染的痕迹。塑料瓶顺着河道,被海水冲刷在岸边。蓝色的海水中,彩色的污染物格外显眼突兀。即使潜泳时,也能看见被破坏的珊瑚尸骨漂浮在海面。麻剑锋感慨万千:再原始的地方,过几年就会发生改变,污染实实在在就在身边。塑料对环境有一种很强的侵入感,可同时这也是人类自身造成的问题。

刚从院校毕业时,麻剑锋并不是以环保者自居的艺术家,也没有刻意使用废旧纸盒创作。但某天他忽然发现,这些被大量废弃的纸箱还可以再利用。废料本身的使用痕迹、历史,跟艺术相互连接,能再创造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于是这些年来,麻剑锋一直对它们进行解构和创作。

这次参展的《金枝岛》素材中,除了废旧纸盒之外,麻剑锋还用到了很多塑料的小粒子——将它们掺杂在真的沙子里,模拟一片海滩。这些塑料粒来源于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厦门举办的“跑出蔚蓝”的 plogging(捡拾跑)公益活动。四地的跑者们在城市边跑步边收集塑料瓶,总共达成了清理 10000 公斤塑料废弃物的目标。

麻剑锋作品 「 金枝岛」

麻剑锋很欣喜的分享道,“艺术、运动和自然在此有了共生的关系。”谁都不希望生活在垃圾场,谁也不愿意在充斥着塑料和刺鼻气味的环境中奔跑。通过这次展览,希望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去参与捡垃圾的跑步运动,有意识地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不再随地丢弃这些塑料垃圾。

听说环保系列跑鞋的针织鞋面是由海洋塑料制成的,麻剑锋连说了几句“挺好的,挺好的”。能将塑料制品再利用为可持续性的环保穿搭,也是一种蔚蓝的延续。他有一个四岁的儿子,“重塑蔚蓝”对于他来说,不单单是环保的一句口号,更是为人父后,对孩子未来生活环境的祈望:“留给下一代更多的生存空间,让孩子们能够有运动的自由,呼吸的自由。”

刘佳玉刚从伦敦回国,一头扎进工厂里忙着自己的作品。对于此次受邀参与「重塑蔚蓝」展览,她洋溢着一种兴奋的创作热情。

刘佳玉作品 「 The Riverside」 2017

刘佳玉之前在国际上参展的很多装置、影片,都有关注环保、自然主题。但不同以往,过去她是通过作品内容来引起大众对自然与自身的观照。而这一次的新媒体装置作品《塑形》本身,就是源于“跑出蔚蓝”公益活动所提供的创作原料——上千件塑料瓶。能在跑者们拾捡、回收的塑料瓶上进行创作,刘佳玉本人也特别期待。“首次将运动、环保和艺术真正联动在一起,正是我们这次展览的特别所在!”

「跑出蔚蓝」公益活动拾捡的塑料瓶,被刘佳玉创造为海浪的造型

她将跑者们捡来的塑料瓶,压扁、上色,堆积成一个形似海洋的雕塑。在投影的映射下,用宇宙中最小、最自由的粒子动态图形去重新呈现、渲染海洋动画。当观众走进展厅,远远地看到蓝色的大海,伴随着她真实采集的海浪声音,仿佛身临其境的在海边散步。可是走近一看,会发现海洋都是由塑料瓶组成的。这样的画面形成了一个特别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刘佳玉作品「塑形」

刘佳玉与我们分享道,“其实在后疫情时代,人类会更加主动去关注自然。环保和可持续性的话题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有影响力的机构和品牌能够联手协作,通过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可以扩大影响力,辐射更多人,唤起大众对环保的重视。

“重塑蔚蓝”对于刘佳玉这个年轻艺术家而言,更像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未来的愿景不仅仅是大展宏图的蓝色,更是充满美好可能的彩色。

柳迪的工作室在北京 798,这里艺术家云集,很多人甚至专程来艺术区打卡。盛夏的阳光照在他的作品上,动物庞大的身躯和逼仄的建筑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影像《动物规则》是他已经完成近十年的作品,彼时25岁的他荣获了 Lacoste Elysee 大奖。实际上这一系列作品共有 9 张,柳迪特意选择了熊猫、北极熊、红毛猩猩这几个物种受到人类影响更大的动物形象去参加这次「重塑蔚蓝」的展览。

柳迪凝视「动物规则」作品

这系列起源“自发创作”的摄影作品,总令大众升起“艺术家要对城市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的解读,早先柳迪更认为这是他释放焦虑的通道。但近几年他有了更深层的看法:动物本身是一种自然界的代表符号。而人类生存的环境,又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某种东西。其实人、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变化的。学会在变化中共生共荣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柳迪参展的另一个视频作品《自我的重量》,灵感来源于他很喜欢的小说家贡布罗维奇的一个荒诞想法:每个人自我的重量取决于地球上总人口的数量,当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轻。他直言不讳,人都很自我,总是关注自身,在意个体影响。我们总以为我们要去做什么才能保护自然,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应该去思考不做什么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重塑蔚蓝于柳迪而言有一个更大胆的假设,“我是很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可能是自然界的一场实验,我们尽量不要让这场实验失败吧。”

艺术家杨牧石的工作室在上海的画家村,那里是沪上许多艺术工作者的汇集地。工作室里能看到他以往作品的记录。黑色、尖锐、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艺术创作被外界评论为“充斥着对抗式、危险性、极限感”的表达。可是见到本人,却能体会到他格外的友善和谦逊。

杨牧石作品「侵蚀」

杨牧石此次参展的雕塑作品《侵蚀》,是由他收集来的聚苯乙烯泡沫为原料,经过香蕉水的大量腐蚀再以黑色丙烯去色而成。六件黑色的长方体上,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洞。造型如同城市里密集而高耸的建筑,逼仄 、压迫。

杨牧石「侵蚀」作品细节

无论作品材质,还是艺术语言,都带给受众 “极端”的反思意义:泡沫既是工业社会中常见的工具,在运输中担任保护作用,提供便利;但同时它对环境的污染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和破坏。他希望通过极端的处理手法传递出人与城市、自然环境相互侵蚀,相互影响的反思与实践。

重塑蔚蓝对于杨牧石而言,是一种终结塑料废物的愿景。他希望以黑色的生产,用艺术的创作来唤醒大家对环境的重视,用艺术重塑蔚蓝。

一如「重塑蔚蓝」的策展人刘雪丽所述:运动、生活、艺术领域之间相互作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共生关系。「重塑蔚蓝」展览,正是呼应着这样的诉求:丰富的资源是地球的馈赠,可持续性的未来才是真正的自由,运动也可以成为恒常持久的环保实践。

「重塑蔚蓝」展览上的品牌环保空间 展示了由回收原料制成的可持续性运动系列装备

那些在奔跑中身体所感受到的阳光、海风、空气、蓝天……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享受着它们,拥抱着此刻的自由。如何让这一刻变得可持续,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 一个男人品位的高低,是怎么体现的?
下一篇: 《小欢喜》大结局了,我才发现这个宝藏女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