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的年轻人失去回头率:汉服「复新」简史

147小编 89 2025-01-04

一年多的时间,听月的抖音粉丝涨到了六十余万,他们中的很多人慢慢变成了顾客,在听月的店铺里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汉服。

他们和听月说,早些年,大家都觉得汉服特别美、特别漂亮,但是感觉自己穿不了。听月不解,问为什么,对方说:好像穿上它就要保持优美,好像有特别多规矩和束缚。但看了听月的短视频后发现,原来穿汉服也可以去干很接地气的事:可以去上班,跟闺蜜逛街,甚至可以——吃烧烤。

听月听了很开心,这是她始终强调的理念:是衣服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务衣服;汉服虽然承载了千年的文化,但依然可以穿着它进入到日常生活里。

文|王唯

编辑|沈时

从300%回头率到走几步遇见同袍

夏天,绿珠儿到上海参加活动,她给自己选了一套名叫金枝玉叶的绿色汉服:对襟衫搭在肩上,底下一条百迭裙。在当天拍摄的抖音视频里,她坐地铁、穿过马路,和陌生人擦肩,然后走进餐厅吃饭,没有被围观,也没有被投射异样目光。

绿珠儿佯装沮丧,和身边人开玩笑:现在穿汉服出来,都没多少人看我了。事实上,她从心底里为汉服出圈而高兴。

早在16年前,绿珠儿刚刚接触汉服时,完全是另一种境况。绿珠儿曾形容,穿汉服出门,有300%的回头率。300%是这么回事:在路上,人们只要看见她,100%会看上一眼;走出几步之后,对方总是会回过头再看一眼;再过一会儿,已经走远了的路人还会再回头看看。

时间再往前推,2003年的11月22日,一个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自己缝制的汉服走上郑州街头,汉服第一次走入公众视野,王乐天因此被视为汉服出行第一人,每年的11月22日则被定为汉服出行日。

当时,对大众而言,几乎完全没有汉服的概念。绿珠儿穿着汉服出门,除了有300%的回头率,还会有无数个问句迎面丢过来:你是从剧组出来的吗?你是演员吗?你在扮演古人吗?穿着汉服坐公交车,有人在背后嘀咕:是日本人。去超市购物,也有人用韩语和她问好。要面对好奇和围观,也会面临嘲笑和质疑,曾有人质问她中国人怎么能穿成这样,也有人曾一路尾随在她身后,批评说:你们这样穿,不符合世界潮流,也不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就连见惯了新鲜事物的媒体,也表现出一副困惑姿态,第二天见诸报端时,标题上尽是穿越、古装等字眼。

十几年后,汉服爱好者越来越多,如今又在短视频的助力下,更加被大众所知。在抖音上搜汉服,跳出的相关视频常常能达到百万点赞,而汉服话题的总播放量,如今已经超过了500亿。有人分享汉服常识和穿搭教程,有人拍西服和汉服的换装视频,有人和年轻伙伴们一起在广场上跳舞,也有人穿着汉服踏青、上班、坐地铁、逛夜市——它们的背景音都是几乎每个人能哼两句火遍抖音的歌。传统的汉服有了新的展示窗口,并逐步在年轻人的生活里焕发了新的生机。

绿珠儿说,如今,穿汉服再也不能引来300%的回头率了,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几乎走几步就能遇到同袍。他们组织汉服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数动不动就是几千人,有时甚至上万,有一次,活动选定在宽窄巷子举办,同袍多,观赏者也多,直接把宽窄巷子堵得走不动路,只能暂停了。

在2020年的跨年演讲中,财经作家吴晓波说:今天的中国,有300万汉服爱好者,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8到24岁。如果是手绣的汉服,价格在8000到20000元。在座的60后、70后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工作以后拿到工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商场,给自己买一件西装,表示我是一个成年人,一个现代人。今天一个姑娘拿着工资买一件汉服,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

图源如梦霓裳

爱好者成为创业者

绿珠儿本名叫吕晓玮,是国内最早一批汉服从业者,也是汉服圈子里年轻人眼中的前辈。

2004年, 她在电视台当记者,丈夫孙异是个歌手,白天在家上网找灵感,晚上到酒吧唱歌。有一天,孙异看到关于汉服的资料,觉得新鲜,拿去问吕晓玮:你知道我们汉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吗?

吕晓玮这才意识到:在我的印象里,从小到大说到民族文化,想起的都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说到民族特色,也是把少数民族的特色拿出来。好像从没想过,汉族原来也有自己的服饰。出于好奇,她在丈夫的介绍下接触了汉服。最先被它的美吸引,紧接着又被其中的文化认同绑定,很快,记者吕晓玮变成了汉服爱好者绿珠儿。

她开始和同袍们一起,在线下宣传汉服。在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穿着汉服出门,去武侯祠或是杜甫草堂,遇上有人好奇围观,就去给对方普及汉服知识。

那些年,网购还没有普及,想要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汉服,不仅价格昂贵,还要经过复杂又漫长的流程。汉服爱好者们需要自己购买喜欢的面料,然后在同袍推荐下找熟悉的裁缝进行制作;根据资料把想要的款式描述给裁缝,做工和版型都充满了不确定;没有商品图,也没有交易平台,几个同袍一起汇钱过去,做好之后再核算,多退少补……绿珠儿的第一套汉服花了700块,从下订单到拿到衣服,一共用了半年多。

穿着汉服出去宣传时,它的美直观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属于我们汉族自己的服饰也能唤起足够的认同感。不时会有人走过来说:我也想加入你们,哪里可以买到汉服呢?这是最让绿珠儿们为难的问题。把自己的制衣途径介绍给对方吧,汇款方式很难让人信任;让对方自己找裁缝制作吧,又要设计购买面料、设计款式。绿珠儿听到最多的回应就是:算了算了,还是不穿了。

这为难的问题启发了绿珠儿,她决定辞职创业,设计和制作汉服,从此走上了汉服创业这条路。

后浪听月也是从爱好者发展为创业者,但她接触汉服则是另一种契机。

18岁那年,听月在澳大利亚留学,学校的多元文化周上,她选了一件旗袍。日本同学穿了和服,韩国同学穿了韩服,特别隆重、华丽。同他们站在一起,听月感觉有一点点被他们比下去了。

听月出生于教育世家,家里的长辈大多是老师,因而她从小接触书法、国画、茶道、诗词等等。被传统文化浸染着,不知不觉,听月开始抱着电视追古装剧、武侠片,也喜欢上了读金庸和古龙。女孩年少,尚未领会书画艺术里精微的部分,也看不懂影像作品里的江湖恩怨,那些遥远的历史给她留下最大的印记,是关于美的想象。宽大的袖子,长长的裙子,满头的珠钗珠翠,然后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古代美人从诗词和电视中走出来,钻到听月脑袋中,然后被她画下来——画在练习工笔的宣纸上,也画在课本大大小小的空白里。

感觉被比下去的听月这时再次想起小时候读过的古诗词、看过的古装剧,以及在课本空白处画过的古代美人,在模模糊糊的不甘心、不服气的推动下,她查阅资料,发现原来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汉服,只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断代了。

那年春节回国,听月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汉服。简单的交领右衽,下面是灰粉色的裙子,许多年后回头看显得非常淡雅非常朴素了,但听月激动了好久。无论如何,当年画在纸上的衣袂,真实地飘在了自己身上。

入坑后,打工赚的钱,除了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其余基本都被她用来购买汉服。平日里,只要稍有闲暇,就穿着汉服走出去,用最原始的方式做宣传。

2016年,在去研究生毕业典礼的路上,听月遇到一位华人教授,他用英语试探着开口:你是中国人吗?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对方又紧接着问: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服饰对不对?

听月点头。那天,她为自己选了一件明制的袄裙,上身是中国红的短袄,用金线绣了一只小小的凤凰;下身纯素色,是一条蓝色褶裙。汉服里经典的红蓝配色,不算张扬,但也雅致。看着它们,教授眼泪都要出来了,简单交谈后听月才知道,这是他第一次在毕业典礼上看到中国学生穿汉服。教授说,自己在澳洲生活了几十年,只回国过三次,虽然每次时间都不长,但能感受到,那才是自己的根源所在。如今在异国看到身穿汉服的听月,对故土的想念又重新冒了出来。

听月也跟着眼泪汪汪:感觉自己做的这些努力,哪怕看起来非常的微小、非常的无用,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值得。

那天的毕业典礼上,同样被这套汉服吸引的,还有悉尼大学的校长。为听月颁发毕业证书时,老爷子特意凑到听月耳边说:你这个衣服真好看,等会儿别走啊,我想和你合个影。

听月本科学国际酒店管理,研究生则是企业管理专业。她曾在凯悦集团从服务生做到了管理层,也拿到过其他酒店抛来的橄榄枝。硕士毕业后,普华永道发来了offer,听月有了足以让父母满意的工作机会——高薪,社会地位也不错。但因为心里放不下汉服,听月最终决定创业。

听月

复新之路:汉服大赛和周杰伦的MV

因为没有来自家人的资金支持,听月用了几个月时间给自己积攒第一桶金。她想到的方式是制作中式糕点,然后穿着汉服上街送外卖——既赚了钱,也同时曲线救国宣传了汉服。

不到一年时间,听月的糕点渐渐出了名,订单也越来越多。她没恋战,很快结束了自己的糕点师傅生涯,重新回到汉服的跑道上。

最大的初心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接受这种文化,并且能够喜欢上它。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去做一个全民都可以参与的大赛。 2016年10月底,听月联合悉尼汉服同袍会、安妮慈善基金会等,共同举办了寻找悉尼汉服大使公益比赛。

决赛在悉尼市政厅举办,参演者挥舞着衣袂表演《青蛇白蛇》,而舞蹈形式选择了街舞;古筝、古琴声缓缓飘进来,和Rap、拉丁舞缠绕在一起。作为总策划,听月特意把现代元素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赛收到了一千多份报名申请。演出当天,观众席上坐满了当地华人和其他国家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三个多小时的演出几乎没有人提前退场,掌声还在媒体的镜头中传回了国内……那次比赛后,听月和汉服在悉尼一炮走红。

趁着比赛带来的名气和热度,2017年,听月在悉尼开了澳大利亚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淡黄色的墙壁上挂着水墨字画,两层楼的空间里,来客可以体验汉服,也可以喝茶、弹琴、写字、读诗。也是从那段时间起,听月开始着手自己设计汉服。因为布料、绣花、打版等都在国内,远在澳洲的听月很多时候觉得鞭长莫及,2019年,她开始回国创业。

听月通过比赛让更多人看到汉服时,如梦霓裳的创始人月怀玉让汉服走进了周杰伦的MV。

2014年,单曲《天涯过客》MV即将拍摄,需要订制汉服。收到消息时月怀玉正在出差,赶紧上网了解周杰伦的穿衣风格,然后用仅剩的一周时间制作了样衣,就连扣子都是在飞机上缝的。最终,月怀玉和其他十多家汉服品牌带着各自的样衣出现在了现场。

所有汉服放在一起,有真丝,有棉麻,周杰伦让助理逐一试穿。月怀玉的作品放在最后,考虑到周杰伦喜欢酷酷的风格,她选了羊皮材质,助理试到这一件时,周杰伦说:哎呦这个不错,来,我试试看。紧接着又说了句:嗯,就这件。

就这样,《天涯过客》MV里出现的汉服95%以上出自月怀玉之手,她的汉服也由此被更多人看到。

和听月、月怀玉相比,最先走上汉服复新之路的绿珠儿,在宣传汉服上遇到的阻力更大。

决定辞掉电视台的铁饭碗时,正是媒体的黄金年代,普通工薪阶层拿两三千块月薪时,绿珠儿每月收入六到八千;日常采访省市领导、明星或者企业家,走出去还挺受尊重的。但在接触汉服后,她意识到这么好的东西却没有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宣传它的工作,我觉得是我必须要去做的,而单位上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拿着五万块积蓄,绿珠儿在成都文殊坊开了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

创业初期,因为普通人对汉服的认知度不高,绿珠儿的汉服生意并不景气。为了省钱,她外出办事一律坐公交车,需要给裁缝扛布料就骑电瓶车,店铺没有雇员,靠她和父亲轮流照看,亏了钱,就找家里的兄妹借……

为了打开销路,绿珠儿开始增强宣传力度。她把店里的汉服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用来出售,其余大多数用来出租,顾客穿着租来的汉服,在古香古色的文殊坊里拍照,这样总能吸引一批围观者。另一个方式是在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组织汉服活动。元宵节穿汉服逛庙会,花朝节穿汉服赏花、踏青,端午节穿汉服在公园祭祀屈原、朗诵《楚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汉服有印象,开业第三年,绿珠儿的店铺逐渐开始盈利了。

如今,抖音给绿珠儿提供了新的展示方式,她为重回汉唐开设了官方账号,发布新品,记录线下活动,也拍办公室的日常。同一时间,她也给自己开了账号作为自留地。没有摄影师也没有后期处理,往往架上自拍杆就搞定了一段,视频里,她穿着汉服旅行、生活,也东奔西走处理公司的事,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汉服是可以在生活中穿的。和早期的线下宣传相比,这些短视频轻易就能获得千百倍的围观人数。在重回汉唐的抖音账号里,人气最高的视频,点赞数已经接近10万。

重回汉唐线下店

饱满的、丰富的、鲜活的人

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汉服火了。不只是线上的刷屏,在线下,马路上看到穿汉服的人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更没有人问这是古装还是穿越;几乎每一所大学里都有了汉服社,几乎每一个节假日的景区都能遇到身穿汉服的年轻人。

被问及为什么汉服突然特别火,绿珠儿直言:抖音的贡献很大。也有人把汉服称为互联网之子,并表示,来自抖音的能量,是汉服市场急速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出现在短视频里的男孩女孩,把汉服从传统文化的云端,拉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让越来越多人看到关于服饰的另一种选择:原来我也可以穿汉服,原来汉服可以随时随地穿。

互联网赋能之下,整个汉服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地方因汉服有了新面貌。比如,绿珠儿所在的成都就被称为汉服第一城,汉服商家、购买汉服的人数都居国内第一。此外,还有在抖音走红的曹县。2020年,经电商渠道卖出的汉服产品占全国汉服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汉服给这些城市带来了新的人气,也带来了新的产值。

到如今,重回汉唐在全国开设了超过30家直营实体店,一百多家代理店,还有四家网络店铺。对绿珠儿来说,传承和创新始终是一路走来不停琢磨的事情。

在绿珠儿和团队设计汉服的过程中,古代形制被传承了下来。肩膀的布料连成一片,没有破肩,没有现代服饰的那条缝;为了贴合中国人比较柔和的肩膀曲线,接袖不在肩膀,而在肩膀之下靠近手肘的地方;交领服饰有前中缝和后中缝,一旦体态歪斜,中缝就会跟着弯曲,提醒做人要正体、穿衣要注重仪态……

但同时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为熊猫代表成都的特色,也因为外表憨态可掬受到年轻人欢迎,所以,重回汉唐几乎每年都会做熊猫主题的汉服,有的上衣白色、裙子黑色,再加一个毛茸茸的包,看起来像一只熊猫;还有的直接把熊猫和竹子绣到汉服上,店里的一款马面裙上,同时有四只熊猫在站着、坐着、躺着、打滚。今年最大的创意是波普少女,保持传统版型,同时融入了西式的花纹和搭配:蕾丝、圆点,还有几何图形。

稍显年轻的汉服品牌听月小筑也在思考创新的路径。

听月的野心,在于能让顾客通过衣服感受到背后的文化。她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古代人物传记,在那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纵横在自己的时代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千百年后,时间把他们变成了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个标签——听月发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提起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提起柳如是,是秦淮八艳之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创业之后,她常常在商品里夹带私货,把那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冠于汉服之上。通过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大家就会感兴趣,然后愿意去了解背后的人。

抖音既为汉服提供了新的展示方式,也极大地方便了同袍们买买买。曾经,不论是绿珠儿还是听月,都经历过自己买布料、找裁缝的阶段,而如今的同袍,在短视频里、直播间中看中某件汉服,几分钟内就可以找到链接,然后下单、收货。

到抖音直播带货,听月依然会夹带私货,介绍商品的同时,她会讲起李清照、柳如是们的故事,以及她们的性格和经历,希望他们看到的不止是一件衣服,而是背后的文化,还有那些饱满的、丰富的、鲜活的人。

进入日常生活

听月最早接触抖音是在2018年。当时,一首名叫C哩C哩的神曲从Youtube火了起来,听月组织了一群年轻人,穿着汉服在澳洲街头办了一场C哩C哩快闪,其中一位参与者把视频传上了抖音。很快,单条播放量超过了一千万。听月下载了抖音,这才发现,原来可以不用相机,直接用手机就可以记录;原来可以去跟别人对口型,可以玩各种模仿秀,还可以用人家的原声一起合拍。

回国创业后,听月开始运营抖音短视频。

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听月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接触视频,从前在澳洲做活动策划时,长长短短的视频都有接触。他们甚至有专业的视频团队,负责人是导演系科班出身,会用复杂的设备和炫酷的特效。听月身穿汉服出现在镜头里,仙气飘飘,但视频发出来,围观者寥寥。大家觉得很牛,很厉害,很高大上,就没了。观众不买账,不想参与,也不想传播。听月说,很长一段时间,作品的播放量只有几百几千,到后面点赞甚至只有个位数,账号几乎要断更了。

有一天,听月突发奇想,把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写成了台本,拍了个十几秒的小视频:想象中的同袍见面和现实中的同袍见面。从那时起,听月的短视频有了巨大的转型,她戏称从美美美变成了汉服圈的泥石流,拍汉服版谁是我的新郎舞蹈大赛,拍被峨眉山的猴子扯裙带,拍穿着汉服干饭劝朋友不要减肥,也拍冬天该有的样子——穿着汉服打雪仗。

越来越多的粉丝聚拢过来,一年多的时间,听月的抖音粉丝涨到了六十余万,他们中的很多人慢慢变成了顾客,在听月的店铺里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汉服。

他们和听月说,早些年,大家都觉得汉服特别美、特别漂亮,但是感觉自己穿不了。听月不解,问为什么,对方说:好像穿上它就要保持优美,好像有特别多规矩和束缚。但看了听月的短视频后发现,原来穿汉服也可以去干这么多很接地气的事:可以去上班,可以去跟闺蜜逛街,可以去嬉笑怒骂,还可以……穿着汉服吃烧烤?

听月听了很开心,这是她始终强调的理念:是衣服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务衣服;汉服虽然承载了千年的文化,但依然可以穿着它进入到日常生活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放下对它的戒心,放下条条框框的约束,也只有这样它才可能走得更远。

在发现和使用抖音之前,绿珠儿最常看到的汉服宣传方式是网络图片。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的风格千篇一律:背景清新,模特漂亮,有浓重的P图痕迹和滤镜。绿珠儿不喜欢,当短视频的洪流卷过来,她被后者的真实和有趣吸引了。

以前,很多人问绿珠儿,是不是只有个子高、身材好才能穿汉服?是不是高鼻梁、尖下巴穿汉服才会好看?在他们看来,汉服是漂亮小哥哥小姐姐的专利,跟自己没关系,作为普通人,只能远观和羡慕。

绿珠儿的理念和听月相仿,她会一遍遍重复:不是用身体去适应衣服,而是让衣服来适应我们的身体,接纳我们的曲线,接纳我们的优点和缺点,接纳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这几年,她发现在抖音上,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再是图片时代单一的唯美风,而是不管高矮胖瘦,不管漂不漂亮,都开开心心地穿起属于自己的汉服,逛街,吃饭,旅游,甚至滑冰、蹦极……

绿珠儿

出圈:更多的美好

汉服出圈了。

据艾媒咨询《国潮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21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达689.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101.6亿元。从小圈子中的小众爱好,慢慢变成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签和符号,如今又在短视频的助力下,被更多人看到、了解、尝试,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汉服从业者,重回汉唐和顾客们一起成长了十多年。当初挥着衣袂的女孩已经进了职场,长衫里的少年也成了青年;有人把汉服穿到了国外,也有人在柴米油盐里靠它栖心;新的男孩女孩在走进汉服的世界,慢慢和绿珠儿成了朋友,有人和她咨询文理分科的建议,有人倾诉报考志愿的迷茫,还有人跑来说:如果我考试到多少名,妈妈就奖励我一套汉服,姐姐你可不可以把这套给我留着?

月怀玉也有同样的经历,她自称居委会大妈,抖音私信里装满了粉丝们的心事:学业上的困惑,生活中的烦恼,甚至和老公吵架,都会跑来找她聊上一通。有一年换季时,由于要囤很多料子,月怀玉手头紧,资金周转不开了,随手发了条朋友圈。没多久,微信上跳出很多人借钱给她,除了朋友、亲人,其中还有一个月怀玉完全不认识的头像,对方转了五千块过来,并在对话框里写:刚发了工资,马上给你了。因为是从未聊过天的顾客,月怀玉道过谢,没好意思收钱。但一直记到现在:素不相识啊,全部工资啊!

时间久了,汉服的影响力也飘洋过海,吸引了一批外国粉丝。绿珠儿在汉服论坛上遇到过三个阿根廷男生,他们穿着一整套汉服坐在那里听她演讲。出于好奇,绿珠儿在休息时间去和他们聊天,发现对方只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

(演讲)你们能听懂吗?

听不懂。

听不懂为什么坐在这里?

坐在这里感受。

在磕磕绊绊的对话中绿珠儿得知,他们喜欢汉服和中国文化,从迪拜中转,全程坐了27个小时飞机,来参加中国的汉服活动。

在日复一日的汉服文化传播中,传递出了关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把最原始、最本真的美传播出去。

在接触汉服前,月怀玉对它们的全部想象,都依托于诗词中的字字句句,有时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有时则是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隔着遥远的历史,去描摹另一个时空里的春衫罗裙。

没想到几年之后,汉服从诗词中飘到了现实里,然后变成了月怀玉生活的一部分。有一次,团队一起外出拍摄抖音视频,她穿了一套纯白色的汉服走在路上,纸伞撑起,没多久到了河边,感知力突然被打开,那一刻,汉服从诗里来,又回到了诗里去,她写:雪衣紫伞小桥东。这些美好,都被月怀玉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然后通过抖音传播出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抖音上汉服商家们的视频吸引,尝试着穿上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汉服。汉服开始走下云端。有时,它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的意义甚至连它的制作者自己也意料不到。绿珠儿和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她在抖音上有个粉丝,是位土家族姑娘,父亲很早之前就去世了,和母亲一起互相支撑着生活。这些年里,汉服是她送给自己最奢侈的礼物。重回汉唐在重庆开分店的那天,女孩特意去店铺里拍视频打卡,然后传给了绿珠儿。和五颜六色的汉服一起发送的,还有女孩的一句话:虽然生活真的很辛苦,但是每次穿上这么美的衣服,又觉得有了更多的动力,更多的美好。

我们习惯了求新求变,但一味向新,少了点积淀。其实,旧事、旧物、旧时光,仍有众多可挖掘的新鲜之处,也依然能与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建立情感连接。

八月,《人物》联合抖音818发起复新计划,讲述了数位抖音电商主播的故事。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领域,但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都是兢兢业业的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巧思争取更多的空间,而抖音电商激发也扩大了他们的活力与创造力,让传统带着记忆也带着新鲜,重回大众消费领域。他们共同建造了这场复新运动。

这一篇讲的是三位汉服创业者的故事。她们接触汉服机缘各异,但都在抖音开展着汉服文化的复新运动,让汉服走进更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她们是汉服在这十几年间走下云端的见证者。

今后,还将有更多品类和产业加入进来,这是物的复新,也是一场文化的复兴。

上一篇: 40岁左右的女人,裤子尽量不要穿阔腿裤和无痕裤,其实这些更时髦
下一篇: 酒品牌小红书营销方法论,提升40%的销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