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国潮+非遗”,大理非遗正潮流

147小编 191 2025-01-04

“山对山来崖对崖,蜜蜂采花深山里来……”弥渡山歌在短视频网络火爆;跟随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扎染、刺绣服饰在青年中再次引发穿搭潮流;憨态可掬、千姿百态的黑陶瓦猫、布扎瓦猫成为大理旅游市场火热的伴手礼……国潮,传统与时尚、古典与流行间的花样搭配,是年轻人面对传统文化的新视角,也成为了非遗传承走进现代生活的新模式。

一只“神兽”,引发新国潮

瓦猫,一个白族传统建筑中置于屋脊正中处的瓦制饰物。随着社会发展,民居建筑的变化,瓦猫逐渐在现代民居中消失。然而造型夸张的瓦猫却因“丑萌”而又似猫非猫的形象,与追求有趣的“国潮”不谋而合,在年轻一代大理非遗传承人的探索下,瓦猫这一文化符号开始和不同的非遗技艺“联名”,瓦猫的职责也从曾经的“看家护院”变成如今的“卖萌求生”。

38岁的董志明出生于黑陶世家,是剑川白族土陶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非遗传承中的青年一代。董志明初中毕业后开始同父亲董月畅学习黑陶制作,过去,黑陶主要用于制作瓦盆、花盆等器皿,然而时代变化,这些传统大件黑陶的销量逐年下滑。

2013年,董志明跟随父亲开始研究黑陶产品的转型之路。黑陶土质密度大,保温性强,烧制过程采用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特殊工艺,父子俩结合黑陶特性和市场变化开始向茶具、酒具等方向转型探索。

董志明观察到很多游客都对造型独特的瓦猫很是关注,同时,长相可爱的瓦猫会更受欢迎,便结合剑川的木雕技艺设计出一批“萌化”瓦猫,市场反应良好。如今,大大小小,形象各异的瓦猫,仅董志明家就可以卖出一万多个。

有游客提出希望可以学习制作瓦猫,董志明也顺应需求在剑川黑陶传习馆开展了瓦猫制作体验项目,颇受青少年儿童欢迎。“孩子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我的瓦猫创作也在孩子们的作品上吸取了灵感,不断创作出更具新意的黑陶瓦猫”。

购买黑陶瓦猫的除了游客,也有本地的手工艺人。

白族布扎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四代从小学习白族传统布扎制作技艺,学会了传统布扎多种图案的缝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张四代也在不断探索布扎产品的创新模式。

白族扎染注重布料间的颜色对比,鲜艳明快,造型多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制作诸如十二生肖等具有美好寓意的物品。挂件内填充物多为艾草,端午节前,白族妇女都会缝制出一串串精美的布扎挂件,让儿童挂在胸前,用以驱邪镇恶,祈求平安,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17年,张四代在剑川购买了一个黑陶瓦猫,“我想到是否也可以用布扎的模式来做瓦猫,然后就一直研究制作,18年的时候就制作了第一件瓦猫。”张四代利用布扎色彩斑斓的特点,让瓦猫也变成了颜色明亮的“五彩小猫”。张四代带着自己的布扎瓦猫系列作品在2018年参加剑川名匠的比赛并且获得了布扎类剑川名匠的荣誉。随着国家乃至云南省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了“非遗”发展的探索实践,张四代带着自己的布扎作品积极参加州市组织的各项展会,布扎瓦猫的市场反应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喜洲那边,瓦猫是最受欢迎的。”张四代介绍,60-360元一件的布扎瓦猫,一年卖了1000多只。

服饰上的国潮花样

“国潮”兴起,折射的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如今,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分享展示国潮消费体验,在线上线下寻求“同好”与归属感。帆布包、冰箱贴、徽章胸针、背包挂件等日常生活小物件也成了年轻人展示个性的载体。

白族甲马纸,起初是供民间祭祀用,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甲马纸于汉晋时期从中原内地传入云南边疆,在大理得到广泛传播。白族甲马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图形种类则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飞禽走兽、自然山川、建筑交通等等,呈现出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十分具有代表性。

“万物皆可刻”是甲马不断适应当代生活的一大方式。白族甲马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瑞龙,从事甲马板雕刻40年,传承这项传统民族木刻版画艺术同时,也不断在木刻图案中融入现代元素,前“兔”似锦等现代甲马图案深受欢迎。同时,还推出了印有甲马图案的帆布包、手机壳、T恤、冰箱贴等文创周边产品,充分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同样将一种非遗项目开发出多种“国潮好物”的,还有扎染技艺。

在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体验馆,帆布包扎染、围巾扎染、T恤扎染和方巾扎染等文创产品,游客都可以自己参与制作体验。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和丈夫白族扎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多年来在继承、整理、挖掘扎染技艺的同时,也时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

段树坤对年轻人的“国潮”时尚观颇有心得,“2003年的时候,很多国内外的背包客来到大理。当时的年轻人很好奇扎染这种特殊的印染技术,那时候大家更希望看到彩色的扎染,我们听取了年轻人们的意见,研究加入其他染料,制作彩色扎染,大受欢迎。现如今,彩色扎染又不时髦了,年轻人就喜欢扎染最原本的蓝白色,越是传统本真的,越是受欢迎”。

年轻的服装设计师曹瑞珂从江苏省来到大理学习扎染技艺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曹瑞珂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大理白族扎染技艺,毕业工作一年后,她仍然对扎染念念不忘,最终决定到大理深入学习。“白族扎染用的是植物染料,中国传统布料印染技术中也有很多使用了植物染料,”曹瑞珂翻动着自己刚做的扎染技艺笔记说,“我希望可以找到植物染料与现代服饰进一步结合的可能性,设计出让年轻人真正的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有扎染技艺元素的服装,而不是仅仅在大理旅游的这段时间里”。

如今的非遗是曾经的生活,非遗的发展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非遗保护并不是将非遗与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物一般放在安全的玻璃罩中,高高举起,远远瞻仰,而是要牢牢拿在手中,用起来,活起来,让这些曾经在前人生活中流淌的优秀文化,继续在现代生活中流动,源远流长。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龚楚童 杨茜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曹婕

上一篇: “老红书”失血,银发族的内容生意还能跑通吗?
下一篇: 一个中老年App里的情欲、玄学和“砍一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