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白T”不仅百搭,而且干净又高级!别急着收起来
58 2024-12-23
周朝以红色为高级服色,秦朝时以黑色为最高地位的服装颜色,帝王百官都穿黑色衣服。帝王的衣服多为玄衣裳。玄为黑色,纁为绛红色。冕服采用了两种颜色,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象征黄昏之地。汉灭秦后逐渐以黄色为最高级的服装颜色中国古代服饰,皇帝穿黄色衣服。至唐代时,宫廷下令,除皇帝以外,官员一律不官员一律不许穿黄衣服。自那时起,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那么,中国古代传统服饰都有哪些文化内涵呢?
一、帝王服饰色彩的讲究
1、"五行轮转"和"帝王色"
说起帝王的衣服颜色,不得不提到中国"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念。商代,将自然界存在的五种颜色,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有"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的说法。这种学说和《易经》结合起来,构成了五行轮转的"五德终始说"。
这种学说认为,每一个王朝的命运都和"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之一结合在一起,所结合的元素,也就是这个王朝的"德"。这种德是王朝运行的代表和关键,因此,王朝的国王、天子、皇帝,都必须穿着这种"德"代表的元素所结合的那种颜色。
其中,白色代表金,青蓝代表木,黑色代表水,赤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商朝为"金德",所以国王穿白色衣服;周朝为"火德",所以天子穿红色衣服;秦朝为"水德",所以皇帝穿黑色衣服。西汉一开始承袭秦制,所以皇帝穿黑色衣服,以示"承接水德",但由于西汉本身是"土德",所以后来改成了皇帝穿黄色衣服。
周灭商朝,是"火克金",秦灭周是"水克火"。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因此秦始皇穿的是黑色龙袍。
汉灭秦,有些复杂,一方面有"土克水",一方面有"水克火"。这是因为,刘邦的主要敌人并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表面上看,项羽是楚国人,楚德为"土"颜色为金色;但实际上,项羽代表的是周朝旧贵族势力,其德为"火",颜色是红色。因此,为了压制周朝旧贵族势力,西汉初期帝王穿黑色衣服,实际上是以秦制这种"水德"来压制旧贵族的"火德",防止他们死灰复燃。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帝王服饰的颜色是和"五德"学说紧密结合的,甚至带有一种政治意味。从今天的角度看,十分迷信,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讲,颜色和"五德"是神权的象征,虽然谈不上"君权神授",但是这也给帝王带上了一种"神权"色彩。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帝王的衣服和"五德"就不挂钩了,而是统一为黄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2、"尊贵"的金黄色
唐朝是"火德",按理说应该穿红衣服。确实,唐朝帝王也穿红衣服,但正式场合的"龙袍",却一定是金黄色的。一方面,是因为此时"冕服"制度早已崩坏;另一方面的原因,非常简单——金黄色显得高贵,并且制作起来更加费时费力。
我们都知道,黄色比其他的颜色更加醒目,在光的照耀下更加明亮——这首先使得皇帝在无数大臣、百姓的拥簇之下,非常显眼,绝不会让人觉得皇帝"泯然众人矣"。此外,古代的黄色染料是从植物中提取,与矿物染料相比,相对难得。况且,纯金可以做线绣花,大大增加了"黄袍"的价值。
隋朝时期并未对百姓穿黄色有所禁令,唐朝开始,则下令禁止百姓穿黄色,黄袍便成为了王室专属。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更加彰显了黄色龙袍的历史地位。清朝"黄马褂"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二、"品色"——不同官阶,不同颜色
到唐朝武德年间,服饰礼仪沿袭隋制,但有所创新,《新唐书 ·车服志》中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色用紫",四品 、五品"色用朱",六品、七品"服用绿",八品、九品"服用青",流外官、庶人 、部曲、奴婢"色用白"。《旧唐书 ·高宗纪》中记载"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 ,金玉带 ;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
这些规定极其详细,使九品之官服色各异,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大小官员的品秩序列都显示得清清楚楚,从此正式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由于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紫色一直比红色品级高,所以"红得发紫"也就成了一句俗语。
三、颜色背后的"等级制度"
1、不可理喻的"颜色等级"
在今人看来,靠颜色区分等级,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但对于封建社会来讲,这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延伸。在古代,通过衣食住行来限制各个阶级,使其阶级间流动性降低,使得社会底层人民被绑定在土地上,是一种延续数千年的统治政策。颜色品级,则是给每个人贴上了阶级标签。
这种政策起源,是周朝的"礼乐制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乐崩坏"的那个礼乐。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的规模和等级,例如天子才可以赏"八佾"之舞蹈,天子祭祀才能听"六英"之乐曲。商人阶级则不可以饮好酒等。而这种限制,正是一种统治的方式。
礼乐制度的崩坏,其实是诸侯使用了天子的"八佾"等"娱乐手段"。表面上看,这似乎没有什么,诸侯有钱,为何不能享受高级的享乐呢?其实,打破限制就是诸侯大逆不道的地方,不遵守这种限制,并不是仅仅是违反天子的法律,而是实实在在地挑战天子的权威和权力。
同样的,假如一个本来应该穿灰色和白色衣服的庶人,突然穿上了象征官员的紫、红、绿色等衣服,不仅仅是违法行为,而是反抗社会制度的表现。如果穿上了黄色衣服,那就是挑战天子的权威和地位,是造反。要在今人的眼光看来,这简直是不可理喻,毫无道理!
2、"颜色等级"形成的原因
"颜色等级"和礼乐制度一样,都是一种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在周朝时期,礼乐制度的次要作用之一,是限制各个阶级的享乐,使其为天子纳税。如果诸侯们把钱用在自己身上,吃喝玩乐,那么天子的收入必然减少。"颜色等级"中,百姓的衣服根本不用染,灰色白色衣服其实就是原色——如果百姓花很多时间去做染布等手工业,那么必然影响农业生产。不过,这些都是次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以下两个:
礼乐制度中,农民的享乐比商人要高级,这样农民就不会想着去做商人。"颜色等级"形成后,实际上,这是一种通过"鄙视链"传递的等级观念,"五色"鄙视灰色白色。官员比农民要高级,因此农民的孩子就会想办法好好读书,实现阶层跨越。
要知道,在古代并没有电视、报纸来传递信息,因此靠颜色识别一个人的阶级,是非常直白有效的手段。由于皇帝是黄色衣服,所以老百姓见到黄色衣服就胆战心惊,要下跪膜拜。同样的,因为紫色朝服的官员级别比红色的更高,只要紫衣官员从中央来到地方,红色朝服的官员不必认识他们,见到衣服颜色就会尊敬他们。
当然,那些没有能力实现阶级跨越的农民,就不得不遵守身为"白色"就要被人鄙视的社会规则。而那些通过科举制等方式,实现了"颜色"升级的农家子弟,被乡邻崇拜,当他们回到乡村,由于衣服颜色的不同,直观地给乡邻强化了阶级意识。这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
正因为有了各种对于颜色的等级限制,才能够展示皇帝的权力。表面上看,限制农民衣服颜色,除了减少农民的商业消费之外没有什么具体作用。但是,这种限制可以有效地分辨"异己"——不服皇帝统治的人如果反抗,正好借机清除异己。正如前文所述,古代信息传播有限。因此对被统治者做出限制,是行使皇权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样的,这种限制也可以作为一种奖励。例如,做了高官,可以穿彩色衣服了,难道就不能穿白色衣服了吗?当然可以。也就是说,通过放开限制,使得这些高官拥有了"选择衣服颜色"的自由,这其实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项权利——自由选择权。
先剥夺被统治阶级原有的权利,当其不愿被剥夺权利时,必然会出现反抗精神,便会暴露,方便统治阶级将其清除;当其做出对统治阶级有利的行为时,再返还这种权利,使之形成一种"正反馈"——这才是礼乐制度和"颜色等级"这类制度的设计理念。
这种制度并不是非得从吃喝玩乐和衣服颜色开始,而是这两个方面在对应的历史阶段比较容易限制;尤其是"颜色等级"中国古代服饰,非常易于统治阶级操作。总的来讲,"颜色等级"制度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人性,是一种极其精巧的权力工具,对统治阶级来讲,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非常实用。当然,对于古代农民等被统治阶级来讲,就一点都不实用了。
四、总结
古代帝王的服饰,一开始是和"五德"学说息息相关的,例如商朝白色,周朝红色,秦朝黑色等。后来,随着"权力"上的实用主义,黄色被固定为龙袍和王室专用的颜色。与之同时,"颜色等级"制度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各个阶层的衣服服饰颜色。表面上看,这种制度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这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极其精巧的权力工具。服饰上小小的一块颜色,竟然隐含着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史记》
3、《君主论》